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9號,趙波最近一本書《像候鳥一樣飛》首發(fā)式在南京五臺山先鋒書店開啟。這場活動匯集了著名音樂人、優(yōu)秀專欄作家以及資深品牌設計師等很多有影響力的人。除了朋友環(huán)繞,還有一眾讀者排隊購書……這也是后來陸續(xù)在上海、杭州、廈門、深圳、廣州、北京、成都、重慶等多地輪番上演的一幕。
每次宣傳新書,趙波都會帶上活躍于音樂、文學等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出發(fā),仿佛不是外出工作,而是帶著一群朋友跟當?shù)氐牧硪粠屠吓笥丫蹠焉罡愕妹刻於枷裨陂_PARTY。
從喧囂的廣州路右轉,進入青島路一下子安靜下來,若有若無的陽光,透過梧桐葉灑落在地上。沿青島路走一段上坡路,不多時便看到位于左側的半坡村咖啡館。尚未推門,就看到最顯眼的落地窗前,一邊是老板娘劉杰手拿IPAD,隨性地躺在長椅上眼盯屏幕;而隔著厚重的實木桌子的另外一邊,是一個戴著墨鏡的長發(fā)女子,信手翻看一本書。不用說,這便是趙波了。
走進來,她站起身,我才得以仔細打量她:黑色蕾絲上衣,碎花短裙,大膽的紅色打底褲,以及一雙有圖騰圖案的尖頭過膝長靴,也許是因為帶了墨鏡,眼前的女子氣場十足。
店里的背景音樂很懷舊,只清晰地記住了一首,便是齊秦《張三的歌》:“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與寫作結緣
落座之后才發(fā)現(xiàn),趙波翻的書,是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她習慣隨身攜帶一本書,隨時可以翻閱。
趙波從小就喜歡看書,小學時作文經常得到夸獎,時常被老師點名站到講臺前朗讀自己的作文,如此十三四歲便早早開始寫作。
1980年代初,10多歲的趙波偶然間在做生意的阿姨家發(fā)現(xiàn)了山口百惠的自傳——《蒼茫的時刻》,一口氣讀完,發(fā)現(xiàn)這本書簡直就是專門給自己的一個禮物,“文藝,又有一種美好的憂傷”。直到如今,趙波依然記得當時如獲至寶般的喜悅。
她開始更多地嘗試寫作,從寫些小詩開始,在自己營造的小世界當中自得其樂。十三、四歲時,她投稿到江蘇廣電的作品就通過電臺節(jié)目《文藝天地》播出,而在各種報刊雜志發(fā)表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shù)。到18歲時,趙波的作品開始被社會關注。當時常州曾舉辦過一個“首屆女作者作品討論會”,趙波是被討論的三位作者之一。
而至于寫作要訣,趙波說僅靠青春期的感覺來寫是寫不長的,寫作更多的是需要理性,很技術性地去分析,“寫作是件技術活,就好比蓋一間房子,搜集好材料后要先搭建框架,然后再慢慢完善細節(jié),感性的元素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細節(jié)當中”。
如今回頭看,趙波稱自己的寫作生涯很順利:“從小就捧著一本書在看,好像是注定要吃這碗飯,順理成章就做了自由撰稿人了?!?/p>
上海十年和北京十年
20歲那年,緣于一個偶然,趙波去了上海,嫁給文學評論家吳亮,他們曾經一起在上海南京路上做帶畫廊的酒吧,來往的人全是彼時最火的作家和藝術家。在后來的訪談中,趙波屢次稱其“對自己幫助很大”,她對這段婚姻一直抱有一顆感恩之心。
雖有16歲的年齡差,但也有過一段“賭書潑茶”的靜好時光,趙波當時每月寫一篇小說的動力竟然是因為和吳亮約定,只要每月寫出一篇小說,就可以不用做家務。當然,這里的家務活指的是家政阿姨做完之后類似于燒飯煲湯之類,這一時期的作品持續(xù)在《萌芽》、《收獲》、《上海文學》等文學雜志上發(fā)表。
后來由于在文學及生活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二人選擇了和平分開。離開上海后,她寫了一本長篇小說《再生花》,希望以此來終結一些有關上海的過往。
