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川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則印章不能生色。如果把絢麗的海派文化比擬為一枚精美高雅的印章,把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比擬為一幅古樸悠遠的山水畫卷,想要讓古老中國的山水畫卷添彩,“魯庵印泥”不可或缺。
第一次見符海賢是在2015年年中,當時是經上海市靜安區(qū)文史館館長引薦,得以在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庵印泥)進校園時于靜安區(qū)魯庵印泥傳習所見到符海賢,他戴著一副金色邊框眼鏡,正耐心地給學生們講解魯庵印泥的“前世今生”。他聲音宏亮,精神矍鑠,非常平易近人。與符海賢的交談中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對魯庵印泥的深厚情感,以及項目傳承中體現出的父子情。
符海賢的父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魯庵印泥”有據可考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符驥良,他與翰墨金石結緣,尤以手制印泥見長,上世紀五十年代,擔任“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秘書長張魯庵先生的助理。張魯庵是印章、印譜收藏大家,又是印泥制作大師,他收藏了自秦漢以來歷代名家印章一千五百余方,印譜四百九十余部,有“海內第一家”之稱,其研制的“魯庵印泥”更是名聞中外。當時全國各地著名的書畫家紛紛向其索求“魯庵印泥”,先生體弱多病,為應求印泥者之需,讓符驥良先生握杵代勞,聆聽探討,不知不覺中盡得印泥制作之法,終習成“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張魯庵先生謝世后,符驥良傳承其精華而又有新的改進,其制作的印泥“千金難求”,很多著名的書畫家如張大千、吳湖帆、劉海粟、豐子愷、啟功、錢君陶、唐云、程十發(fā)、沈鵬等都向符驥良索求印泥。
魯庵印泥成為當時文人墨客、社會名流之間相互饋贈的上等藝術品,在市面上是買不到的。在父親的影響下,符海賢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魯庵印泥。據他回憶,“從懂事開始,便經??吹轿腋赣H在家里擺弄各種瓶瓶罐罐,曬印油、磨朱砂、拆艾絨,然后經手工制作,調和成鮮紅顏色的印泥,那時的一些海派藝術家相互交流很多,魯庵印泥自然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沼鄷r間我騎上自行車把父親做好的印泥分送到各位藝術大師家里去,我記憶中包括唐云、程十發(fā)、吳青霞等家里,送的過程中十分當心,怕不小心摔壞了。不久后這些藝術家就會寄封信來,信里往往都夾帶著他們寫的字,即大師的墨寶,相互留作紀念,魯庵印泥成為文人墨客間藝術和文化交流的藝術品?!?/p>
2009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上觀賞魯庵印泥制作技藝
用符海賢的話講,小時候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魯庵印泥,真正接觸這門技藝的時間要從1988年算起。1988年,符海賢陪父親到杭州西泠印社專門講解魯庵印泥的制作,當時的講座是用卡式錄音帶進行錄音的??ㄊ戒浺魩Х胖脮r間久了會粘住,這樣會造成重要資料的丟失。所以杭州回來后符海賢便把錄音整理成了數碼格式的,整理完后這份資料便交給了檔案部門收藏,自此開始完整學習掌握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全套流程。
符海賢接觸印泥的時間很早,但全身心、系統(tǒng)地投入魯庵印泥制作技藝的研究卻要從他退休后說起。2000年,符海賢從國企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為了讓父親花了一生心血的印泥制作技藝不斷層、能很好地傳承下去,他把印泥制作技藝最基本的技能重新拾起、總結,整理相關資料,寫書、開講座,傳承推廣魯庵印泥制作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這一小眾藝術文化。也正是在這一年,符海賢陪父親上北京參加全國非遺展,到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開會,參加的各種活動數不勝數。其中讓符海賢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陪父親到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期間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嵐清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到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展位參觀,劉延東勉勵父子倆要把印泥制作技藝保護好、傳承好,并使之發(fā)揚光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中央領導的鼓勵給了父子倆莫大的鞭策。
