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
“貧窮藝術”誕生于意大利的“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意大利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藝術運動,它被稱之為貧窮藝術(arte povera)。 由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這個概念。貧窮藝術的輝煌僅僅只是在1967年到1977年間的10年時光,在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中,貧窮藝術僅僅也只是露了下身影就退出了最前部分的舞臺。今年秋天,我們將在英國白立方畫廊梅森苑(masons Yard)看到著名貧窮藝術家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的個人展覽,感受他的前衛(wèi)力量和廣闊思想。
1936年出生的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在二戰(zhàn)期間以及十年內戰(zhàn)期間都生活在希臘雅典,直到他二十歲,他搬到了意大利的羅馬定居。他在雅典學習了八年藝術,而后就讀于羅馬美術學院。意大利作為貧窮藝術的發(fā)源地,庫奈里斯作為貧窮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通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創(chuàng)作素材展現(xiàn)其簡潔、樸素的創(chuàng)作風格。
1960到1966年間,庫奈里斯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繪畫創(chuàng)作。他因在街上或廣告中看到的東西,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用字母,數(shù)字,疊加印刷符號和道路標記為元素的作品,這些作品在色彩應用以及畫面的空間延展方面都做了同時代而言的大膽嘗試,這些作品如詩般地表達他無形超越有形的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具體來說,1960年,他開始將鑄造雕塑對象引進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在Tartaruga畫廊展出的作品中,他將路牌放到他的創(chuàng)作中。同年,他通過他的一個模板畫,在他的工作室來證明了自己。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融合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包含繪畫、雕塑和表演,使庫奈里斯找到了傳統(tǒng)藝術的出路。
1961年,他開始在報紙上創(chuàng)作,直接在看報紙的時候即興表達了他對現(xiàn)代社會和政治的感受。1963年,庫奈里斯將物品放在了他的創(chuàng)作之中,其中有活的動物,還有火、土壤、粗麻布、黃金等等。他用床架、門廊、窗戶取代了畫布,甚至就直接在畫廊進行創(chuàng)作。庫奈里斯常把動物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無題》,就是在羅馬阿蒂科畫廊放置了11匹活馬。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大多表達了自己對大規(guī)模城市符號、工業(yè)文明和個人價值的關注。他的作品后來發(fā)展為更為壯觀的混合物,涉及繪畫、拼貼、裝置、雕塑、環(huán)境,表演和戲劇表演等多個領域。
庫奈里斯的創(chuàng)作多會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如石頭、仙人掌、速溶咖啡、梳理羊毛、麻袋、裝滿玉米的袋子、氧氫火焰、古典雕塑、石蠟燈、鐵片,甚至是鐵路的軌道。他打破了藝術語言的傳統(tǒng)形式,用廉價、樸素的廢棄材料作為表現(xiàn)工具,將之進行剪切、拼湊,形成一種強有力的藝術表現(xiàn)。他堅持認為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取代的,他擺脫和沖破傳統(tǒng)所謂的高雅藝術的束縛,重新定義藝術語言和藝術觀念,通過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構建新型藝術形態(tài)。
1967年他的作品成為“貧窮藝術”的代表,并在第一次當代意大利藝術運動中得到國際上的認可。1967年9月,藝術評論家杰勒馬諾·切蘭特(Germano Celant)借用“貧窮劇場”提倡回歸原始戲劇本原,以表達精神為主)的概念,在熱那亞的波特斯卡畫廊(Bertesca Gallery)組織了一場名以“貧窮藝術——空間(Arte Povera - Imspazio)”的展覽。從80年代開始,庫奈里斯的創(chuàng)作就包括使用不尋常的材料創(chuàng)作的雕塑和表演,并且這些創(chuàng)作走遍歐洲。1974年,雅尼斯·庫奈里斯與愛德華·金霍爾茨(Edward Kienholz)和沃爾夫·福斯特爾(Wolf Vostell)以及其他藝術家在柏林進行藝術表演。他的作品一舉成名,眾多知名國際博物館爭相收藏,甚至深深影響了當時的舞蹈家和音樂家。
自1989年東歐巨變,社會和文化亂相重生,庫奈里斯越來越表達出一種不安和焦慮,這一時段他的作品反映在新的形勢下藝術家對自己身份與新歷史背景相沖突的矛盾探討。
90年代至今,庫奈里斯的作品以“圖像”與“主題”系列為主。他繼續(xù)大規(guī)模使用自己的“材料詞典”闡述他的作品意義。
他的作品特點在于并列的對象、材料帶給觀眾互動的感受,無論是臨時展覽還是永久性的陳列放置,他的作品總讓人徘徊其間,感受作品有力的性格和帶給記憶的回味。他的作品在無言地改變著其所在的周圍環(huán)境。
貧窮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材料是樸素的甚至是貧窮的,但他們作品的展覽在窮人區(qū)是見不到的,更多地出現(xiàn)于華麗的宮殿和漂亮的畫廊。庫奈里斯第一次紐約展是在1972年松阿本德美術館舉行。他是在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博物館展出頻率最高的藝術家。曾七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72年至1982年十年間他受邀參加卡塞爾文獻展。
2011年,庫奈里斯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舉行了《演繹中國》(Translating China)的個展,這是庫奈里斯運用中國式思維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花了幾年的時間對中國進行深入的觀察和考察,加上他的思考和分析,對中國文化有了由淺入深的了解,將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語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了一次思考和創(chuàng)作。
在對中國進行考察的過程中,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就是一個小瓷片,他也會買下來,拿回去仔細研究,他認為,這里的每一個物體都是此處的文化和觀念的表現(xiàn)。關于中國的創(chuàng)作,庫奈里斯采用了大量的古老瓷片、瓷碗、白布、軍大衣、毛筆、麻布袋和燈籠等能代表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的物品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他將這些物品與鋼板組成不同的圖案,形成現(xiàn)在與傳統(tǒng)、自然與物質的強烈碰撞。
庫奈里斯還用大量鐵盒子排列成了類似于希臘式圖案或長城垛口的建筑樣式,頂部堆放著煤堆,不規(guī)則地懸掛著鑲了大小不一的碎瓷片的鐵板,充滿凝重的力量感與震撼感。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個將9張鐵桌子拼貼成“K”字型的裝置,上面擺放了4600多個透明玻璃杯,盛滿“北京二鍋頭”。他還第一次突破了他的黑白創(chuàng)作,使用了顏色鮮艷的中式衣服固定在鋼板框內,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衣服系列”的作品。
庫奈里斯永遠是一個隱士,但他始終也是對手,不是因為他是無政府主義,但由于他要表達的思想如此廣闊,如此強烈。因此沒有一個社會制度能夠簡單代表他所感受到的新知,所以藝術家是這些前衛(wèi)思想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