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曙軍 孫建國
摘要 由于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濮陽市的春棉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麥套夏棉種植面積逐年上升。依據(jù)夏棉的生長發(fā)育特點,采取不同的麥棉套種方式,通過適期播種、適當密植、加強肥水管理、適時化控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栽培技術提高夏棉產(chǎn)量,提升經(jīng)濟效益。
關鍵詞 小麥;夏棉;套種;栽培技術;河南濮陽
中圖分類號 S562;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029-01
濮陽市位于中緯地帶,常年受東南季風環(huán)流的控制和影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無霜期一般為205 d,光輻射值高,能充分滿足農(nóng)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夏播棉是指立夏后在農(nóng)作物行中套種的早熟品種,能夠正常結鈴、吐絮、霜前花率不低于春棉的棉花,以麥套夏棉為主。
1 夏播棉的生育特點
1.1 夏棉生育期短,苗期生長發(fā)育快
夏棉生育期一般為105~110 d,5月20日左右播種,5 d可出苗,出苗后7 d左右出現(xiàn)第1片真葉,25 d可以現(xiàn)蕾,現(xiàn)蕾到開花28~29 d,開花至吐絮50~55 d。
1.2 植株較低,個體潛力有限
夏棉由于苗期生育進程加快,營養(yǎng)生長時間相對縮短,因此植株較低,株型緊湊,個體增產(chǎn)潛力小于春棉,一般株高60~70 cm,6~8個果枝,單株成鈴8個左右,要獲得高產(chǎn)必須依靠高密度種植。
1.3 主根入土淺,側根發(fā)達
夏棉主根入土淺,側根多而細,側根之間距離較近,整個根群分布較淺,對水肥反應較敏感,同時生育進程快,需肥高峰期提前,一般重施蕾肥。
1.4 開花結鈴集中,中下部結鈴性強
夏棉無伏前桃,有效花鈴期短,始于7月底8月初,結束于8月底,僅30 d左右,由于密植,單株留果枝少,開花結鈴集中,中下部結鈴性強,一般多在1~6果枝的1~2果節(jié),正是最佳結鈴季節(jié)和結鈴部位,多為伏桃和早秋桃。
1.5 夏棉出苗
由于預留棉行窄,光照差,而氣溫高,墑情差,若不及時澆水,生長發(fā)育緩慢,易造成大量死苗。因此,麥套夏棉共生期間重點抓好全苗,爭取壯苗。
1.6 夏棉生產(chǎn)回旋余地小
棉花自身調節(jié)、補償?shù)哪芰p弱,在管理上要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采取相應配套技術,才能獲得較高產(chǎn)量。
2 麥套夏棉的套種方式
麥套夏棉,要求預留行不低于40 cm,又要有利于保證密度和合理的株行距配置。目前,生產(chǎn)上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2.1 “2—1式”
即種2行小麥,套種1行棉花。小麥行距20 cm,預留棉行40 cm,麥收后棉花等行距60 cm。這種方式適于中等水肥地采用。由于行距較窄,密度較易提高,棉花產(chǎn)量較高。在田間作業(yè)上,采用40 cm寬的耬堵住中間耬腿種麥,兩耬靠播。
2.2 “3—1式”
即種3行小麥,套種1行棉花。小麥行距20 cm,預留棉行40 cm,麥收后棉花等行距80 cm。這種方式多在水肥條件好的上等棉田采用。小麥產(chǎn)量高,但棉花平均行距過寬,密度偏稀,較難獲得高產(chǎn)。
2.3 “小3—2式”
用40 cm的三腿耬種3行麥,預留60~80 cm的大套行,5月中下旬套種2行夏棉,窄行距30~40 cm。這種方式易獲得全苗,保全苗,光照條件好,麥收后棉苗長勢好,也易保密度,產(chǎn)量較高。
3 麥套夏棉的關鍵栽培技術
3.1 適期播種
夏棉最佳套種期為5月15—20日。可結合澆小麥灌漿水,先淺播籽然后澆水,較有利于一播全苗。也可趁雨后搶墑播種或先澆水造墑播種,但需注意防止落干,造成缺苗斷壟[1-2]。
3.2 適當密植,以密爭早
麥套夏棉適當增加密度,適時早打頂,發(fā)揮群體增產(chǎn)優(yōu)勢,是實現(xiàn)優(yōu)質高產(chǎn)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收獲密度以7.5萬~10.5萬株/hm2為宜,打頂應掌握在7月20日前打完[3]。
3.3 麥收前后抓緊澆水
麥收后,由于麥套夏棉預留棉行窄,棉苗長勢較弱,而且又是氣溫高,蒸發(fā)強烈,棉苗對水分反應極為敏感,只有在麥收前后抓緊澆1水,才能確保棉苗正常生長,這是麥套夏棉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3.4 平衡施肥
夏棉因套種和搶種,一般來不及施底肥,因此要及早追肥,結合滅茬中耕施二銨300 kg/hm2,鉀肥150~225 kg/hm2,硼、鋅肥7.5~15.0 kg/hm2。為防止徒長,蕾期一般不再追肥。到了花鈴期要重追1次花鈴肥,由于夏棉生育期較短,花鈴肥要提前到初花期重施[4-5],一般追尿素225~300 kg/hm2。為促進早熟、防止貪青晚熟,夏棉一般不再施蓋頂肥。后期也不適宜澆水,可噴施2~3次磷、鉀肥。
3.5 適時化控
棉苗移栽前用50 mg/kg縮節(jié)胺噴施1次,根據(jù)棉花長勢長相,分別在現(xiàn)蕾期、盛花期和打頂后用20%縮節(jié)胺水劑75、90、150 mL/hm2對水噴施,以控旺促壯,改善纖維品質[6]。
3.6 加強病蟲害防治
防治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50 g對水1 kg噴拌在5 kg炒香的麥麩或碎棉籽餅上,制成毒餌,傍晚順壟撒施,效果良好。麥收后常有玉米螟鉆稈危害,當棉花有1%被鉆稈時,可采用5~10倍久效磷涂莖防治,或撒毒土保護帶(用100 mL有機磷或菊酯類農(nóng)藥噴灑在25~30 kg細土上,然后撒在棉苗根際),防止玉米螟由麥株向棉苗轉移。麥套棉二、三代棉鈴蟲和伏蚜危害較重,當百株有初孵幼蟲5頭時,及時防治棉鈴蟲;卷葉株率達到5%時,及時防治伏蚜。
4 參考文獻
[1] 劉學勛,孫笑梅,孫利華.麥套夏棉主要栽培措施綜合應用模型[J].華北農(nóng)學報,1996(2):67-73.
[2] 王海潮,唐保善.麥后覆膜對夏棉產(chǎn)量的影響[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1998(3):18-20.
[3] 王海潮,唐保善.夏棉高產(chǎn)栽培措施組裝優(yōu)化試驗[J].中國棉花,1999(9):19-20.
[4] 吳健,張家憲.夏棉大缽小壯苗麥后移栽技術[J].中國棉花,1993(2):30-31.
[5] 蔡忠民,林光海.生長期灌水對麥套移栽棉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棉花,1995(6):20-21.
[6] 牟吉元,李彥景.麥套棉棉蚜防治指標和主要害蟲綜合防治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199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