符海賢的父親晚年體弱多病,他便替父握杵代勞制作印泥饋贈書畫界人士。父親的一言一行以及對藝術的崇高追求給他帶來深刻的影響?!氨M管當時生活不是那么富裕,但父親完全是為了藝術的追求,將很多世俗觀念拋之腦后,潛心魯庵印泥制作技藝的研究。他的為人和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對我觸動很大,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做事。父親在這些藝術大師間的口碑都是極佳的?!狈Yt自豪地說?,F在趕上了好時代,各方面的條件都好了,政府、學校、各級組織紛紛為非遺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符海賢說:“現在傳承非遺,真正是天時、地利、人和?!钡罱K落實到一點,還是需要項目傳承人從自身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從最普通的事情做起,腳踏實地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傳承才會有意義。
魯庵印泥進校園
如今,符海賢將這一項目帶進上海市五四中學,在學校建立傳習工坊,每周固定時間到學校給學生傳授印泥制作技藝。三年開展下來,取得了突出成效,學生們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現在一學期能制作一盒好用的印泥,見證了印泥在校園中傳承的真正效果。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有10萬字的《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區(qū)級校本教材已付梓,不久便能看到成書,教材全彩印,全面介紹了魯庵印泥制作技藝的“前世今生”。不久的將來,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還會以星火燎原之勢遍及更多的校園,讓更多的師生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魯庵印泥因其由特定的原材料和配方,再經獨特的工藝制作而成,具有印色鮮艷、雅麗,泥質純凈,富有彈性,色似紅緞,歷久不變等特點,廣受書畫家的珍愛。魯庵印泥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特性,原材料的選取也非常重要。符海賢坦言,現在項目傳承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原材料匱乏,采購困難。尤其是朱砂和艾絨,對這兩種材料的要求更高,只有湘西的朱砂和漳州的艾絨才是制作魯庵印泥的上好原料。其中,研磨朱砂非常耗時間和精力,平均500克要花300個小時左右,蓖麻油提煉好以后,至少要自然氧化三到五年才可以使用。從印泥材料的采購、選材、材料準備、制作過程的高標準、特制盛放器皿的制作等系列工作,直至一盒印泥制作完成,傾注的時間和精力不言而喻,印泥之珍貴也是理所當然。
生產性保護是非遺項目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近些年符海賢也在研究魯庵印泥的衍生產品,藏印票和印譜是主要的兩種。印譜專業(yè)性很強,是研究篆刻最好的“老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為了體現魯庵印泥的價值,2012年,魯庵印泥參加了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上海朵云軒拍賣行承辦的上海首屆“非遺”精品拍賣會。當時送去三盒印泥,估價數千元的三盒印泥最終分別以2萬元、3萬元和4.5萬元成交,平均價值每克印泥達到300元人民幣的天價,成為整場拍賣會上的最大黑馬,再次驗證了“一兩印泥一兩金”的說法。這次拍賣會后魯庵印泥的影響面逐漸擴大,以至于后來上海圖書館、上海文史館、上海博物館等單位都把魯庵印泥作為鑒定近現代書畫的一個標準,魯庵印泥在書畫界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這讓符海賢感到非常欣慰。2016年初,魯庵印泥又參加了“天工開物”全國非遺精品展,展覽后選送“2016首屆澳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古代藝術國際博覽會”,成為“天工開物”全國非遺精品展中五個受邀參展項目之一。魯庵印泥正在邁向越來越大的舞臺,使更多的人感受印泥的魅力。
今年4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在上海市文聯、市書法家協會領導陪同下特意參觀了位于靜安區(qū)石門一路15號的魯庵印泥傳習所,參觀近一個小時。各級部門領導對魯庵印泥的重視,更增強了符海賢傳承這一優(yōu)秀非遺項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對魯庵印泥制作技藝未來的傳承發(fā)展,符海賢心里早已有一張清晰的發(fā)展藍圖。不久的將來,與相關單位一起開辦高級別的魯庵印泥研討班,把對項目感興趣的專業(yè)人士吸納進來,開展印泥技藝專題研究。另一方面,將項目傳承進一步落到實處,挑選可塑造的人物,收徒授藝,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F在女兒、女婿工作之余也跟著符海賢學,未來還有出書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