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坤
(文山學院體育學院,云南文山663099)
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以文山州小學為例
劉啟坤
(文山學院體育學院,云南文山663099)
文山州小學教育由于受地理位置、石漠化、經濟發(fā)展滯后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條件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于兄弟州市。通過對文山地區(qū)小學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進行抽樣調查分析,了解文山地區(qū)小學是否開設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及課程師資、教齡、場地與器材等情況,根據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挖掘鄉(xiāng)土教材資源,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提出相應的研究對策,為今后滇東南片區(qū)乃至其他兄弟州市小學把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納入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小學;地域性;體育教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滇東南,全州轄7縣1市,其中3個縣國境線長達438 km,地域廣闊,地理位置特殊[1],全州山區(qū)及半山區(qū)石漠化性質占總面積的94.6%,雖地勢崎嶇、險惡,少數民族資源尤為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6%。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石漠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文山的經濟建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得以真正的拉開序幕,為此,教學條件和教育水平要相對滯后于兄弟州市,本文試圖通過對文山州小學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進行抽樣調查分析,詳細了解文山地區(qū)小學是否開設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及課程師資、教齡、場地與器材等情況。根據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挖掘鄉(xiāng)土教材資源,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提出相應的研究對策,為今后滇東南片區(qū)乃至其他兄弟州市小學把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納入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1研究對象
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市7縣、鄉(xiāng)鎮(zhèn)、村寨三級小學各1所(共計24所小學)[2]為研究對象,就是否開設地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及體育師資、教齡、傳統體育場地與器材等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電子檢索手段和網絡平臺查閱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民族、今日民族、民族學等大量的相關論文和資料,了解和掌握文山地區(qū)小學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近況,確定此次研究的領域以及所依托的理論。
1.2.2問卷調查法
深入文山州1市7縣、鄉(xiāng)鎮(zhèn)、村寨三級小學各1所(共計24所小學),對其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師資、設施等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對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傳統型小學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并就所涉及的關聯性問題刻意訪談該校的專、兼職體育教師及部分村寨非物傳承人。本次調查共計向24所學校專、兼職體育教師發(fā)放關聯性問卷240份,收回問卷227份,收回比例為94.6%,其中有效問卷207份,有效占比為91.2%;向五年級或六年級學生發(fā)放問卷1 300份,收回問卷1 217份,收回問卷比例為93.6%,其中有效問卷1 098份,有效問卷占比為90.2%。
1.2.3訪談法
對文山州教學課程改革方面的專家學者、部分小學的校長、專業(yè)體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了解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發(fā)展的狀況及影響因素,請體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對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課程設計、教學計劃、教學創(chuàng)新等問題進行探討,以開闊視野,為本次研究做出客觀、真實的判斷。
1.2.4邏輯分析與數理統計法
在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演繹、因果等邏輯方法,使用最新SPSS19.0統計進行對比、分類、梳理并得出可靠結論。
2.1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情況和人力資源現狀
文山州地處滇東南,全州國境線長達438 km,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小學甚至連基本的體育教學場地都沒有,更談不上教學質量的保證。在諸多因素限制下,如果把文山州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經過科學化和實用性的“校本課程”化處理,可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性的體育課程資源,使現有的體育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并對該片區(qū)學校的教學手段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2.1.1教師年齡現狀
據調查數據來看,所調查文山地區(qū)縣(市)、鄉(xiāng)、村三級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中,20歲以下為0,60歲以上為2.7%,20~40歲年齡階段的青年教師占調查總人數的25.1%。主要教學者仍然是40歲以上的老教師,占調查總人數的74.9%。
表1 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教師年齡結構(N=72)
由表1可知,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里,教學主體以40歲以上高年齡的老教師為主。通過座談、走訪交流得知,年齡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但高年齡教師相比于年輕教師在教學經驗、挖掘、拓展、整理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能力要強于年輕教師,教學工作相對得心應手,這也符合地域性傳統體育的傳承和教學,也有別于競技體育教師年齡年輕化教學的特點。
2.1.2教師學歷現狀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保護離不開教育這個平臺,體育教師是這個平臺的橋梁和紐帶,如何讓體育教師進行具有創(chuàng)新性、改造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文化的高低是其實施的保障條件。通過所調查,文山地區(qū)縣(市)、鄉(xiāng)、村三級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學歷特點鮮明。
表2 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教師學歷結構(N=72)
