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霄
萬水千山走遍,山川日月飽覽,燈火闌珊處,故鄉(xiāng)依舊溫暖著你我的心。
若說人是有靈魂的話,故鄉(xiāng)則賦予靈魂以基因。衣、食、住、行,縱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必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這方水土,無論它是貧是富,都已然打下了我之所以為我的烙印。
城市變遷,日新月異,生存所迫,遠走他鄉(xiāng)。即使一直生活于此,也會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每天都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故鄉(xiāng),快要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故鄉(xiāng),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故鄉(xiāng),就是那個能安放靈魂的地方,能讓心有所安的地方。
“哎,你家是哪里的?”上高中后有人這樣問我。
“孤島?!?/p>
“孤島是哪兒?是個小島嗎?”同學(xué)們滿目驚奇。
我笑了,打趣道:“是啊,我們出門都要劃船呢!”
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其實,孤島并不“孤”,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小鎮(zhèn)。
1. 孤島的故事
黃河從黃土高原不遠萬里帶來的沙土在入??诔练e下來,人們欣喜若狂地在這片鹽堿地下發(fā)現(xiàn)了石油寶藏,他們舉家遷入,在這片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建立了勝利油田。
據(jù)說,起初孤島是一片只長著一棵歪脖樹的不毛之地,人們卻在地下發(fā)現(xiàn)了似乎取之不盡的“黑金”,于是,這里成立了一個采油廠,然后又有了一座新的小鎮(zhèn)。
關(guān)于“孤島鎮(zhèn)”這個名字,相傳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孤”字由“子”“瓜”構(gòu)成,瓜子是向日葵的種子,寓意向著光明,充滿生的希望,而“孤”字又形象地再現(xiàn)了小鎮(zhèn)的狀態(tài),小鎮(zhèn)因此得名。
也難怪有來過孤島的人說孤島像是“桃花源”。從東營市區(qū)向北行進,北渡黃河,榆林茂密,滿眼是望不到盡頭的莊稼地,讓人不禁疑問這里是否會有人常年居住。然而從大壩上駛下,一個轉(zhuǎn)彎,映入眼簾的便是另一番景象——車水馬龍,屋舍儼然,一座小鎮(zhèn)赫然出現(xiàn),仿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而除了本地人,又有幾人知曉這座小鎮(zhèn)建成時的艱辛呢?
當我們的祖輩來到這片荒蕪之地時,這里的條件出奇得惡劣,石油工人在這里艱辛地為祖國獻石油,卻笑談自己的生活是“三個蚊子炒一盤菜”、“張嘴便是滿口沙”,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憑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精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果,孤島鎮(zhèn)上隨處可見的抽油機便是他們奉獻精神的見證,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閃動的紅色工裝就是最好的寫照。
寫下孤島的發(fā)展歷程,我不必查詢?nèi)魏钨Y料,因為我寫下的每句話,正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自我小時候一直對我講述的。相信每一個從孤島走出的孩子,都在心里明了它的故事。
2.槐花的故事
孤島還有一個動聽的綽號——槐花小鎮(zhèn)。鎮(zhèn)如其名,萬畝槐林確實是孤島鎮(zhèn)的一大特色。自打記事起,每至五六月份槐花盛開的時段,便會吸引天南海北的養(yǎng)蜂人前來放蜂,買蜜也就成了每年孤島人最不能錯過的樂事之一。凡嘗過槐花蜜的人都知道,槐花蜜色澤鮮亮,氣味清香,屬蜜中上品。
從小家里總是在某個陰暗的角落里放置著一個大玻璃罐,里面是黃而透亮的槐花蜜,上面浮著一層厚厚的糖。小時候也常常蹲在罐旁癡癡地看著,想趁爸媽不注意偷嘗一點兒,卻總不成功,還經(jīng)常弄出“罐碎蜜灑”的事來,搞得自己看著滿地的蜜汁四溢,聽著爸媽的責備,心里萬分自責。
后來我也嘗過棗花蜜,有一股濃烈的棗木味兒,紫云英蜜有股不真實的香氣……不論哪一種花蜜,都沒有我在家里喝到的槐花蜜味道好,孤島的槐花蜜是清甜的、樸實的,和我生活的小鎮(zhèn)一樣,讓我感到安心而真實!
