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病”是網絡新詞,并非疾病,卻帶有普遍性,指一系列明明知道不可為卻無法阻止自己而繼續(xù)下去的行為。比如明知道該減肥,卻總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誘惑;明知道該努力學習,可還是得過且過?!懊髅鞑 币话阌?種“病因”引起,且各有“解藥”。
1.僥幸心。有人想減肥,但看到美食就勸自己“多吃一餐不會胖”,可總這樣,體重肯定會增加。有的人明知道天氣冷該多穿點,卻為了美而僥幸認為“自己還年輕,凍一下應該沒事”,結果讓關節(jié)病乘虛而入。
解藥:要認識到,僥幸心只是自我催眠,同時可用“有可能”來警示、約束自己,比如“吃了就有可能胖”,“凍了就有可能傷關節(jié)”。
2.行動力不足。說白了就是“懶”,那些在學習、工作中得過且過者多屬此類。
解藥:用“我選擇”的主動觀念代替“不得不”的被動觀念。比如我選擇成為好學生,所以要認真對待學習,而不是被迫完成。
3.完美主義。覺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但可能導致拖延,結果明知道要做,卻遲遲不愿開展行動。
解藥:完美主義者往往“想比做多”。建議不論如何都要先動手,一開始可稍微粗糙些,但要留出時間調整,還要暗示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逆反心。多見于青少年,明知道不該做某些事情,卻因父母阻攔而執(zhí)意要做。
解藥:要知道,跟父母對著干不是成熟,而是幼稚。想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意見,先要讓自己理智起來。家長也要先把孩子的話聽完再發(fā)表意見,給建議時要以討論的姿態(tài)、平和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