周玄毅
吃東西被噎住,喝口水順一下就好;說話被噎住,道理也是一樣:順一下就好。怎么順?還原對話上下文的真實邏輯,擺脫被卡在那里不上不下的窘境。
舉個例子:莊子說魚很快樂,惠施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抓住這里的漏洞,“噎”了莊子一下。對呀,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覺;你不是魚,所以當然也不知道魚的感覺咯。
此時,按照當下的這個邏輯,莊子確實是被噎住了,因為他用來反駁惠施的邏輯,恰恰就是惠施用來否定他的邏輯。因此,反駁惠施,就變成了支持惠施,這豈不是被噎得死死的?
然而莊子畢竟是莊子,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干瞪眼沒轍,他用了四個字化解了自己的窘境,硬是把道理給“順”了下來,這四個字就是“請循其本”(讓我們回到原本的話題上來)。
原本的話題是什么呢?莊子認為,當惠施問“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的時候,他的本義并不是關心魚的心情,而是在追問莊子“何以知道”。人何以知道魚之樂呢?當然不是通過像魚那樣在水里游,而是站在岸邊,用審美與共情的方式知道的。你不是我,但你能與我共情;我不是魚,但我也能與魚共情,這就是莊子要告訴世人的道理。一旦回到這個原本的道理,之前被噎住的那個僵局也就被打破了。
惠施服不服氣,原文沒有繼續(xù)寫,但是至少莊子沒有被噎死,這就是“順”字訣的奧妙了??纯丛镜恼Z境和上下文是什么,弄清楚噎住你的這個邏輯是不是你原本想說的那個邏輯,窘境經(jīng)常就能夠迎刃而解。
這個原則很簡單,也很好用?!妒勒f新語》載,孔融十歲時去拜訪名滿天下的李膺,為了不被拒之門外,自稱李氏親族。等進門之后人家問起來,就拿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姓李)的故事,來說明自己跟李膺可以算是親戚。太中大夫陳韙聽說此事,說了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聰明,長大了未必成材),孔融立馬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您小時候想必是非常聰明的),把對方噎得啞口無言。
這段對話,是教科書級別的噎人典范:簡單干脆,借力打力,客客氣氣,損人至深。
(摘自《長江日報》 圖/矢風)本欄編輯:王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