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祥
福建省老年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
小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療效觀察
陳祥
福建省老年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觀察小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60 例。對照組給穴位注射甲鈷胺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小針刀治療。結果:經4周治療后治療組組 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綜合療效有效率為 95.0%,對照組有效率為 7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小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能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腿痛及麻木癥狀,改善腰腿部的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臨床療效確切。
腰椎間盤突出癥;小針刀;穴位注射
腰椎間盤突出系指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突出壓迫其周圍神經組織而引起腰腿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常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臨床統(tǒng)計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康復科、針灸科門診最為多見的疾患之一,也是腰腿痛最為多見的原因[1]。目前,該病多采用以中醫(yī)藥為主的保守治療。筆者應用小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較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120例患者均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針灸科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25~58歲,平均37.74歲;病程12d至11年,單純腰痛12例,腰痛伴下肢麻痛者18例;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3~60歲,平均38.12歲;病程10d至10年,單純腰痛14例,腰痛伴下肢麻痛者1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入選者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顯示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②近期未接受藥物或其他方法治療者;③能耐受試驗治療方法,同意并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者。
1.3排除標準①伴有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腰椎腫瘤、腰椎滑脫、嚴重骨質疏松者;②患有嚴重心、腦、肝、肺、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③精神疾病及孕產婦。
1.4方法治療組采用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給予穴位注射治療。穴位注射:選取病變椎體夾脊穴、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承山等,根據臨床癥狀選取相應穴位注射,每次2穴,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甲鈷胺注射液一支(500μg),直刺穴位得氣后回抽無血推入藥液,250μg/穴,隔天注射1次,治療4周為一療程。針刀治療:患者放松后取俯臥位,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及病變部位最敏感的壓痛點作為手術部位,并用龍膽紫標記;手術部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1%利多卡因行局麻,用3號或4號HZ一次性無菌針刀在標記點垂直快速進刀入皮下;小針刀切入時按標準4步進針法,隨后根據實際病情對棘上、棘間和橫突間韌帶、筋膜和肌肉予以輕巧靈活的松解、剝離;此外,對于有根性癥狀的患者應在避開坐骨神經,采用離心式方法橫行剝離椎間孔外側邊緣。拔針后壓迫刀口孔,無出血后覆以創(chuàng)可貼。小針刀治療每周1次,4周為1療程。
1.5觀察指標
1.5.1疼痛改善程度評分采用視覺類比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3]。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臨床評定;0~3分:不影響休息的可以忍受的輕微疼痛,;4~6分:疼痛影響休息,需給予一定的處理以緩解;7~10分:疼痛無法忍受,影響飲食及睡眠。對治療前后進行評分。
1.5.2療效判定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評定法進行綜合評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以上,恢復日常工作及生活;顯效:腰腿痛明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接近45°≤直腿抬高試驗≤70°,日常工作及生活基本恢復;有效:腰腿痛癥狀部分消失,日?;顒虞p度受限,可擔任輕體力工作,30°≤直腿抬高試驗≤45;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直腿抬高試驗30°以下。點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有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4周后治療組608.22±1.562.45±0.27*#對照組608.09±1.393.83±0.74*
注:與對照組治療四周后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經4周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治療組6018318395.0*對照組60622181676.7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傷科臨床多發(fā)病,往往發(fā)病隱匿,起病急驟,病程遷延,且易反復,嚴重降低患者的勞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引發(fā)其他疾病。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傳統(tǒng)治療方法在保守治療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專門記敘本病治療的“刺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癥隸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痹癥”、“腰腿痛”等范疇,根據古代諸醫(yī)家對本病的概述,認為本病病位在腰脊,其本在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發(fā)病關鍵是發(fā)病關鍵是,跌仆閃挫或受寒濕滯邪為其誘因,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是疼痛出現的病機[4]。中醫(yī)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主要有中醫(yī)藥辨證治療、針刺、灸法、穴位注射、埋線、推拿等。
朱漢章教授結合中醫(yī)基礎理論與現代醫(yī)學而創(chuàng)立的以針刀為主要治療工具的閉合性微創(chuàng)療法,是將針刺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融為一體;其鎮(zhèn)痛機理是通過對于痛點切割松解,疏通剝離,從而促進病變局部的新陳代謝,疏通經絡,使氣血通暢,緩解組織缺氧,降低局部致痛物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組織胺的含量,改善疼痛癥狀[5]。研究認為,針刀療法主要是刺激經絡或輸穴上的軟組織以調控經絡系統(tǒng)的傳輸功能,進而產生生物信息,通過機體的信息電生理反饋系統(tǒng)、體液神經系統(tǒng)調整失常的代謝信息,恢復經絡系統(tǒng)的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
本研究中,治療4周后,治療組VAS評分均顯著改善,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過4周的綜合治療后疼痛癥狀基本緩解、麻木減退、活動度改善,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表明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遷延,且易復發(fā),后續(xù)仍應注意日常生活方式,避風寒,慎起居,勞逸集合,對于殘留的麻木和肌力減退可適當進行康復治療。
[1]吳耀持,無煥淦.中醫(yī)藥適宜技術社區(qū)推廣與應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0:2-2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01-202.
[3]Huskission EC. Measurement of pain[J].J Rheumatol,1982,9( 5) : 768-769.
[4]全科.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11-13.
[5]朱漢章.小針刀療法[M].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92.
[6]王小琿.小針刀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5:112-113.
(編輯:穆麗華)
2016-07-27
陳祥(1984-),男,漢族,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為針炙推拿。E-mail:cx212@126.com
R274.34
A
1007-8517(2016)17-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