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鄒思全
深水釣鰱鳙魚的優(yōu)越性
文/山東·鄒思全
夏天到來后,水溫大幅度上升,性喜溫的鰱鳙魚活動量大了起來,此時也是鰱鳙魚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食量大、咬鉤猛,釣者只要掌握鰱鳙魚的活動規(guī)律和咬鉤時的浮標(biāo)信息,就很容易獲得豐收。
但在釣鰱鳙魚上,歷來就有釣浮與釣底兩大派之爭。到底是釣浮好還是釣底好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不清也道不明。筆者認(rèn)為,在釣鰱鳙魚這個問題上,不是簡單地釣浮或釣底就能下結(jié)論的,我們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是最關(guān)鍵的。本文中,筆者將分享釣鰱鳙魚的實踐經(jīng)驗,供愛好手竿釣鰱鳙魚的釣友參考。
大多數(shù)釣友開始學(xué)釣鰱鳙魚時,都是根據(jù)他人的經(jīng)驗施釣,并且多是釣浮或釣半水。筆者第一次釣獲鰱鳙魚是在釣底層魚時偶遇鰱鳙魚咬鉤,之后筆者便換上釣鰱鳙魚的釣組施釣,有時會有不錯的收獲,有時也只能釣三兩條魚。后來,我嘗試釣浮,雖然有所收獲,但卻不多。后來,我明白鰱鳙魚是一種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有專家說,雖然鰱鳙魚是一種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但卻很少在水面處覓食,在上層水體覓食的大多是個體小的鰱鳙魚,這也是釣浮釣不上大鰱鳙的原因之一。
在以后的日子,我聽了養(yǎng)殖專家的話,在釣鰱鳙魚時多是釣底,但收獲還是不怎么理想。隨著釣鰱鳙次數(shù)的增加,我發(fā)現(xiàn)在四五米深的水域,上中下層水體都有鰱鳙魚在活動覓食,基本規(guī)律是:中上層的魚訊早,個體較?。坏讓拥聂~訊晚,數(shù)量多且個體較大。
隨著釣鰱鳙魚經(jīng)驗的不斷增加,再結(jié)合多年來的釣魚日記,我發(fā)現(xiàn)釣獲鰱鳙魚多的時候,往往是在深水釣離底的時候,釣浮的時候雖然也有鰱鳙魚咬鉤,魚獲量卻少很多。用手竿釣鰱鳙魚時,因所釣水域不同,水層有淺也有深,至于釣多深為最佳深度呢?我認(rèn)為不好一概而論,而是要根據(jù)所釣水域的深淺來決定施釣水深。2012年7月5日,我和表哥、劉老師到雞關(guān)峪水庫釣鰱鳙魚。選擇好位置后,測試水深4.5米,我使用5.4米手竿,根據(jù)經(jīng)驗,我決定釣3.5米水深,也就是離底1米。因各人的經(jīng)驗不同,表哥和劉老師在離我50米遠的拐彎處使用5.4米手竿釣不足1米深(因水面有成群結(jié)隊的鰱鳙魚在活動,我們釣的這一片水域水深基本在5米左右)。這天我釣獲2.5千克以上的鰱鳙魚37條,表哥和劉老師雖然也各有10余條鰱鳙魚的收獲,但個頭基本都在1.5千克以下。這就是在水位比較深的地方釣離底的重要性,但至于釣離底多高,需要在垂釣時慢慢尋找。不過有一條是肯定的,在水深5米左右的水域,釣離底一般不要超過1.5米。
7月13日這天,我到離家不足千米的南溝水庫釣魚,這座水庫的典型特征是周邊水很淺,就算使用5.4米手竿,水深也不超過2米。當(dāng)天,我到達水庫時候,有幾位住在水庫附近的釣友正在釣鰱鳙魚。我看了一會兒,他們都是用4.5米手竿釣半米水深,每人都釣獲了三四條不足千克重的小鰱魚。
我不喜歡扎堆湊熱鬧,就在他們左邊30米處喂窩。由于無論用長竿還是短竿,水深都差不多,所以我就用超硬調(diào)長節(jié)3.6米手竿、3.5號主線、2.5號子線、4號新關(guān)東鉤,配一支大型浮標(biāo)。釣點水深只有1.5米,我便選擇釣離底15厘米,時間不長就有魚咬鉤,開竿就中了一條2千克重的鳙魚,之后不時有2~4千克的鰱鳙魚中鉤。從下午2點下竿,釣到晚上7點收竿,我共釣獲27尾鰱鳙魚,最大一條鳙魚4.5千克。而那三位釣友,釣獲最多的也只有8條千克左右的鰱魚,其他二人每人只釣獲5條。這就是淺水處釣底的重要性,但不能離底太高,在深2米左右的淺水區(qū)釣鰱鳙,一般不要超過離底30厘米。
