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補論量詞“頓”的形成路徑

      2016-10-25 07:23向德珍江琳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8期
      關(guān)鍵詞:量詞語錄隱喻

      向德珍 江琳

      摘 要:文章針對前人的研究成果,補充論述量詞“頓”的形成路徑,著重探討其中的由“稱量飲食的名量詞”到“稱量責打的名量詞”這一環(huán)節(jié)。指出在隱喻的作用下,漢語由說“吃飲食”發(fā)展到能說“吃棒杖”;既然“棒杖”在人們心目中是跟飲食一樣可“吃”的,那么“一頓棒杖”也就像“一頓飲食”一樣自然能說了。

      關(guān)鍵詞:名量詞 頓 隱喻

      關(guān)于量詞“頓”的形成路徑,學界已有多人探討,最早的有劉世儒(1965)[1](P160-161),后來王紹新(2000)[2](P183-184),王毅力(2011)[3],李建平(2013)[4]和胡麗珍、雷冬平(2015)[5]等都有研究。其中以胡麗珍、雷冬平(2015)的研究為最新最詳。此文對名量詞和動量詞“頓”的出現(xiàn)時代及形成路徑進行了詳細考察論證,下面是此文所示量詞“頓”的形成路徑圖:

      我們總體上贊同此文的分析,但想進一步補充。關(guān)于“稱量飲食的名量詞→稱量責打的名量詞”這一路徑,此文并未進行太多分析,僅指出“‘頓從表稱量飲食的名量詞到表稱量責打的名量詞,主要是通過刑罰‘一頓杖來擴展的,即‘一頓食擴張為‘一頓杖。”前面提到的學界其他人的研究論著中也沒有討論名量詞“頓”的稱量功能由“稱量飲食”擴展到“稱量責打”的原因,因此本文有必要來補充論述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么能從“一頓食”擴展為“一頓杖”?也就是說:“頓”發(fā)展成為稱量飲食的名量詞后,應稱量“食、粥、羹、湯、水、酒肉”等詞,為什么又能稱量“棒、杖、棍、板”等表示責打工具的詞了呢?我們認為名量詞“頓”發(fā)生稱量范圍變化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語言中由說“吃飲食”發(fā)展到能說“吃棒杖”,如下圖所示:

      (吃飲食→吃棒杖)

      一頓飲食 → 一頓棒杖

      我們先來明確名量詞“頓”發(fā)生稱量功能擴展變化(一頓飲食→一頓棒杖)的前提條件(吃飲食→吃棒杖)是怎么形成的。“食、粥、羹、湯、飲、水、酒肉”等飲食與“吃”有關(guān),而在唐五代以來的文獻中用來責打的工具“杖、棒”等(較早的唐代文獻里“吃”的賓語只見“杖”和“棒”,不見其他表責打工具的名詞,五代以后“吃”的賓語逐漸多起來,比如“槌、劍、掌、拳頭、言語”等也可作“吃”的賓語了)也能說“吃”,有許多這樣的用例(文獻資料中對語言中的“吃”這個詞有三個字來書寫:“吃”“喫”“乞”。本文舉例時不論原書作“吃”還是“喫”,一律錄作“吃”,“乞”則按原字錄引。)如:

      (1)但知免更吃杖,與他邪摩一束。(《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燕子賦)

      (2)解事速說情由,不說眼看吃杖。(同上書卷六,廬山遠公話)

      (3)(侯思止)按中丞魏元忠曰:“急承白司馬,不然即吃孟青。”洛陽北有坂名白司馬,將軍有姓孟名青棒者。(《大唐新語》卷十二,酷忍第二十七)

      (4)(侯思止)嘗按中丞魏元忠曰:“急認白司馬,不然,即吃孟青?!卑姿抉R者,洛陽有坂號白司馬坂。孟青者,將軍姓孟名青棒,即殺瑯邪王沖者也。(《舊唐書》卷一八六上,列傳第一三六上,酷吏上)

      (5)者沙彌好吃二十棒。(《祖堂集》卷十,玄沙和尚)

      (6)合吃棒,不合吃棒?(同上書卷十三,報慈和尚)

      (7)登時神會喚作“本源佛性”,尚被與杖,今時說道,達摩祖師將經(jīng)來,此是謾糊達摩,帶累祖宗,合吃其鐵棒。(同上書卷十八,仰山和尚)

