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60歲退休來推算,我們平均的工作時間有30多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不經歷低潮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網絡上流傳頗廣的是馬云推銷中國黃頁的視頻,馬云創(chuàng)業(yè)之初,處處碰壁。
馬云卻沒有放棄,在低潮期里堅持自己的信念,積極實踐,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低潮期里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自怨自艾,混日子;一個選擇是蟄伏,積蓄能量。
前一種人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后一種人像如今大名鼎鼎的星爺周星馳。
周星馳剛出道時,扮演了《射雕英雄傳》里的一個龍?zhí)捉巧?,后來又在萬梓良主演的《生命之旅》等片中出演配角。
周星馳是如何面對人生的低潮期的?
他在自導自演的電影《喜劇之王》中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有人叫周星馳“死跑龍?zhí)椎摹?。周星馳說:“其實,我是一個演員?!?/p>
哪怕是個配角,也要按演員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不會因為是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就放松對自我的要求。
這就是周星馳。
身在低潮,心在高潮。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正因為周星馳在低潮期里,蟄伏而不放棄,放低身段,不放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才會脫穎而出。
他在社區(qū)排練《雷雨》,每天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蝸居的小床上讀《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
看起來讓人心酸,卻是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成長之路。
還有被稱為“50億帝”的黃渤,以前都說他丑,現在卻說他有魅力。
黃渤沒有變,是我們變了。
正是一個個小角色的積累,讓他在《瘋狂的石頭》中的表演一炮而紅。
當他在人生的低谷時,別人勸他放棄時,他回答說:“演藝這條路,我雖然一直都不順,卻積累了許多經驗教訓與人脈關系,若是改行,這一切還不都得從零開始?!?/p>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已功成名就卻沒有驕橫之氣,謙卑,經常自嘲,圈內出名的好人緣。
這與他經歷過漫長的低潮期不無關系。
作家三毛曾經說過,苦難對我們,成了一種功課,一種教育,你好好地利用了這苦難,就是聰明。
作家陳忠實如果沒有“大躍進”導致他沒有考上大學,也就不會有后來幾十年黃土地生活的體驗,他也就寫不出經典的《白鹿原》。
我們不是說經歷低潮是成就的必要條件,低潮中你如何做,才是重要的,我們不用舉出更多例子,有人在低潮沉寂,有人通過低潮到達高峰。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差距在于如何面對它。
好好利用低潮期,就是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