她把下一個落腳地選在北京。北京的各種圈子里京華云集,不同的圈子之間素無來往。初來京城的趙波,一時間成為北京文藝圈爭先拉攏的對象,每個圈子都爭先將最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其中以作家圈的抱團更為新鮮和突出。從上海來到北京的趙波,立刻投入到北京熱火朝天的文化圈子里,當時身邊交往的朋友都是王朔、崔健、姜文之輩,于是有了后來的《北京流水》。
在北京的10年,她用文字慰藉心靈,幾年間出版了多本隨筆集和中、長篇小說,但是這段時期的生活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涌。她一個人住在130多平的房子里,承受著還貸的壓力,同時也因為新書《北京流水》出版引發(fā)的網(wǎng)絡人身攻擊引起心理承受能力癱瘓,再加上黑白顛倒的作息,以及沉浸在悲情小說的負面情緒,使趙波患上抑郁癥。她的情緒開始反復無常,什么事都從最沒希望的角度去看,對自己的人生前景開始憂患重重。
提及那段灰色時光,趙波對如今的生活充滿感恩:“經歷了那么多,現(xiàn)在覺得要感謝生活,讓我懂得珍惜。以前沒胃口,現(xiàn)在享用美食時會很珍惜;以前失眠,現(xiàn)在睡到自然醒,也很珍惜。以前的痛苦沒有了,能吃得下飯睡得著覺,每天都能看到美好的東西就值得我加倍珍惜”。
痊愈后,趙波還成了抗憂郁義務宣傳員,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別人。
回歸南京
北京之后,趙波回到離家鄉(xiāng)較近的城市南京。
回顧這一路走來,趙波認為從上海到北京再到南京,從繁華都市最后回到離家鄉(xiāng)最近的城市,順序還是對的。20歲不到的年紀,上海的十里洋場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時尚的東西比現(xiàn)在這個“實在”誘惑更大。而隨著年歲增長,心境愈沉,愈能品嘗到南京的好,貼人心接地氣,“溫暖是現(xiàn)在需要的,年輕時還不懂這些一個人生活的根本,是一個人所需要的最真的東西”。
在趙波看來,必須把南京當做一個男人來看,這樣這座城市就帶上了溫度,有了他特有的體溫?!澳暇┑娜蓊伿嵌嘧兊?,看你從哪個角度去感受他:如果剛從中央門車站下車,那就以為他很土、很亂、很小市民。等你住進了上海路上的一棟小洋樓,或是陶谷新村的一套老居民房子,或是北京西路上被梧桐樹掩蓋的民國建筑,那么他便是小資的,閑適的,慢節(jié)奏不溫不火的?!彼凇断窈蝤B一樣飛》的《南京》章節(jié)中如是寫道。
趙波怕冷,每年有三季在國內,住在南京偶爾出門到處走走,到冬季就飛往清邁小城,那里是屬于她的玫瑰花園。鄧麗君愛過那里,哥哥張國榮也喜歡那里。很多人受傷了疲倦了在清邁又讓自己身心康復。
趙波說她越來越像一只候鳥,十幾歲之前住在常州,后來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然后飛往北京,在北京又是十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飛回南方老家?,F(xiàn)如今定居南京之后,又時常往清邁飛,并且始終沒中斷去往世界各處的旅行。
七年游走,一朝成書
七年來游歷十幾個城市,遇到各色人等,趙波將生命里這些逃不掉的人和事全部寫進了新書——《像候鳥一樣飛》。
趙波介紹,這是一本隨筆集,用12個章節(jié)講述了在上海、北京、南京、常州、杭州、廈門、成都、曼谷、清邁、香港、深圳和新疆這12個城市和地域的記憶與感悟。
“我在北京、上海分別住了十年,這些年無論在哪,我都對自由有著無比的渴望,就像一只候鳥兒對天空的渴望一樣。”
《像候鳥一樣飛》自出版后,業(yè)內外好評如潮,趙波的老師王朔在給此書贈語中寫道:“我覺得趙波對我們的價值就是——今天存在過趙波這么一個人,她想過什么事,她經歷過什么事,她有過什么感受,這個可能更重要。”
當天聊完之后,趙波邀請我加入她的讀者微信群,名叫“波波和她的朋友們”,加入之后的每個下午和晚上,微信提示聲音不絕于耳,可是卻又舍不得屏蔽。群里活躍分子很多,有人發(fā)所在城市昨晚的月,也有人發(fā)旅行之地今日的云,而趙波也不時發(fā)下她的影子和足跡。直到靜下心來將這本《像候鳥一樣飛》讀完,才算是認識了趙波的人,才懂得了為什么她會有如此強大的磁場——于朋友、于讀者。
訪談
Q=趙亞提問 A=趙波回答
Q:你認為成功是什么?
