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瑞榮 羅小平
董天工筆下的臺灣風情
文|楊瑞榮羅小平
董天工所著《臺海見聞錄》總共四卷,內(nèi)容涉及臺灣地理、建置、田賦、風俗等。
武夷山志
曹墩村一家古香古色的茶館
臺灣是祖國的寶島,對清代官員來說,能親歷臺灣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因此,大凡渡臺官員在公務之余,都會將在臺灣所見所聞著于筆端,記下那里的民情勝事,福建武夷山的董天工就是其中一位。
1998年年底,福建省武夷山市為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作為馳名中外的武夷山,齊全的文本資料送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令世界遺產(chǎn)申報委員會官員們吃驚的是:與武夷山同樣出名的,還有一部詳細記錄名山人文歷史的山志。它就是清代武夷山籍學者董天工編纂的《武夷山志》。加拿大人文地理學博士生導師尤里·希爾金稱:《武夷山志》作者在200多年前就能用當代歸類法、系統(tǒng)法、圖示法來編纂地理文化史,是非常了不起的杰作。
《武夷山志》8冊、24卷共15萬余字,是迄今為止研究武夷山風景名勝、奇聞怪趣、地理特征、三教(儒、釋、道)同山、物產(chǎn)習俗、羽流隱士、詩詞書畫、摩崖建筑、石刻景觀等文化資源的權(quán)威史料。董天工與其他著作者不一樣的是,他是把身心都埋入武夷奇山秀水的懷抱中去創(chuàng)作、去編纂的。他在遍覽武夷山水、收集舊志詩文的基礎(chǔ)上,吸收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成功地把《武夷山志》編纂成武夷文化的集大成者。
董天工(1703-1771),字材六,號典齋。崇安曹墩(今武夷山市曹墩村)人。雍正元年(1723)拔貢,授寧德、湖南新化司鐸,后知山東觀城、香河縣;因治蝗有功,升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滿致仕。
乾隆11年(1746),董天工奉調(diào)入臺,擔任彰化縣學教諭。在任期間,他創(chuàng)辦學校,廣收學生,親自撰文編寫教材,普及文化教育。任職秩滿,“靚山川之秀美,退而識之,稽成文獻”,編成《臺海見聞錄》一書,為閩臺文化留下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
董天工所著《臺海見聞錄》總共四卷,內(nèi)容涉及臺灣地理、建置、田賦、風俗等。
董天工對臺灣物產(chǎn)廣為記載,他說臺蔬,番芋,一類數(shù)名:長曰土芝,團曰蹲鴟;又檳榔芋,中有紅根相連如檳子;又淡水芋,大者重四五斤,其味似荷香。臺蔬獨芋擅名,頗不似內(nèi)地之芋也。
中國的檳榔芋有三個品種,臺灣檳榔芋是其中之一。福建雖也產(chǎn)檳榔芋,其中以寧德福鼎最為著名,閩北地區(qū)則不多見。也可能因董天工早期在外為官,或入臺前對大陸方物未加留意,才有“頗不似內(nèi)地之芋”的引文?!杜_海見聞錄》收錄了十多首文人詠臺灣“七里香”的名詩,如“雪魄冰姿淡淡妝,送春時節(jié)弄芬芳。著花何止三迥笑,惹袖猶余半日香?!薄八厝A真可勝梅妝,點點瓊葩點點芳。翠玉繽紛懷潔白,濃香暗惹綠衣郎。”七里香又稱月橘,古代稱為蕓香、蕓草或山礬。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蕓,盛也,此物山野叢生甚多,而花繁春馥,故名?!迸_灣各地庭園或公路兩旁多以七里復為綠蘺,終年常綠,花香遠溢。七里香還有不少用途,據(jù)說其味能驅(qū)蚊蠅。古代采其枝葉燒灰,用來代替明礬泡水浸布,使染布產(chǎn)生有機酶以加強色素的結(jié)合力,故有“山礬”之名。七里香之葉味澀,過去還有將其汁液加入豆?jié){之中,可使之凝結(jié)成豆腐。它還是紙張避蠹的上好材料,文人藏書時多用之,稱為“蕓草”;葉片具香氣,可以和茶沖泡,具有解渴之效。
