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是戶外人的家,即使是借居山野,夢醒時也是安身之所。
最早玩戶外的人并沒有太強的營地意識,理所當然地認為心安之處便是家,畢竟也沒有更多的選擇。以前徒步北京的野長城,一個個烽火臺成了我們的大帳篷,睡袋一鋪就能安睡一晚,有時候也會睡在門樓外露天的山脊上,目睹日落月升的全過程,夜里只要有幾次睜眼,醒來后的回憶那一定是斗轉星移。在新疆的草原騎馬穿越,往往就是擇一水草豐美之地,飲馬溪邊,埋鍋造飯,幾支哈薩克傳統(tǒng)舞曲后聽著馬兒的嘶鳴入睡,內心無比踏實。在瑞典北極圈夏季極晝期間徒步百公里,營地都是固定的,所有徒步者集中宿營,每日的營地都是舉行大party的場所,享用過紅酒與烤肉后在白晝中入睡與醒來。
除了這些原生態(tài)的營地,我第一次體驗基礎設施非常完善的營地是在加拿大。在北極圈內的育空地區(qū)自駕,每日把房車停車入位以后,就在固定的位置能找到補水與排污的管道口,再接上電以后就可以烹調中餐了,旁邊的露天木質餐桌成了露營空間的延伸,自駕期間與自然的交融沒有被酒店所隔絕,雖在自然中,但舒適方便。夜色四合之后就開著房車來到沒有光的曠野,等待漫天的極光流光溢彩。
我在韓國考察過幾種不同形式的營地,有海邊房車營地,車位是固定不挪動的;有私人經營的露營場,用木板在場地中搭建起一個個平臺,并安裝有接電的插座;有酒店經營的豪華大帳篷營地,里面有舒適的床鋪,甚至書房。形式豐富的營地,提供了多種選擇,使得人們周末露營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生活方式。
本期我們介紹了幾個中國房車旅行者的故事,有自駕新西蘭南島的夫婦,有一群自駕青藏線的戶外愛好者,還有一對自駕穿越西伯利亞的父女。這是為數不多但日漸壯大的房車旅行群體中的一份子,他們坐擁房和車,揣著自由與愛,已經出發(fā)。
目前國內旅游已達40億人次每年,其中深度自駕游游客已占到58.5%以上,達到23.4億人次。觀光旅游已不能滿足大多數旅游消費群體的需求,旅游產品亟待轉型升級,而兼有旅游和教育、休閑等多重屬性的營地成為了旅游行業(yè)的風口。
在日前國家旅游局召開的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推進會上有消息透露,我國規(guī)劃到2020年,計劃投資建設的露營地將超過2000家。國家旅游局將會同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部門,于2016年在全國建設500個營地。
有夢想總是好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營地規(guī)劃已經喊了很多年了,但愿這一次是真的,畢竟自駕車旅行在中國已經成為常態(tài),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場。我們靜心等待,中國從來不缺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