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健
在中國,面子很重要。給人面子,意味著給予別人尊重;掃了面子,意味著侵犯了別人的尊嚴。面子問題,說小了,事關自己的社會交往、人際關系;說大了,關乎國家的尊嚴地位、利益得失。那么,如何對待面子問題呢?是看重面子,斤斤計較,寸“面”必爭呢,還是看輕面子,任其自然,無所謂呢?在這個問題上,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在事關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方面,面子問題就不能輕看,如果把面子問題看輕了,就會被世人戳脊梁骨,就會為大家所不齒。比如清朝重臣李鴻章,平時手握重權,高高在上,威風八面,但面對外國人入侵,卻顯得很沒骨氣,親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扶持下登基做了“滿洲國”皇帝,狐假虎威,奴役國人,丟盡了中國人的面子。這些人,不但自己不要面子,甚至連老祖宗的面子也丟盡了,以致落得千古罵名。與之相反,民族英雄文天祥戰(zhàn)敗被俘以后,面對敵人的種種威逼利誘,毫不動搖,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誓言,寧死不降,從容就義。不僅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更給自己的國家掙足了面子,贏得了萬世景仰。再比如現(xiàn)在的企業(yè)、公司,面子就是自己的公眾形象、信譽保障,必須維護。關乎面子的問題,必須斤斤計較,寸“面”必爭。而嚴把質(zhì)量關,做好售后服務,就是保住面子的重要手段,決不能隨便應付!
另一方面,在關乎個人的面子問題上,則有兩種情況:其一,事關為人處世的原則、道德品質(zhì)的堅守,這類的面子問題就必須斤斤計較,決不讓步;其二,關乎個人名聲、虛榮心的面子問題則不需要看得太重。比如西晉時期的官僚貴族石崇與王愷斗富,就是典型的虛榮心之爭:王愷用飴糖水擦鍋,石崇就用蠟燭煮飯;王愷用紫絲編成屏障四十里,石崇就用彩緞做屏障五十里;王愷用赤石脂涂墻,石崇就用花椒和泥。這些官僚貴族不顧百姓的疾苦,肆意揮霍,勞民傷財,僅僅是因為自己的面子,迎來的只能是一片罵聲。再看清朝大學士李英,雖在朝為官,卻不“珍惜”自己的面子,不計較自己的“尊嚴”被冒犯,為了鄰里和睦,寧讓三尺宅基地,“六尺巷”由此而來,其故事傳為美談。
再看如今,個別共產(chǎn)黨員干部“四風”問題嚴重,心中沒有群眾,反而喜好在群眾面前講排場,擺闊氣——外出便是視察考察,說話即為指導指示,工作車隊用什么車,有沒有警車開道,歡迎的人員多少,彩旗標語是否壯觀,煙酒吃飯檔次……都相當考究,似乎唯有這樣,才能顯示其高貴顯赫,才顯得面子十足。殊不知,這些有違“四風”的行為,不僅不能為自己贏得面子,反倒丟了自己的面子,丟了黨員干部隊伍的面子,更丟掉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好在如今國家整治腐敗風氣,這些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面子要不要講,值不值得去爭,關鍵要看面子的價值。如果事關國家、民族、集體的榮譽或者為了維護民眾的正當權益,為揚正氣、樹道德、正法紀,那這個面子就一定要講,要爭!而如果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雞毛蒜皮的事情,如單位同事來往中的糾葛、同學朋友生活中的摩擦、街坊鄰居相處中的矛盾等,這類面子就不必太斤斤計較了,因為爭這樣的面子,既影響人際關系,又給人心胸狹隘之嫌,讓人瞧不起,反而沒面子。遇到這類的面子問題時,應從尊重對方的角度出發(fā),不妨給人面子,多多禮讓,共創(chuàng)和諧的人際關系,也為自己的生活、工作拓寬道路,迎來更多機會。
總之,我們遇到面子問題時更應該多想一想這個面子的價值,自問一下,什么樣的面子才是真正需要維護的?有沒有價值?該怎樣去維護?否則,不僅贏不來自己期待的面子,而且可能會丟掉更大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