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國懋 鄧玉娟/文
北京華邈中藥工程技術(shù)開發(fā)中心
▲鵝不食草飲片
▲鵝不食草圖鑒
鵝不食草又名石胡荽、野園荽、雞腸草、鵝不食、地芫荽,可藥用,為菊科植物鵝不食草的干燥全草。夏秋兩季花開時采收,洗去泥沙,曬干。主要產(chǎn)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地。
《本草匯言》曰:“石胡妥,利九竅,通鼻氣之藥也。其味辛烈,其氣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經(jīng),上達(dá)頭腦?!标P(guān)于鵝不食草治病的功效,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從前有一個農(nóng)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長年鼻塞流黃膿鼻涕,臭烘烘的,其他家里的孩子都不愿和他一起玩。一天,他趕著鵝群到一個山邊的地方吃草。餓壞了的鵝群見草就吃,惟獨(dú)有一種又鮮又嫩的青草,鵝群卻一口都不吃。小孩用竹竿把鵝群趕到草旁,鵝群只低頭聞聞,又跑開了。小孩心里好奇,拔一株草用鼻子聞了一會兒,忽然打了幾個噴嚏,鼻子頓時也通了。后來,他再不流膿臭鼻涕了。同村還有幾個患鼻炎的孩子,也用這種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從此,這種草的藥用功效逐漸流傳開。因為鵝不肯吃這種草,人們就給它取名“鵝不食草”。
鵝不食草常常纏結(jié)成團(tuán)。須根纖細(xì),淡黃色。莖細(xì),多分枝;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小,近無柄;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綠色或棕褐色,邊緣有3~5個鋸齒。頭狀花序黃色或黃褐色。氣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鵝不食草性辛,溫,歸肺經(jīng)。有發(fā)散風(fēng)寒,通鼻竅,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療風(fēng)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用量為6~9g。外用適量。貯藏方法是置通風(fēng)干燥處。
偽品蚤綴,又名鈴鈴草,與鵝不食草的區(qū)別主要是全株有白色短柔毛,聚傘花序疏生枝端,密生柔毛;花瓣倒卵形,白色;種子腎形,密生小疣狀突起;聞之無刺激性氣味,口嘗味甘、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