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蕾
張寶璐:方寸金石,韻味無窮
◎文/王蕾
篆刻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
一方精巧的印章,雖然僅幾根線條的組合,卻如詩如畫,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張寶璐出生在地道的書香世家,身為教師的父親閑暇時喜歡治印,他耳濡目染,也對那方寸之地的藝術產生了極大興趣。
高中畢業(yè)后,張寶璐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組作品,是一些當時很受歡迎的電影的名字,如《青松嶺》《火紅的年代》《艷陽天》等。雖然這組作品藝術上顯得稚嫩,但還是給了他莫大的成就感。
從安徽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yè)后,張寶璐拜在上海篆刻家張用博先生門下,系統(tǒng)地學起篆刻藝術。張用博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篆刻家來楚生的入室弟子,來楚生師承吳讓之、吳昌碩,而又能自成一格,其肖形印更是融漢畫像、古肖形印為一爐,在印壇上無出其右。這位師祖的作品給了張寶璐極大啟發(fā)。
之后的20年,是張寶璐老師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平均每天他都要刻1~2方印,一筆刻錯就要重來,一方印刻個一二十遍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張寶璐有股鉆勁,不管返工多少遍,一定要刻到自己滿意為止。
張寶璐老師篆刻,有兩處與眾不同。
一是選石。他偏愛便宜的青田石、壽山石,從不用田黃、雞血之類的高檔印石。在張寶璐看來,拋去經濟成本的考量,關鍵是,石頭價格的高低和其藝術表現力并無多大關系。不光如此,他還有個“怪癖”:好石頭不刻!有人拿了高檔的石頭求他刻印,他回答:“你要是不嫌我的石頭差,我給你提供石頭。你給的石頭我可不敢用,還擔心給你刻壞了呢!”
二是印稿“上石”時,人們多是把印稿弄濕了以后蒙到石頭上,循著留下的“反文”墨印兒刻。張寶璐卻不同,他是對照印稿上的正文,他是對照印稿上的正文“腦補”出反文來,再用毛筆直接寫在石頭上。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胸有成竹而又不拘泥于草稿,時不時會有神來之筆。
肖形印是張寶璐篆刻的主要形式之一。張寶璐坦言,他是學理科的,沒有正規(guī)學過美術,但他并不以此為憾。在他看來,通不通美術,并不影響肖形印創(chuàng)作的藝術效果,肖形印其實是對形象的一種感覺,把具體的事物“印化”,講究的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張寶璐所創(chuàng)作的肖形印內容豐富,除了傳統(tǒng)的肖形印式外,成語故事、民族風情、詩詞典故等都是他涉足的內容。他在肖形印時代性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如“春秋廣告”一印,上為春秋車馬圖,中間四個篆字取法魏碑,最下面以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形式表現“CQGG”四個拼音字母,既古色古香,又具現代氣息。學地理出身的他,看到長江污染嚴重,深為憂慮,遂刻“濯發(fā)圖”,邊款“長江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發(fā)”,以表達作者對治理好母親河水體污染的一種美好期望。
前幾年,張寶璐得了帕金森綜合征,雖然飽受身體震顫和肌張力增加的困擾,卻仍然刻印不輟,他在“拳王阿里”一印的邊款中以“阿里有鐵拳,寶璐有鋼刀,拳王作榜樣,斗倒帕金森”勉勵自己,病魔雖可惡,但也激發(fā)了他對藝術人生更深的感悟。退休以后,除了帶小孫子,他把其他時間全都交給篆刻了。
鐘情于篆刻幾十年,一直很低調的張寶璐老師卻有個很高調的夢想:讓篆刻這個小眾藝術能夠得到大眾的關注,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傳承這方寸之地的極致之美。
欣賞張老師更多作品,請掃描二維碼關注“老創(chuàng)客”微信公眾號!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請撥打電話0551-6260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