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行
傳統(tǒng)教學課堂,往往是老師講的多,學生做的少,注重的是一種傳授,特別是口頭的傳授。因此數(shù)學學習過程往往就變的枯燥繁瑣,缺乏生動活潑的個性體驗,學習單一被動,學生缺少探索交流的機會,因而強調結果的“給予”,忽視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壓抑著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導致缺乏對知識的體驗,因此,在新課程歷年指導下,積極地引領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體驗學習”,已成為數(shù)學課不可缺少的源動力。
下面以最近幾例教學談談自己對“體驗性感悟教學”的初步認識。
一、在操作中體驗感悟
數(shù)學知識不能簡單的由教師或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jù)知識經(jīng)驗主動地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感悟,促使學生自己認知框架的不斷變革和重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單純的、不假思索的勞動,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將操作、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操作的目的”,學生操作的過程是他思維過程的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通過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體驗,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例1:《升和毫升》的教學
《升和毫升》是一節(jié)概念教學課,傳統(tǒng)教學往往是直接告知學生這方面的知識,而學生對這兩概念的理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其實,對這兩個容積單位的理解,應著力在孩子頭腦中建立起這兩個單位的空間表象,而這有賴于生動活潑地“體驗性學習”。
為此,我安排學生每人帶好一個大的飲料瓶,準備好各項器材,在實驗室中展開教學。
(一)認識1升:讓學生感受1升的多少,同桌兩人用一個量杯量水在飲料瓶上畫上刻度線,1升,3/4升,1/2升,1/4升,通過親手制作,讓學生感受1升水到底有多少。
(二)感受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的容量。
認識1升后,老師出示一個臉盆,讓每兩個同學用制作的1升水的飲料瓶盛1升水,依次倒入臉盆,觀察,倒?jié)M一個臉盆一共是幾個1升,從而得出:一個臉盆的容量大約是6升。
隨后,按這個方法,讓學生依次將1升水倒入水池中,看能倒幾個1升,接近一半時,讓學生說說現(xiàn)在倒了幾升?(10升),那么估計這個水池共能盛水多少升?(20升)
(三)通過操作談感受。
自己說說生活中一些物品,大約有幾升,如一個浴缸大約有幾升,汽車油箱大約有幾升……通過操作,感受生活中物品的容量。
(四)認識毫升及毫升與升的關系。
1.用針筒吸1毫升水,放入一個量杯,觀察1毫升水多少?
2.吸10毫升水,觀察。
10個同學將10毫升水放入一個量杯,觀察是幾毫升?(100毫升)
3.將10個100毫升的水,放入一個上次自制的1升的量器中,發(fā)現(xiàn),10個100毫升正好是1升,從而揭示:1升=1000毫升。
(五)實驗:一口水最多有幾毫升?請同學們盡最大努力喝一口水,在量杯中量一下,看有幾毫升?(50毫升)
從《升與毫升》的教學中,操作實踐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們在快樂的活動中實實在在認識到了升與毫升的知識,無需老師多談,他們在實踐中體驗了,從而就感悟了。
二、在比較中體驗感悟
比較,作為邏輯思維的一個過程,在求同或辨異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采取多種形式的比較,則能喚起注意,感知鮮明,突出知識的區(qū)別點,澄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方法。
例2:《找規(guī)律》的教學
《搭配的規(guī)律》這一課教學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搭配現(xiàn)象,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景:
(一)2件上衣(紅、白)與3條裙子(黃、紅、綠)的搭配。
讓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操作學具,填寫表格。
通過比較兩種搭配:無序搭配,有序搭配,并比較自己喜歡哪一類搭配,在比較中感悟有序搭配的好處:不重復,不遺漏。
(二)3種點心與3種飲料的搭配。
設計春游準備的食品,并進行搭配,一種點心和一種飲料搭配,共由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自己作業(yè)紙上有序地表示出這些搭配的方法,展示比較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畫實物連線的,有寫文字連線的,也有畫圖,寫數(shù)字或字母連線的),并在比較中體會用符號表示實物,并用連線的方法來尋找搭配的方法比較簡潔明了了。
這一內容的教學,在讓學生通過操作,在實踐中經(jīng)歷搭配過程,感悟搭配方法,然后通過比較學生的兩種不同的搭配過程,體會到有序搭配的優(yōu)越性。
在探究搭配方法的同時,又通過比較,感悟符號表示的優(yōu)越性,兩次比較,讓學生體會了有序思想和符號化的思想。
三、在計算中體驗感悟
計算,似乎很枯燥,一般教學老師容易忽略,但計算卻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帶給學生產(chǎn)生新的感悟。
例3:《比例尺》
在讓學生感受在同一幅地圖上比例尺是一樣的,教完比例尺的意義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
1.出示一幅江蘇、浙江省地圖,上面沒標比例尺。
2.出示題1,上海到杭州的實際距離大約是15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量得這兩地間的距離是5厘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
學生計算得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5:15000000=1:3000000
出示題2,無錫與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1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量得這兩地間的距離是6厘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
學生計算:6:18000000=1:3000000
3.提問:通過2次計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這一片段教學,通過學生實際的計算,學生體會到在同一幅地圖上,比例尺是一樣的。
反思:以前教學比例尺時,教師往往采取告知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到同一幅地圖,比例尺相同,因為這一地圖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同時縮小而成的。但在此,教師只是通過告訴學生同一地圖,不同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來計算比例尺,一是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一步掌握怎樣求比例尺。二是通過計算,更深刻地感受到:同一幅地圖上的比例尺是相同的。
總之,基于經(jīng)歷,才能真正有所感悟,數(shù)學課堂中,讓學生在操作、比較,計算中感悟數(shù)學知識,從而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它是數(shù)學教學不可缺乏的源動力。每次經(jīng)歷操作形成的多元表征和清晰表象,豐富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了學生的思考,不僅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并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知識的本質。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數(shù)學學習與生活,與周圍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去實踐,從而在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中體驗到數(shù)學的價值,理解數(shù)學的意義,引發(fā)學生學會數(shù)學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