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聰穎+孟祥瑞+王向前
摘 要:通過系統(tǒng)收集安徽省2005年至2014年間人均GDP指標數據,根據區(qū)域性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構建技術創(chuàng)新對安徽省經濟增長貢獻模型,使用SPSS軟件對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和經濟增長二者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系數僅為0.107,說明技術創(chuàng)新對本省的經濟增長影響較小,二者非因果關系;相反,經濟增長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因子為8.853,說明經濟增長能帶動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的提高;該統(tǒng)計結果表明,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傳導機制不暢。
關鍵詞:安徽省;人均GDP;經濟增長;技術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3-0047-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is paper used SPS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 capita GDP data collected from 2005 to 201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was only 0.107, therefo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erted relatively small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the impact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8.853, which suggested that economic growth can promot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as not smooth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per capita GDP;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近年來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話題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2004年,Moral通過改進后的內生經濟變動和經濟增長模型發(fā)現政府對企業(yè)研發(fā)的投入,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生產力;2008年,Cassar和Nicolini在知識溢出理論的基礎上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關系;2010年,黃智淋統(tǒng)計出1999到2009年我國31個省市與技術創(chuàng)新和經濟指標相關的數據,并據此探討二者的關系,最后得出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促進經濟增長;2011年,王華運用協(xié)整理論和Granger檢驗法發(fā)現技術創(chuàng)新及其轉化效率雖然不是絕對均衡的穩(wěn)定關系,但對經濟增長卻有明顯的積極作用;2011年,郭炬以技術創(chuàng)新因素中額R&D人員及經費投入為研究對象,建立ECM模型,分析資本、勞動力和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之間的關系,驗證了技術
創(chuàng)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4年,施生旭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正相關關系;同年,王鵬通過實驗得出結構優(yōu)化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互動能有效的改善經濟效率;現有研究都認可技術創(chuàng)新對經濟增長有良性作用[1-5]。在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考察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與規(guī)范分析相結合
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問題進行經濟計量分析[6],采用規(guī)范分析法對重視技術創(chuàng)新投入促進經濟經濟增長觀念、落實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提出建議。
(二)經濟理論與數學模型相協(xié)調
在回顧已有文獻和掌握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模型來分析安徽省2005-2014年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概況及其存在的問題[7],挖掘通過推動創(chuàng)新技術來促進安徽省經濟發(fā)展方式和經濟增長的途徑。
二、指標體系和數據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秉著科學性、可行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在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安徽省現實情況,將技術創(chuàng)新投入、技術創(chuàng)新產出和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作為本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根據與3個一級指標相關因素,下設9個二級指標;為了使指標體系更系統(tǒng),將2級指標細分成17個三級指標,得出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8-9],如表1所示。
(二)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從《安徽省經濟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收集2005-2014年與技術評價指標相關的數據[10]。在建立的指標體系中,采用SPSS19.0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所有指標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過程后的均值是0,方差為1,且服從正態(tài)分布。表2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
三、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
(一)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測度
根據表2處理好的數據,用SPSS19.0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從表3中可知,前面2個主成分f1,f2的方差和占全部方差的85%,原始指標數據信息留存完好。此時將f1和f2作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原始的17個指標簡化為為2個新指標。將這兩個主因子與標準化數據相結合,建立安徽省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模型為:X=0.72*fl+0.85*f2,通過因子賦權法算出f1、f2,帶入模型中得出安徽省2005年至2014年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水平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