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作家賈平凹曾經(jīng)去秦嶺看望一位老人。那位老人是他們那條峪里六七個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幾十年來無論哪個村寨有紅白事,他都被請去做執(zhí)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但誰家和鄰居鬧了矛盾,哪家兄弟們分家,還是用滑竿抬了他去主持。賈平凹問為何如此德高望重,他說“我只是說些公道話而已”,再問他怎樣才能把話說得公道,他說“沒有私心、偏見,你即便錯了,也錯不到哪兒去”。賈平凹認(rèn)了這位老人為老師。
“我只是說些公道話而已?!崩先说脑捚鋵嵤制匠?,平常得幾乎沒有一點“技術(shù)含量”。然而,這話,又極不平常,或者說,正因為沒有一點“技術(shù)含量”,就更需要非常之“功底”——坦白說,要做到“只是說些公道話”,不容易。
所需要的非常“功底”,就是老人說的“沒有私心、偏見”。你沒有私心,才能坦坦蕩蕩,公公平平,就不會“拉偏架”、優(yōu)親厚友;你沒有偏見,才能客觀公正,依理作繩、據(jù)實行事,就不會“強(qiáng)摁頭”、歪說蠻做。如此,“鬧了矛盾”的鄰居、“分家”的兄弟,才會信你服你,你也才會擁有信譽、樹立威信,才會德高望重,即“唯公則威”。
擁有這個“功底”是需要修煉的。所謂“秉德無私”,“秉德”才能“無私”,“無私”須要“秉德”,有道德操守,才能“公道”。所謂“公生明,偏生暗”,有偏見,必然漠視常識、無視證據(jù),以主觀意志為意志、以情感好惡為好惡,如此,判是斷非就難免失準(zhǔn)失衡,導(dǎo)致信譽一言而毀、威信一舉而挫。退一步說,即便“錯了”,由于出于無私、基于理性,總歸離公道和事實不遠(yuǎn),“也錯不到哪兒去”,人們也會理解、原諒。
這就是“唯賢唯德,能服于人”。
自然,要做到“沒有私心”,不容易。人都有七情六欲,也免不了有私心雜念,面對親朋、面對利益,很多人往往做不到心平如水、擋不住拉攏誘惑。同樣,要做到“沒有偏見”,也不容易。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就坦承“把偏見從門口趕出去,它還會從窗口溜進(jìn)來”,歌德也說“我能確保正直,卻不能保證沒有偏見”,這是確實的,人都有不同的愛憎感情,也有不同的觀念,往往一笑一顰之間,以一己喜惡是非為喜惡是非,到頭來是失“明”墜“暗”,落入昏聵、顢頇和愚昧。所以有人形容人挑著的常常為“一筐是自私,一筐是偏見”的“沉重?fù)?dān)子”。實際上,追根究底,偏見也往往出于私心,有私心容易導(dǎo)致立場偏向、態(tài)度偏愛、舉措偏差,因此,一擔(dān)兩筐里裝的其實皆為自私的“重負(fù)”?!胺擦⒐詶壦揭??!边@就需要理想信念的定力,道德操守的支撐,克服私心雜念,坦蕩為人,坦率行事,清廉自守,說到底,無私才能無畏,才能挺直腰板說公道話、辦公道事。
“有公心,必有公道?!蔽鞑囟∏嗫h尺牘鎮(zhèn)班松老人,從黑發(fā)蔥郁到白發(fā)皤然,一直從事調(diào)解工作,幾十年里,當(dāng)?shù)丶彝?、鄰里、婚姻、宅基地、草牧場等糾紛的發(fā)生,“說公道話”的班公一出場,便一一化解,他也因此贏得了百姓的稱贊、信任與愛戴。不唯調(diào)解工作必須“沒有私心、偏見”地公道,我們做一切工作都需要公道正派,體現(xiàn)公平正義。《貞觀政要》甚至說“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誠哉斯言。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秦嶺深處的那位老人,我們都應(yīng)該認(rèn)其為老師。在老人的身人,我們可以懂得很多、學(xué)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