去年我和淄博市張、王兩位釣友在陡山水庫釣鰱鳙魚,因所選位置是岸陡,釣點水深在1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5米,于是我使用6.3米手竿釣3.5米水深。張、王二人分別在我左右兩側(cè)施釣,各自釣1.5米水深和2.5米水深。比我們早來的濟寧市梁釣友,在離我們30米遠的地方用拋竿水怪釣鰱鳙,看他浮標(biāo)所處的位置,釣深不足1米。一上午的工夫,我們這邊除了白鰷、翹嘴鬧鉤外,只有老張掛上一條不足1.5千克的鰱魚,濟寧梁釣友的海竿陣地上卻釣得熱火朝天,不足千克的小鰱魚瘋狂咬鉤。釣到下午2點半,我們這邊鰱鳙魚開始咬鉤,還是老張率先中了一條2千克重的鳙魚,并連中3條。隨著餌料的不斷進入和下沉,小王和我也開始中魚,但明顯比老張的個頭大。我讓他們調(diào)整浮標(biāo)深度,釣深一些,不久他們也開始上大鳙魚,并且是越釣越大,其中小王中了一條大鳙魚,歷時40分鐘才遛上岸,重達12.5千克。釣到下午6點收竿,我們這邊一共釣獲23條清一色的鳙魚,個頭都在3.5千克以上。而下午濟寧的那幫釣友基本上就沒有魚咬鉤了。由此可見,在深水處釣鰱鳙魚,把所釣水位定得深一些,效果比釣淺強很多。
以上幾個真實的案例足以說明,在釣鰱鳙魚時,釣深咬鉤的魚比釣淺咬鉤的魚要大,這點是不可否認(rèn)的。這也是我喜歡在水位淺的水域釣底或離底、在水位深一些的水域釣離底、在深水區(qū)釣深的原因。
多年的垂釣經(jīng)驗證明,底釣、釣離底或是深水釣鰱鳙魚,咬鉤的多是大家伙,上魚率也比較穩(wěn)定。這是為什么呢?多年釣鰱鳙魚的經(jīng)驗為我們揭開了迷底。
1.浮釣時,霧化后的餌料從上到下形成一個餌料帶,鰱鳙魚無論在哪個水層都有霧化的餌料可吸食,分散的餌料使魚層散亂而不集中。再就是霧化后的餌料顆粒終究都會沉入水底,鰱鳙魚就一路吸食下沉的霧化顆粒來到水底或深水處,而大個頭的鰱鳙魚則始終在底層或是深水處接食霧化的餌料微粒(筆者看過混養(yǎng)魚池喂魚的水下錄像資料,餌料撒入水中,個體小的魚都在上層水域搶食,個體偏大的魚都在中下層,其中有部分大鰱鳙魚也在中下層水域大口接食散落下來的餌料殘渣)。釣底或釣離底時,餌料基本集中在水底面積不大的地方,我們調(diào)整好餌料的霧化狀態(tài),視所釣水體的深淺,把霧化層控制在距離水底0.15~1.5米左右的范圍,使水底層有大量的霧化漿餌可供鰱鳙魚吸食,只要把霧化層控制在底層,鰱鳙魚一般是不會上浮的。
2.釣浮雖然有很大的吸引力,魚咬鉤也快,但缺少穩(wěn)定性,中上層水域的鰱鳙魚偏小,擦線的信號多,真實性較差,浮標(biāo)晃動多而少下挫,空鉤率高。即使中魚,也多是鉤掛在魚身上,很容易出現(xiàn)跑魚、驚魚的情況。釣浮時,霧化后的餌料常常吸引來大群的白鰷和其他小雜魚,鬧得釣者心煩意亂還釣不上魚。揚竿頻率高,垂釣時間長,沒有好的體力是不能勝任的。而底釣就不同了,正好變浮釣的劣勢為優(yōu)勢,浮標(biāo)下挫力強,標(biāo)訊清晰,多是鉤中魚嘴,大大降低了跑魚率和小雜魚鬧鉤的現(xiàn)象。
3.少炸窩。浮釣中魚后,窩子里的其他魚很容易受到驚嚇進而炸窩。而底釣中魚后,把魚領(lǐng)到中層水域遛魚,底部覓食的魚就不會受到驚嚇,這也是能連續(xù)獲魚的重要原因之一。
4.誘為主,釣為輔。釣鰱鳙魚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誘而不是釣。所以,在垂釣鰱鳙魚時,筆者提倡扎堆釣,人多了,打下去的餌料就多,鰱鳙魚也就越釣越多,單打獨斗一般是不會有好收獲的。在垂釣鰱鳙的過程中,釣者不要光釣而忘了誘,因為鰱鳙一旦進窩,基本是成群結(jié)隊而來,單憑鉤上的那點釣餌,還不夠它們?nèi)揽p的。釣者需要不時打進一團誘餌,才能留住進窩的魚群。
筆者使用誘餌最多的時候,是在3米深的地方釣離底30厘米,一次打下去50千克誘餌,在垂釣時每隔10分鐘再打下一團誘餌,共使用誘餌70多千克(主要是發(fā)酵后的豆奶渣),釣獲2.5千克以上的鰱鳙魚41條。
喂窩宜用質(zhì)輕的粉狀餌,如炒香的麩皮、豆腐渣等。豆腐渣發(fā)酵后是誘釣鰱鳙魚的上佳誘餌,入水后就變成一片白霧,懸浮穩(wěn)定,滯留時間長,如在釣餌中加入曬干的豆腐渣,可延長拋竿的時間,減少體力消耗。打好窩子后,可先從上層水域釣起,并逐步下移,釣到底層后就穩(wěn)定在底層,不要再調(diào)整浮標(biāo),如果調(diào)整浮標(biāo)釣浮,就會喪失很多中魚機會。
釣到底層后,釣者應(yīng)視所釣水體的深淺,把餌料的霧化層控制在距水底0.15~1.5米的范圍內(nèi),這樣做是為了把鰱鳙魚壓制在底層水域覓食,不讓它們有上浮的機會。經(jīng)驗與實踐再一次證明,釣鰱鳙決不能一會兒釣底一會兒釣?。ㄌ鞖獠缓茫~情發(fā)生變化時另當(dāng)別論),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會使窩子里的魚泳層散亂,喪失很多中魚的機會。此外,釣者要學(xué)會根據(jù)鰱鳙魚咬鉤的頻率,適當(dāng)調(diào)整餌料的霧化狀態(tài),控制住魚層,這也是獲魚的關(guān)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