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材料類,即啟示人們某種道理或啟發(fā)人們某種思考的小故事。針對這種類型的作文命題,同學們易犯“只看局部,不看整體”的錯誤。
【材料呈現(xiàn)】
我家樓下不遠處,有個廢品收購站。收廢品的一家三口來自安徽,每天經(jīng)過時我都會看到他們俯著身子整理廢品。這時,我總會想到“艱難”兩個字。家里有空飲料瓶或廢報紙,我就趁早晨上班時,順手悄悄放到廢品收購站門口,然后離開。
某個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樣,把一袋舊報紙放到收購站門口,沒想到,那女人竟跑過來攔住我,硬塞給我兩枚一元的硬幣。我推搡著,那女人說:“大哥,我們是收廢品的,雖然掙錢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沒道理不給你錢,快拿著吧?!甭犃怂脑?,我隱隱感覺臉上發(fā)燙,鄭重地收下兩元錢,看著她高興地轉(zhuǎn)身離開。
【材料分析】
這則故事的內(nèi)容很淺顯,講述的是“我”出自善意想幫助收廢品的鄰居一家,但沒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女人一家雖然處境艱難,但自強自立。所以寫作的重點應(yīng)該放在“行善與尊嚴”的關(guān)系上。
【作文誤區(qū)】
與材料若即若離,似是而非:有的同學寫成“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要樂于助人;有的寫不要貪圖小利,要講誠信;還有的寫要關(guān)愛弱勢群體,底層人物也有人性的光輝;甚至還有的寫清潔工與公德問題。
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情況,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看待問題不夠全面,片面地理解材料的主旨。沒有立足于對關(guān)鍵語句及重要細節(jié)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錯把枝葉當主干,造成審題失誤,導(dǎo)致行文偏離題意。比如寫要樂于助人,沒有注意到后文“我隱隱感覺臉上發(fā)燙”的感情傾向,結(jié)果立意與命題者意圖南轅北轍了;寫不貪小利,要講誠信的,忽略了故事的背景,對女人給錢的行為沒有正確歸因;至于寫底層人物的人性美、關(guān)愛弱勢群體之類的,看上去很深刻,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話題,顧左右而言他,風馬牛不相及了。
【走出誤區(qū)】
必須從整體上感知,從事件的前因后果、感情傾向等角度多加對比,得出符合通篇題旨的立意。對故事類材料中深意的把握,如果只從局部出發(fā),沒有看到事件的前后關(guān)聯(lián),就無法全面準確地理清材料的主旨、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