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45歲那年,陳玲唯一的女兒去美國留學了。孩子走后大約三個月,她茶飯不思,迅速消瘦,整個人就像放掉氣的塑料娃娃。她的同事張悅已經加入“搖擺北京”教學小組兩年多,力勸她跟著一起學搖擺舞。
陳玲迅速愛上了這種有點“二”的舞蹈。
每節(jié)課一開場,音樂中的歡快情緒就讓學員的嘴角上翹。他們踩著節(jié)拍左右晃動身體,與舞伴牽手、扶腰,快活地踢腿;更兼以擺肩、搖臀、送胯的動作做得小而圓,就像荷葉上晃動著圓溜溜的露珠,透著一股逍遙、天真、自在。
這種舞蹈,帶著濃重的上世紀40年代爵士風情、洋派風趣,似乎讓每個參與者都感染了幽默感。
晚上8點,大家從北京的各個角落趕來時,都經過悉心打扮。男士如同上世紀40年代上海灘的銀行小開,穿著襯衫,套著墨綠色的西裝背心,戴著八角棱的鴨舌帽;女士常穿緊身的束腰短裙,帶褶白襯衣,或者改良的開衩短旗袍,頭上別著一朵花,身體在搖擺,花也在搖擺。
學舞過程中,陳玲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風趣開朗的一面。因為,別的舞蹈多半是一種美的展示,身材好、長得靚的人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搖擺舞不是,搖擺舞是享受身體與身體之間的輕松調侃,靈動辯駁,還有機智搶白。搖擺舞充滿了收放自如的智慧,從17歲到70歲,都可以跳得興致盎然。
陳玲的第一個舞伴是一位白發(fā)紳士,他66歲,有時穿著背帶褲,有時穿著不屬于這個年紀的板鞋來。他的理想是再練上幾年,等孫子結婚時辦一個搖擺舞派對,他要第一個和孫媳婦跳舞!陳玲被他的理想逗樂了:“孫媳婦不會跳搖擺舞怎么辦?還有,你這么受歡迎,你老伴兒嫉妒怎么辦?”
老先生一本正經地說:“老伴兒干嗎要嫉妒?我在這里學會了,回家教她,她到時一定會搶著跟大孫子跳!”
很快,陳玲變得外向、樂觀。她用連衣褲和別在項鏈上的一朵蘭花,把自己打扮成一位自由的辣媽。她甚至跟DJ(Disc Jockey的簡稱,電臺的音樂節(jié)目主持人,或者夜店、酒吧等場所的打碟工作者)學習為舞友們配樂的方法,學習怎樣用爵士舞的節(jié)拍來調控場上的氣氛。音樂節(jié)奏緊湊時,舞伴之間不會分開很多,全是跳閉合的位置,“斗舞”的緊張感立現(xiàn);而到了舒緩詼諧的節(jié)奏時,所有的人動作幅度都變大,有空間彼此分開,各自表達,同時又被絲絲入扣的默契感逗樂。
現(xiàn)在,陳玲已經不再追著女兒要求視頻聊天了,相反,是女兒追著她要求視頻。她身上那股空巢媽媽的哀怨氣不見了,搖擺身體的節(jié)奏把原本熱情、放松、逍遙、詼諧的自己釋放出來,令她自己也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