由表2可知,文山地區(qū)縣(市)、鄉(xiāng)、村三級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中,高中學歷以下占調查總數的24.9%;中專學歷教師接近總數的1/3,達到29.1%,這也充分反應出原來的舉國體制培養(yǎng)模式;專科學歷以上接近1/2,占調查總數的45.8%,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來通過成人教育等途徑所取得的學歷,整個教師隊伍學歷層次符合文山州受地理位置和教育相對滯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更符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挖掘、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
2.1.3場地及器材擁有現狀
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與器材是保障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和傳承的必備條件,也是促進“陽光體育”教學的物質保證。根據本次走訪、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所示,在深入調查的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寨三級的24所小學里,很大部分小學擁有或曾擁有過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場地,如富寧、廣南、西疇縣9所被調查小學都擁有或曾擁有過壯族板鞋競速教學場地;馬關、麻栗坡縣被調查的6所小學都擁有過苗族陀螺、高腳競速等場地,占被調查小學的62.5%。但多數學校的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與器材布局不安全、設施不合理,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率較低。在所調查過的24所小學里,除文山市和硯山縣城區(qū)各一所小學外,其他所有小學都擁有或曾擁有過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器材,其擁有量較多的依次是壯族板鞋競速、彝族拔河、苗族吹槍、瑤族跳繩、苗族陀螺、花桿等,擁有數占被調查小學的91.7%。這些自制型傳統體育教學器材相對于競技體育教學器材更便宜,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制作也較簡單,這也是文山地區(qū)因地制宜和傳統文化傳承的特色教學。
2.2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
2.2.1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開設情況
由于受到地域、思想觀念、西方競技體育以及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雖說絕大部分學校擁有或曾擁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器材,部分學校課程也開設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但是文山地區(qū)小學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一直還是以西方競技體育的田徑和籃球等教學為主。思想觀念仍處于相對保守和封閉的狀態(tài),多數人對文化傳承意識和觀念相對淡薄,因此這些小學中的體育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創(chuàng)新也相對滯后。
據此次調查情況來看,雖說絕大部分學校擁有或曾擁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器材,但現階段文山地區(qū)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里,開設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村寨小學僅占13.5%、鄉(xiāng)鎮(zhèn)小學占5.7%、縣城小學卻只有1.8%的微小比。調查顯示,開設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情況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條件較差的村寨小學要優(yōu)于條件較好的鄉(xiāng)鎮(zhèn)及縣城小學。產生這一差異性的直接因素是村寨小學教學場地、器材、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家長觀念,相對于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城小學來說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體制和家長的雙重因素影響到學校體育課的正常開設[3]。此外,結合調查的縣、鄉(xiāng)、村三級小學的體育師資、場地與設施、教具等情況,雖然村寨一級小學體育課中的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課率高,但是在開課質量上卻得不到較好的保障[4]。
2.2.2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教學計劃執(zhí)行情況
據此次調查的關聯數據情況看,縣(市)、鄉(xiāng)、村專職體育教師中,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年度教學計劃的比例為21.9%,沒有開設計劃的比例為60.1%,不知道開設計劃的比例為18.0%;兼職體育教師中,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年度教學計劃的比例為2.6%,沒有開設計劃的比例為50.1%,不知道開設計劃的比例為47.3%??梢钥闯觯纳街菪W專職體育教師對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年度計劃相對于兼職體育教師較為重視,但重視不夠。
2.3文山州小學生對傳統體育體育課的認識和喜歡度
此次調查的文山地區(qū)1市7縣、鄉(xiāng)鎮(zhèn)、村寨三級小學各一所(共計24所小學),就小學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師資、設施、喜歡等現狀為調查對象進行研究分析,對具有特色性的一部分小學進行實地走訪、座談性調查,并就所涉及的關聯性問題向五年級或六年級學生發(fā)放問卷1 300份,共計收回問卷1 217份,收回問卷所占比為93.6%,其中有效問卷1 098份,有效問卷占比為90.2%。
表3 小學生對傳統體育課的喜歡度(N=1098)
從表3調查數據來看,所調查文山地區(qū)縣(市)、鄉(xiāng)、村三級小學五年級或六年級的1 098名學生中,從區(qū)域上來看,村寨、鄉(xiāng)鎮(zhèn)和縣(市)城小學非常喜歡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課的為385名,基本持平,比較喜歡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課的為352名,也幾乎一樣,總合計737名,二者共計所占比例為67.1%,其百分比占所調查學生總數的2/3還多;非常不喜歡上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的學生僅占調查總數比例的2.8%,為31名。由此可見,在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開設上,縣、鄉(xiāng)、村三級學校學生都比較喜歡上該課程,但也有近14%的學生對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持排他性的態(tài)度,而且這種情況在縣(市)城小學比較突出。這也不難看出,受到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影響,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是當務之急,也值得大家深思。
3.1結論
文山州小學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相對較少,而已開設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還是以游戲型為主的單一教學。受師資隊伍、年齡結構、教齡結構、教學場地與器材布局等因素影響,教學條件相對較差的村寨級小學對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反而高于縣城小學。
3.2建議
3.2.1提升思想認知,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
一方面,主管體育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積極培訓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有目的地進行學歷達標資格和系統性的業(yè)務培訓,確保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按照國家教育、體育等部門的有關文件正常開展,如積極參加國家對中西部教師的國培計劃、云南省對中小學教師的短期培訓班、輪訓班等外出觀摩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主動加強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相關法規(guī)、條例的學習認知度。在提高專職或兼職體育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政治素質、業(yè)務能力的同時,努力消除對體育的偏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人師表,敬業(yè)愛生。
