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
2006年10月,在《鮮氧》雜志當編輯的言由于閑暇時間開始寫博客,介紹國外藝術設計資訊,并計劃著有一天能走出虛擬空間,創(chuàng)辦一本自己的雜志。
這個夢想直到2016年才實現(xiàn)。
2009年,言由建立了“假雜志”網(wǎng)站,以“假雜志社”的名義介紹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藝術家、設計師、品牌和出版物,這個“在線雜志”以博客的形式,仍然在“假裝是一本真雜志”。不過,此后他的事業(yè)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他感覺到“攝影作品在網(wǎng)絡上的呈現(xiàn)太單一、無趣、平面化了”,而且自己也對在網(wǎng)絡上碼字逐漸感到厭倦,希望通過做實際的出版物回歸到現(xiàn)實中來,和現(xiàn)實中的人發(fā)生關系,而不只是網(wǎng)絡上浮于表面的泛泛之交。于是,做一本真雜志的想法愈加強烈。
不過,讓言由走進當代攝影話語體系中來的,并不是雜志,而是開始于2011年的“假雜志出版計劃”。從孫彥初的攝影書《OBSESSED》開始,言由和他的“假雜志”工作室陸續(xù)制作了16本當代新銳攝影師的獨立出版物,并在網(wǎng)店和多地的獨立藝術書店進行銷售。這些書大部分都有限量,定價不便宜,內容極富個性,裝幀設計也追求“藝術范兒”。
2016年6月,印數(shù)2000冊的《假雜志》試刊號以獨立出版物的形式面世,讓“假雜志”終于可以不再“假裝是一本真雜志”。但是,因“暫時無法保證出刊頻率”,這本雜志還不接受全年訂閱。
本刊曾在2012年第9期采訪過言由,當時他的獨立出版計劃剛開始不久。四年過去了,不論是出版規(guī)模、還是業(yè)界影響,“假雜志”都取得了不小進步,并以出版的方式參與到中國當代攝影生態(tài)的建構進程中。不過,獨立出版攝影讀物,以此作為事業(yè),會涉及選題、制作、發(fā)行、推廣、財務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因此我們又聯(lián)系到言由,希望了解他在這四年中如何堅持和成長。
做獨立出版,如何尋找和挑選攝影師?有哪些成本?費用如何解決?
言由:在做“假雜志”博客的時候,就與很多攝影師有了聯(lián)絡,攝影師大多數(shù)也知道“假雜志”,而且我心中也一直有希望合作的攝影師名單。在選題上,沒什么字面上的標準,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開始的時候成本基本就是印刷成本,前兩本是我自己掏錢印的。后面有幾本和攝影師合資制作。在2015年以后,又恢復到完全由我(假雜志)承擔的狀態(tài)。目前,“假雜志”出版計劃已經做到財務平衡,圖書銷售收入可以承擔新書制作成本。
獨立出版物沒有國內書號,這個問題是否引起過一些誤會或者麻煩?
言由:有,主要是沒法進書店賣,會影響傳播。不過,我們更多是為自己做書,這些影響也并不重要。
“假雜志”出版的獨立出版物,一般如何進行營銷推廣?印數(shù)如何決定?
言由:主要在通過微博和微信進行網(wǎng)絡推廣,銷售主要在網(wǎng)店,也會與一些書店和藝術機構,比如北京庫布里克書店、單向街書店、上海渡口書店、三影堂藝術中心等合作,召開新書發(fā)布會并代賣。印數(shù)一般在400~800本之間不等,會考慮作者的影響力以及成本而定。
圖書制作流程是怎樣的?哪一個階段會比較復雜,花費時間較長?
言由:一般就是與攝影師溝通、找資料、找材料、確定初稿形式、編輯設計、反復做樣書、反復修改、最終確定形式、印刷。前期尋找資料,了解作者,摸透作品,找到合適的形式,一系列工作是比較花時間的,有時會超過一年,如果一直沒法確定就會無限期推遲出版計劃。
你個人比較喜歡什么類型的攝影師,是否有一些出版偏好?
言由:沒有特別喜好的,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請介紹下《假雜志》的情況吧,這本雜志和攝影書獨立出版有何關系?
言由:2012年,我從《新視線》辭職后就打算做這本《假雜志》。因為本來博客叫“假雜志”,意思是想做一本真
雜志。當時,我的計劃是以雜志為主,攝影書獨立出版為輔,但現(xiàn)在覺得還是更喜歡做書,雜志慢慢做吧。所以,下一
期要等內容完全滿意才會出,也正在和幾家出版社談合作事
宜,將來會以雜志書的面目出現(xiàn),初步計劃一年出版兩本。
你如何看待現(xiàn)在中國當代攝影面貌?
言由:我覺得年輕一代非常厲害。他們和我國幾十年的攝影傳統(tǒng)幾乎沒有關系,他們汲取的營養(yǎng)是攝影之外的。
如何看待現(xiàn)在的中國攝影圖書出版現(xiàn)狀?
言由:我們的攝影圖書出版,說實話比較落后,出版觀念也比較陳舊,可悲的是,很多編輯竟還在自我陶醉。
請介紹下“假雜志”的團隊情況吧。
言由:全職團隊共有3個人,除了我,有一位主要負責圖書版式和裝幀設計,另一位在北京,主要負責雜志和新媒體內容采編運營。
在經營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最棘手的是什么?如何解決?
言由:一切都在計劃之中,基本沒遇到什么太大困難。如果要說,在印制過程中還有不太令人滿意的,有些想找的紙張找不到,印刷質量不夠好,裝訂的時候總是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
“假雜志”的出版計劃,也在幫助年輕攝影師推廣自己,并參與到中國當代攝影的文化推廣傳播和影像素養(yǎng)提升的工作中。那么,在經營過程中,你如何看待文化推廣和商業(yè)盈利之間的關系?
言由:我們只考慮做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書,其它的事情不會管太多。其實,不論是傳播影像文化,還是實現(xiàn)商業(yè)贏利,都不是我們在出版計劃范圍內考慮的事。如果我們的工作,對影像文化推廣產生影響,我們很榮幸,也很感恩?!凹匐s志”網(wǎng)店也銷售國內外攝影圖書,這一部分是我們主要盈利來源。
目前,“假雜志”在出版計劃之外,有專門影像文化推廣項目,比如“象山計劃”,就是打算在我的家鄉(xiāng)浙江省象山縣做的一個影像藝術普及項目。我們不定期地邀請自己認同的攝影師和評論家去那邊講課交流,之后還會有一些駐地藝術項目、展覽、出版項目等逐漸展開。我還計劃立足寧波,做一個民間影像檔案收集計劃,不過還處于準備階段。
目前,“假雜志”有什么新近出版計劃?你怎么看“假雜志”當前的定位?
言由:在做孫彥初的《虛構集》和馮立的《白夜》。就像之前的問題中說的一樣,我不會太多地考慮定位這類問題。我希望定位和品味,體現(xiàn)在每一個字體的選擇、每一張圖片的選擇、每一種紙張的選擇、每一種裝幀方式的選擇等細節(jié)上。至于這個品牌將來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一個風格,我自己也沒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