A:成功就是做自己愛做的事,可以拒絕你不愿意見的人,不說違心的話,凡事都有選擇的權利。
Q:對你影響最大的人?
A:媽媽,我跟母親感情比較深。父母前幾年在一場交通意外中走了,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傷痛。有時也會暗暗想,我今天所做的,是一場延續(xù),會覺得是在替母親做一些事情。
Q:如果不做現(xiàn)在的工作,你最想從事的職業(yè)是什么?
A:可能會做心理治療師之類,我喜歡聽別人傾訴。得抑郁癥的時候,我找過很多心理治療師,被治療的同時發(fā)現(xiàn)很多人也有各種問題和困擾,我同樣可以做他們的治療師。
Q:當時得抑郁癥階段,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
A:就是感覺活著沒什么意思,生無可戀。抑郁癥不單純是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還有身體層面的原因,比如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像我這樣喜歡美食的人,那會兒看到再好的美食也提不起食欲。經過各方面的治療,再后來去了泰國,在一個全新的較為舒適的環(huán)境中,心境也慢慢舒緩開來。
Q:用最精簡的話來界定幸福,是什么?
A:幸福就是吃得好、睡得好,跟好玩的人經歷各種美好。
Q:你認為做好這份工作應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經驗?
A:訓練眼光,把自己的眼光訓練到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東西,什么是不好的東西。這就需要多看書、多思考,長期浸淫在一種氣氛當中,靠著時間和經歷的積累??催^足夠多的東西,見識過更多的人之后才能輕松鑒別出哪些是好的。
Q:您覺得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怎么樣?
A:我覺得社會是永遠需要作家的。說作家是靈魂工程師,這話一點兒沒錯,越是病態(tài)的社會,越是需要這樣的人,只不過現(xiàn)在很多作家自己也成了病人。
Q:通過這次的訪談,你有什么話想對新加入寫作行業(yè)的人說呢?
A:不要浮躁,靜下心來真正去體會你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學會傾聽,以前很多人都在說“傾聽內心的聲音”,這句話還是對的。不要因為社會上的很多觀念和誘惑而迷失方向,人最后都是孤獨的。當你必須要回到一個人時,都能有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這是幸福的。文字最大的魅力是它始終能陪伴你,或者寫一本書能夠去陪伴別人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Q:你認為自己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怎樣呢?
A:很開放。我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喜歡跟所有新鮮未知的東西打交道。這會有危險,會受傷,我的星座是巨蟹上升水瓶,水瓶有創(chuàng)新精神,膽子也大。
Q:最喜歡的一句話?
A: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很早以前就有這句話。以前寫東西挺在乎得到別人的夸獎,太在乎就會讓自己有束縛。2005年我寫了一本《北京流水》,網(wǎng)上有一部分負面評價,當時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才導致情緒出現(xiàn)問題。這對一直受到正面夸獎成長的人而言,殺傷力很大。當然現(xiàn)在不會太受別人的看法左右了。
Q:你最后悔的是什么?
A:沒有帶我媽去答應她的地方去旅行。
Q:最想許的愿望?
A:在一本小說的結尾曾經寫過,希望人生最后我還能華衣美食、周游世界。年輕時怎么樣都不要緊,但是希望自己的收場要好。現(xiàn)在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七老八十的時候能衣食無憂,有尊嚴、體面地活著。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有魅力的老人,在我很虛弱時還是有人圍著我,愿意幫我講故事,或聽我講故事,身邊始終有愛人和讀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