相關的教育和人事主管職能部門應根據文山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狀況等特殊情況,結合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工作的特點,合理編制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總體規(guī)劃和用人方案,適當增加石漠化較重的艱苦地區(qū),尤其是在國境線邊教學的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福利待遇,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5]。
3.2.2政府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傳統體育設施配備匱乏問題
體育場地與設施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物質保障[6]。文山州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建議政府加大經費投入或者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政策爭取有限的教育經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改善和減緩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設施配備等器材匱乏問題[2]。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老革命精神,充分利用本土自然地理條件,開發(fā)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鼓勵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和學校其他人員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自制一定的體育器材及設施,如苗族的爬花桿、吹槍、射弩;壯族的頂缸、板鞋競速等。再者,對部分家庭經濟較好的學生,鼓勵特色性體育課自帶一些體育器材。
3.2.3挖掘地方特色教材,發(fā)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文山是一個有壯、苗、瑤等1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較為豐富[7]。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他們創(chuàng)造了爬花桿、吹槍、射弩、頂缸、板鞋等近100種傳統體育項目。在對體育教師的問卷、座談中也了解到,大部分的基礎體育教師一致認為,應該將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到本校和全州中小學校的體育主體教學中來[2]。根據云南省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云政發(fā)〔1992〕150號)文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國家教委教材建設的要求,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編寫我省的體育鄉(xiāng)土教材,供各地選用。文山地區(qū)應結合該文件利用自身優(yōu)勢,充分挖掘具有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形成特有的地方特色教材。例如把壯族的“板鞋競速”,苗族的“吹槍”、花桿,瑤族的“頂杠”等傳統體育項目和彝族的民族健身操等引入課堂教學[7]。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體育生活;而另一方面也是對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創(chuàng)新、傳承和保護。
長期以來,特色性、本土性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的主要課程資源之一。因此,文山地區(qū)體育教師要根據獨有的天然傳統體育教學資源,積極主動地開發(fā)利用和編排屬于自己的校本課程,按照校本課程的教學計劃,上好每堂地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課。
[1]文山州政府.文山概況[EB/OL].(2016-01-16)[2016-03-26].http://www.docin.com/p-6604591.html.
[2]劉強,徐東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小學體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2(4):139-141
[3]劉從梅,趙紅,欒會芹.安徽省農村中學體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6,20(3):82-84.
[4]莫少強.廣西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0):105-107.
[5]吳昊,曲宗湖.我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3):53-55.
[6]陸元兆.體育場地與設施[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劉啟坤,吳陽.文山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拓展探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3(3):117-120.
Investigation and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Education of Minority Ethnic:Taking Wenshan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LIU Qi-k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Wenshan College,Wenshan,Yunnan 663099,China)
The teaching condi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Wenshan Elementary School are relatively behind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other cities and prefectures due to various limitation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stony desertification,and economic backwardness.A sampling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find the problems by study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education of minority ethnic,the teachers,and facilities. Countermeasures to enrich teaching content with own regional conditions are put forward,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by adding traditional sports educ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south-east Yunnan and other cities and prefectures.
elementary school;regionalism;physical education;minority tradifional sports
G852.9;G623.8
A
1673-1891(2016)03-0145-04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3.038
2016-03-27
文山學院2014年度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4WSY15)。
劉啟坤(1982—),云南魯甸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