熱情奔放的高山族舞蹈
臺灣高山族擅長歌舞,每逢喜慶盛會,相互邀約赴會,以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和預祝豐收。董天工對臺灣婚宴歌舞有生動的描寫。
《臺海見聞錄》卷二載:“番俗成婚后三日,會親宴飲,各婦艷妝赴集,以手相挽,面相對,舉身擺蕩,以足下軒輊應之,循環(huán)不斷,為兩匝圓井形,引聲高唱,互相答和,搖頭閉目,備極媚態(tài)?!庇性娫唬骸懊钕嗵炷W舞成,垂肩瓔珞太憨生。分明即是西番曲,齊唱多羅作梵聲?!保ā杜_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標點本第36頁)臺灣高山族舞蹈的種類很多,按內(nèi)容分有豐收舞、慶婚舞、祭舞、喪舞等,按人數(shù)多寡和形式分有集體舞、單舞、對舞等?!熬坌饺蓟穑饪蔂T天”,男女老幼,盡情歡飲,翩翩起舞,這是豐收舞和集體舞的場景?!胺當?shù)輩,挽手擁一貓?zhí)?,跳擲旋轉(zhuǎn)而歌,歌畢而哭”(道光《彰化縣志·風俗志》)這是喪舞的場景。眾多男女互相交叉牽手成一字形或環(huán)形,自右向左移動而舞,這是祭舞的場景。董天工所描述的婚舞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內(nèi)容,實際上參加婚宴歌舞的還有男子和各種配飾,如女的頭上戴野花或草箍,項間飾以瑪瑙或螺貝串珠;男子則頭戴草箍,插鳥羽,手戴各式臂鐲,腰圍鹿皮,成群結(jié)隊,痛飲至醉,便到戶外跳舞。
董天工所在的彰化縣舊稱半線,也叫磺溪,原為高山族同胞聚居地。董天工到臺灣任教,為高山族同胞漢化教育做出貢獻,臺灣民眾對其多有感念,至今彰化縣一些地方還有“董天工祠”,紀念這位為臺灣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的武夷山人。
董天工任滿后回到福建崇安,居武夷山下。乾隆16年(1751),因母逝世守孝,在武夷山接筍峰下其父董茂勛所留云書屋后構(gòu)筑望仙樓卜居,遍覽武夷山水,收集舊志詩文,對明代衷仲儒、徐表然,清代王梓、王復禮修撰的四種版本的《武夷山志》進行考證、訂證,重修《武夷山志》24卷,集歷代《武夷山志》大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記述最全面的一部武夷山志。修志的同時,董天工還寫了許多武夷山的風景詩,僅收入《武夷山志》中的就有20多首。而其所編《臺海見聞錄》也于乾隆18年刊行。
乾隆36年(1771),68歲的董天工病逝,葬于武夷山幔亭峰下,墓長約5米,寬1.5米,石板封墓門。墓前豎石碑一方,高1.4米,寬0.54米,上刻:嘉慶13年歲在辰大呂月吉旦皇清品授奉政大夫董公典齋一府墓子敕、孫國求、珠、珍、瑛、瑯、璋、琬同頓首百拜。曾玄孫繁衍不及備載。從這段文字看,此墓應為后人修,現(xiàn)已列為武夷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墩村是董天工的故鄉(xiāng)。如今董公故里已辟為鄉(xiāng)村旅游景點,向游人開放。董公故居的花園“影翠軒”,歷經(jīng)滄桑后唯留一棵長勢旺盛的鐵樹,在訴說著昔日的歷史。曹墩地處九曲溪上游大峽谷入口處,多云霧且雨量充沛,處處幽蘭叢生,曹墩人家家戶戶都有養(yǎng)蘭花的習慣。一種獨特的蘭花,被村里人稱為“董公蘭”。其低調(diào)含蓄,暗芳四散,為世人所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