      (8)不得無禮,稱他諸秀才為一隊措大,后度如此,即吃杖。(《洛陽縉紳舊聞記》卷四,安中令大度)

      (9)什么處是祖師龍頭蛇尾便好吃棒?只如雪峰自道我好吃拄杖。且道,佛法意旨作么生?(《景德傳燈錄》卷十六,雪峰義存)

      (10)師提拄杖曰:“汝不會,合吃多少拄杖?”(同上書卷二一,報恩曉悟)

      (11)若是百丈先師,子須吃痛杖始得。(《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九,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3)(4)兩例“承/認白司馬”即承板(“坂”之諧音)子挨打之義,“吃孟青”即吃棒,亦挨打之義。以上這些例句都是“吃棒杖”的例子。“棒杖”也能像飲食一樣說成“吃”,是因為“吃飲食”這種行為是人接受從外部而來的食物,而“吃棒杖”也是一種接受外來的事物,只不過一者是接受到的好的事物,是主動接受,一者是接受到不好的事物,是被動接受,是“承受、遭受”之義。兩種動作行為都具有“接受”義,兩者具有高度的象似性,藉由隱喻的作用,就發(fā)生了“吃飲食→吃棒杖”。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普遍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是人們在思想中對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或機制。隱喻在我們的語言、思想和行為中無處不在,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隱喻利用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即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或相關(guān)性,將本體的某些特征轉(zhuǎn)移到喻體上,用對本體的思考方式來思考喻體,從而達到一定的修辭或概念化的效果。關(guān)于隱喻的理論,學界多有闡述,此不贅述。從修辭的效果上來講,故意把挨打的不幸遭遇,說成如同日常吃飯一般輕松,這是一種帶有反語修辭色彩的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或為譏諷,或為自嘲,具有俚俗化的生動形象和幽默氣息。江藍生(2000)[6](P44)曾這樣表述過:“‘喫是從外部接受食物,用這個詞比喻遭受外來棍棒的毆擊,具有修辭學上形象、幽默的效果?!背四苷f“吃棒杖”,五代以后的文獻中還能見到說“吃拳(頭)”“吃掌”“吃言語”“吃槌”“吃劍”等,只是這些說法仍沒有“吃棒杖”常見。這些也都是“吃”的隱喻用法。例如:

      (12)有人問:“大業(yè)底人,為什摩閻羅天子覓不得?”師云:“是伊解藏身?!边M曰:“忽然投著時作摩生?”“吃拳吃趯?!保ā蹲嫣眉肪戆?,云居和尚)

      (13)公贈之偈曰:“不涂紅粉自風流,往往禪徒到此休。透過古今圈繢后,卻來這里吃拳頭?!保ā段鍩魰肪矶汤衫詈凭邮浚?/p>

      (14)師便打一掌曰:“此掌合是堂頭老漢吃?!保ㄍ蠒硭?,趙州從諗禪師)

      (15)某知他吃了人多少言語。(《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六十三炎興下帙六十三)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吃板子”“吃耳光”“吃官司”等說法。“吃”是人類最基本的動作行為,“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在語言上,漢民族偏愛從“吃”的角度來表達人們的各種生存體驗?,F(xiàn)代漢語中有非常豐富的以“吃”為語素構(gòu)成的詞語,它們都是“吃”的隱喻性表達,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作為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的“吃”的含義。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好馬不吃回頭草,兔子不吃窩邊草,狗改不了吃屎,敬酒不吃吃罰酒,吃不了兜著走,啞巴/子吃黃連,大魚吃小魚,吃軟不吃硬,吃力不討好,不吃這一套,吃里扒/爬外,看菜吃飯,省吃儉用,吃人嘴軟,吃定心丸,坐吃山空,靠天吃飯,吃青春飯,吃現(xiàn)成飯,寅吃卯糧,吃后悔藥,吃閉門羹,吃啞巴虧,好吃懶做,吃眼前虧,吃豹子膽,吃定心丸,吃飽撐著,吃奶勁兒,吃喝玩樂,吃吃喝喝,自討苦吃,吃百家飯,缺/短吃少穿,缺吃短穿,大吃大喝,吃大鍋飯,吃鴨蛋,吃錯藥,吃回扣,吃利息,吃獨食,混飯吃,吃皇糧,吃大戶,吃老本,吃干飯,吃白飯,吃閑飯,吃父母,吃勞保,吃救濟,吃板子,吃官司,吃耳光,吃黃牌,吃館子,吃小灶,吃甜頭,吃苦頭,吃得/不消,吃得/不住,吃(得/不)透,吃(得/不)開,吃(得/不)準,坐吃,小吃,吃軟,吃苦,吃香,吃素,吃腥,吃緊,吃力……

