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飛
每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的歸屬都是國內(nèi)媒體圈和文化界津津樂道的大事。不僅各家媒體競相報道,出版社也是趨之若鶩,或針對獲獎者加印舊作,或高價購買版權,緊急趕譯,忙得不亦樂乎,也往往能賺上一筆。讀者們也樂于加入這場“文學派對”,購買和閱讀獲獎者的作品。
若論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項,諾獎無疑居首。從歷屆評選來看,結果也基本上能夠服眾。問題在于,一旦頒獎結果出爐,社會輿論的關注點往往轉(zhuǎn)向新人,而冷落了上一年的“舊偶像”。
莫言獲獎后曾表示,希望下一個獲獎者趕緊出現(xiàn),好把他解救出來。不幸的是,“莫式調(diào)侃”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真。莫言獲獎后不久,筆者在航班上曾看到不少人都在讀他的小說??梢荒旰?,筆者在公共場所卻再也沒見過有人捧讀莫言。我們對于這個嚴肅獎項的態(tài)度,是否過于消費主義了?
國人愛湊諾獎的熱鬧,愛趕文學的時尚,本也無可厚非,但當一國的閱讀現(xiàn)狀濃縮成一個個數(shù)字時,卻不能不令人心焦。某央媒曾反復播出一則國民年度人均閱讀圖書數(shù)量的公益廣告,其中韓國11本、日本40本、美國50本、以色列60本,而中國僅為2.35本??梢哉f,在缺失閱讀風氣的當下,文學需要的不是跟風追捧,而是持續(xù)關注;不是快餐閱覽,而是潛心細讀。
以筆者在俄美英等國的生活經(jīng)歷看,那幾個文化大國對諾獎似乎沒有國人這樣的熱情,甚至還帶著某種挑剔和冷眼旁觀。至少,美國人不會認為普利策獎比諾獎差多少,法國人可能更偏愛自家的龔古爾獎。
事實上,諾獎只是諸多文學大獎中的一員,獲獎者也只是眾多優(yōu)秀作家中的幸運兒。若將諾獎視為獨尊大獎,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說到底,文學是培養(yǎng)個性的,文學閱讀是高度個人化的,不能把我們的文學趣味無條件地交到他人手中。
莫言獲獎后,窗戶紙其實已經(jīng)捅破,是時候還諾獎以文學的本來面目,將“諾獎熱情”轉(zhuǎn)化為潤物無聲的全民閱讀了?!?/p>
(作者為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