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剛
有怎樣的發(fā)聲,便有怎樣的回聲。若想聽到善美、幸福的“回聲”,那就讓我們胸懷正能量,付出真努力,向著生活無愧、暢快地“發(fā)聲”!
攀至山巔,最愛長吼一聲,聽山谷回聲折返繚繞;走在街巷,最愛拍拍手或跺跺腳,聽墻壁回聲嗡嗡作響;入得廳堂,最愛旁若無人地高歌一嗓,聽堂內(nèi)回聲悠揚應和。每當此時,心便因有回聲作伴,而不再孤單,變得自由、開闊、明麗起來。屢試不爽后,漸漸愛上了這個孩童般近乎幼稚的小游戲,以此與心靈對話,發(fā)現(xiàn)自己。
回聲,是聲音的反射,真實無異,永不摻假。你笑,回聲便開心;你哭,回聲也痛苦;你怒,回聲更氣憤。只有快樂發(fā)聲,才有快樂回聲。類比生活,正所謂付出就有回報,努力就有收獲,即使立時無回應,但時間會記得,總會在合適的時機給你最公正、最中意的回聲。
十年前剛?cè)雴挝?,我與小劉同室辦公。同樣的起點,卻不一樣的努力。我相對隨性,用功有限;而小劉卻嗜學如命,久久為功。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遇有好文章,第一時間復印,放于案頭;定期整理、分類、歸檔。日積月累,他的資料裝了幾十個檔案袋,堆滿柜子,蔚為壯觀。因他掌握資料充分,寫出的公文篇篇精彩。
勤于思考的他,常在床頭放好紙筆,記錄隨時的靈感突現(xiàn)。有次半夜他忽地坐起,摸黑寫起來,令正好起夜的我頗為訝異,他說:想到一個好思路,怕忘了,來不及開燈趕緊記下來。因他寫作出色,并陸續(xù)幫帶新人,遂將單位的整體文字水平提到了一定高度,深得領(lǐng)導賞識,職位節(jié)節(jié)晉升;而同時入單位的我們,卻能力平平,被遠遠落下。小劉的進步,便是他努力的最佳“回聲”。
女兒切了一盤西瓜,因擔心她吃不完,便建議與鄰居家的小弟弟分享。她一聽甚是興奮,端起盤子,摁響了鄰居的門鈴。大約半小時,女兒回家。一進門就說:小弟弟吃了好幾塊西瓜,滿臉都是汁兒;阿姨也吃了,還夸我懂事,給了仨咸鴨蛋。說完,得意地向我晃了晃盤子,鴨蛋滾來滾去,煞是可愛。
一來二去,與鄰居更加熟絡(luò)、密切起來。鄰居家老母親,會做美味的餡餅。妻便常與她溝通,她做餡餅,我們做粥、菜,然后互通有無、一起分食。平時,有什么稀罕物兒,都會彼此互送,和睦融洽。端午,給鄰居送粽子,鄰居家老母親送給一只手工縫制的布老虎,精巧至極。鄰里間的這份友好情誼,便是常來常往、彼此照應的最美“回聲”。
都說讀書能養(yǎng)顏,安姐便是,工作之余,堅持每天必捧讀,藉以消疲、養(yǎng)心。長此,氣質(zhì)、神情、談吐、風度自是與眾不同;與數(shù)年前照片相比,似是被時光遺忘了一般,知性優(yōu)雅、光彩照人。這是閱讀的“回聲”。曾經(jīng)聶榮臻元帥麾下的一名小通訊兵,如今已年近八旬,站在聶帥銅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軍禮。他外甥女深知其心,悄悄拍下這一動人畫面,并附言:報告,信件已送到,請放心!這是信念的“回聲”。深愛文學的我,業(yè)余時間便交給了寫作、辦雜志。當別人在聚會、游戲、閑侃之時,我常是在電腦前創(chuàng)作、校稿。數(shù)年堅持,文章散見報端,雜志廣受好評,心境得以凈化。這是辛勤的“回聲”。在陌生的城市,與十幾年前教過的學生重逢,相談對飲甚歡,對他費心的點點滴滴如在目前,彼此嬉笑落淚;飯畢,他主動付賬、幫我定房間,讓我心生溫暖。這是關(guān)愛的“回聲”……
想起一則故事:一個小孩站在曠野,大聲叫道:喂!附近小山立即回聲:喂!他又叫:你是誰?回聲:你是誰?他又尖聲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從山上傳來“蠢材”的回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對母親訴說,母親對他說: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恭恭敬敬對它說話,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孩子說:我明天再去那里說些好話,聽聽它的回聲。結(jié)果不言自明。
有怎樣的發(fā)聲,便有怎樣的回聲。若想聽到善美、幸福的“回聲”,那就讓我們胸懷正能量,付出真努力,向著生活無愧、暢快地“發(f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