      上述詞語有些是唐五代以來的近代漢語里就已經(jīng)有的,如“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狗改不了吃屎”“吃軟不吃硬”“吃不了兜著走”“啞子吃黃連”“省吃儉用”“坐吃山空”“好吃懶做”“吃官司”“吃閑飯”“吃白飯”“吃干飯”“吃獨食”“吃苦”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有“吃火腿”(被腿踢)、“吃黑棗”(被槍殺)、“吃熏面”(被訓斥?!把敝C“訓”)等說法,這些責罰訓斥義又模仿回歸到初始的“吃飲食”的方式來表達了??傊?,中國人運用有關(guān)“吃”的隱喻用語來認知世界的例子不勝枚舉,并且這些隱喻用語是存在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我們再回到所要探討的問題上來,當人們?nèi)粘?谡Z中出現(xiàn)了一般責罰意義的“吃棒杖”后,朝廷法律中刑法意義上的“吃棒杖”說法隨之產(chǎn)生。下面是唐宋以來的相關(guān)例句:

      (16)若一一以官高下為優(yōu)劣,則卿合書上上考,少卿合上中考,丞合中上考,主簿合中考,協(xié)律合下考,某等合吃杖矣?。ā兑蛟掍洝肪砣滩肯拢?/p>

      (17)(朝宗)于后巡檢坊曲,遂至京城南羅城,有一坊中,一宅門向南開,宛然記得追來及乞杖處。(《朝野僉載》卷六)

      (18)初隨使者入一宮城,使者曰:“公且住,我當先白王。”使者乃入于屏障后,聞王遙語曰:“你與他作計,漏泄吾事,遂受杖三十?!笔拐邊s出,袒以示公曰:“吃杖了也?!保ā短綇V記》卷一○三,竇德玄)

      (19)看汝主人面,不欲送汝縣中吃棒。(《雞肋編》卷上)

      (20)董平領(lǐng)取弓手回縣,離不得遭斷吃棒。(《大宋宣和遺事》元集)

      (21)東坡既謫黃州,復以先知徐州日不覺察妖賊事取勘,已而有旨放罪,乃上表謝,神宗讀至“無官可削,撫已知?!保υ唬骸拔烦园粜??!保ā秴s掃編》卷下)

      (22)(兵士)不伏決杖,叫喚乞劍。把捉不得,遂奏取進止。傳宣云:“須決卻杖二十后,別取處分。”尋決訖,再取旨,真宗云:“只是怕吃棒后如此。即已決了,便送配所,更不須問?!保ā墩郦z龜鑒》卷五)

      這種刑罰意義上的“吃棒杖”例句有很多。不論是普通百姓日常用語中表示一般受責罰義的“吃棒杖”,還是法律上受刑罰義的“吃棒杖”,文獻資料中都能見到很多句例,可見在當時“吃棒杖”已經(jīng)使用得很頻繁很普遍了。

      既然“吃棒杖”和“吃飲食”一樣可以說,“棒杖”在人們心目中是跟飲食一樣可“吃”的,那么“一頓棒杖”也就像“一頓飲食”一樣自然能說了。這就是本文前面指出的名量詞“頓”的稱量功能“一頓飲食→一頓棒杖”的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吃飲食→吃棒杖。下面我們來看含“一頓棒杖”的例句:

      (23)中宗之時,有見鬼師彭君卿被御史所辱。他日,對百官總集,詐宣孝和敕曰:“御史不檢校,去卻巾帶。”即去之。曰:“有敕與一頓杖?!贝笫乖唬骸坝凡环钫?,不合決杖。”君卿曰:“若不合,有敕且放卻。”御史裹頭,仍舞蹈拜謝而去。觀者駭之。(《朝野僉載》卷三)

      (24)門家告御史,先覺進狀,奏請合宮尉劉緬專當屠,不覺察,決一頓杖,肉付南衙官人食。(同上書卷六)

      (25)至到與一頓、與重杖一頓、與一頓痛杖、決杖若干,宜處流、依法配流、依法配流若干里,宜處徒、依法配徒、與徒罪,依法處徒若干年,與杖罪、與除名罪、與免官罪、與免所居官罪,皆刑部奉而行之。(《唐六典》卷六,尚書刑部)

      (26)我二十年在黃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蒙他賜杖,如蒿枝拂著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頓棒吃,誰人為我行得?(《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

      (27)此僧合喚轉(zhuǎn)與一頓棒。(《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28)者個子好吃一頓棒。(《祖堂集》卷十,鏡清和尚)

      (29)雪峰曰:“好吃一頓棒,且放過?!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硎耍垉缘阑拢?/p>

      (30)大眾,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失命,我二十年在黃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蒙他賜杖,如蒿枝拂著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頓棒吃,誰人為我行得?(《古尊宿語錄》卷四,鎮(zhèn)州臨濟義玄慧照禪師語錄)

      (31)這一頓痛棒架閣來久矣。(《嘉泰普燈錄》卷二十六,靈隱佛海遠禪師二則,《卍新續(xù)藏》第79冊)

      我們發(fā)現(xiàn),宋代以后的文獻中名量詞“頓”還可稱量香氣、病、拳頭等。例:

      (32)一頓馨香,清風明月。(《普庵印肅禪師語錄》,《卍新續(xù)藏》第69冊)

      (33)你去游浙,著一頓熱病打時,你方思量我在。(《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卍新續(xù)藏》第69冊)

      (34)當時若著得者語,靈利漢一蹋蹋著,大小大道吾和尚,也又免得一頓拳頭。(《古尊宿語錄》卷二十,次住海會語錄)

      像“一頓馨香”“一頓病”之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使用,可見名量詞“頓”在漢語史中的稱量范圍比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稱量范圍要廣得多。

      綜上,針對前人研究論著中的遺漏,本文主要補充論述了名量詞“頓”的稱量功能中由“稱量飲食”到“稱量責打”這一擴展的形成原因:在隱喻的作用下,漢語由說“吃飲食”發(fā)展到能說“吃棒杖”;既然“棒杖”在人們心目中是跟飲食一樣可“吃”的,那么“一頓棒杖”也就像“一頓飲食”一樣自然能說了,從而名量詞“頓”完成了“稱量飲食→稱量棒杖”的功能擴展。

      參考文獻:

      [1]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王紹新.隋唐五代的動量詞[A].課余叢稿[C].北京:北京語言文

      化大學出版社,2000.

      [3]王毅力.動量詞“頓”的產(chǎn)生及其發(fā)展[J].語言研究,2011,

      (3).

      [4]李建平.也談動量詞“頓”產(chǎn)生的時代及其語源——兼與王毅力

      先生商榷[J].語言研究,2013,(1).

      [5]胡麗珍,雷冬平.再論動量詞“頓”的產(chǎn)生時代及其來源——兼

      論動量詞“餐”的形成[J].漢語史研究集刊,2015,(1).

      [6]江藍生.被動關(guān)系詞“吃”的來源初探[A].近代漢語探源[C].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0.

      (向德珍 上海大學文學院 200444;江琳 上海協(xié)和雙語學校(虹橋校區(qū))國際部 201103)

      猜你喜歡
      量詞語錄隱喻
      愛的隱喻
      十二生肖議量詞
      十二生肖議量詞
      論隱喻理論構(gòu)建的參照維度及連續(xù)統(tǒng)
      概念隱喻新類型中的認知機制探討:共現(xiàn)性還是相似性
      基于隱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慣用句
      語錄
      語錄
      量詞歌
      拉萨市| 岢岚县| 军事| 洛川县| 丽水市| 铁岭市| 临桂县| 东城区| 瓦房店市| 漳平市| 墨竹工卡县| 漠河县| 西平县| 绵竹市| 固原市| 水城县| 韩城市| 林芝县| 巴彦淖尔市| 商都县| 怀柔区| 舒兰市| 阿勒泰市| 乌拉特后旗| 榆林市| 金沙县| 永川市| 耒阳市| 曲阜市| 武宁县| 通化市| 合山市| 松溪县| 蓝田县| 桑植县| 连云港市| 南通市| 巴里| 唐河县| 河曲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