近年,隨著萬畝槐林的不斷開發(fā),更是在孤島郊外掀起了野營熱。暫不說孤島鎮(zhèn)居民閑暇時光便會全家出動去往槐林燒烤、野營,在月光斑駁的槐林里享受天然氧吧的愜意,就連許多外省的游客也慕名而來,體驗一把與大自然的零距離接觸。
每到的槐花節(jié)都會吸引人們前來游玩,此外還有帳篷節(jié)。槐花開得旺,自然吸引了不少文人騷客,多年前便有各種寫作、攝影比賽在六月開幕。近年的“槐花筆會”更是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guān)注。
每當槐花節(jié)謝幕,人們在返程的路上,臉上仍會掛著意猶未盡的笑容,每一個燦爛的笑臉背后,都有了一段他們與槐花的故事。
3.神仙溝的故事
神仙溝里住著神仙嗎?這是我小時候常常問爸爸媽媽的問題。當然沒有,它的名字來自于它的源頭——神仙溝水庫。
神仙溝深綠色的河水像一條綢帶盤繞在孤島鎮(zhèn)的土地上,飯后去河邊沿著綠柳夾道走上一遭,是孤島人的共同愛好。
我最愛做的一件事便是站在河邊學(xué)著爸爸的樣子打水漂。爸爸首先選了一塊薄片狀的石子,傾斜身子,石子射出的方向與水面基本平行,“噗噗噗噗”,漂亮的四個彈跳,石子才滑進了水底。我學(xué)得很認真,撿了一塊大石頭,也斜著身子將其扔出去,“咕咚”,石頭沉了底,沒等我唉聲嘆氣,一邊垂釣的人大聲呼喊著,數(shù)落我嚇跑了他的魚,我和爸爸偷笑著便趕緊跑開。
每當走到永和橋下的一個小拐彎處,老爸便指著河中央道:“看,那是我挖的!”
曾經(jīng)的孤島,鎮(zhèn)如其名,氣候惡劣,水源缺乏,人畜生活用水都是很大問題,于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油田家屬會戰(zhàn),工人及他們的家屬,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剛能扛動鐵鏟的娃娃都干勁十足地加入了一個浩大的工程——挖河道,老爸就是其中的一員,那時也不過是個剛上學(xué)的孩子。
神仙溝的深度據(jù)說有三四米,從孤島鎮(zhèn)西南郊外的神仙溝水庫發(fā)源,蜿蜒數(shù)百里,橫貫許多小村莊,也解了幾十年前孤島鎮(zhèn)的生活用水缺乏的燃眉之急。盡管現(xiàn)在的神仙溝不再供應(yīng)人們生活用水,但它在工業(yè)供水方面仍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神仙溝不僅是一條供養(yǎng)孤島人生活的河,更是一條代表孤島人民自強不息、勤勞肯干的河。
夏季的傍晚,潮濕的空氣中透著河水的一絲腥氣,神仙溝的河面上更是氤氳著一層水汽,形成一層水霧,河岸邊的柳樹下隔著一段距離便會有一個垂釣者,身邊的小桶里撲騰著幾條小魚,悠然而愜意。永和橋的北邊還有一座簡單的石橋,水泥的路面,拱頂?shù)难b飾,被稱作彩虹橋。再向北走幾十米,河道兩邊種著荷花,夏天荷花開放,油綠的荷葉托著白色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曳,讓人好生陶醉。
夜晚,華燈初上,神仙溝的兩岸都裝上了彩色的霓虹燈,綴以黃色的小燈,仿佛一條會發(fā)光的道路通向遠方。
流連在神仙溝畔的居民們駐足遠望,眼中映著燈的光亮,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自己與神仙溝的故事。
4.我的故事
我在孤島出生,在孤島長大,對這片土地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愫。去過大連,見識過那里別有歐洲韻味的建筑,一塵不染的街道,但那里沒有清香四溢的槐花;去過上海,見識過那里車水馬龍的繁華,開放摩登的環(huán)境,但那里沒有日夜不停的抽油機;去過北京,見識過那里華燈初上的炫目,節(jié)奏頗快的生活,但那里沒有神仙溝畔的自在安詳……
我和孤島的其他孩子一樣,剛會說話就認得隨處可見的“磕頭機”(抽油機),隔三差五就會跑到有魏巍題寫名字的濱海公園,登上假山,步入觀海亭,將整個孤島中心的景色盡收眼底。又或是享受一番簡陋的游戲設(shè)施,去看看那些或殘或缺的動物石雕,報廢的戰(zhàn)斗機可以讓我們爬上爬下;再不然,翻新的孤島會場夏天會有噴泉,叫上小伙伴,一起玩?zhèn)€透心涼。
后來到市里上高中,回家的時間著實少了,高三后租住了房子,也就沒有什么周末回家的借口了。整整五個月,孤島鎮(zhèn)只能是我心中一個小小的牽掛。其實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孤島的味道——大盤雞、火鍋魚、鮮魚湯……每次回家都要拽著爸媽將孤島的特色小吃吃個遍,奈何在家住的時間太少,這個愿望從未完全實現(xiàn)過。
故鄉(xiāng)就是這么一個小地方,自己可以將她貶得體無完膚,但別人不能挑出她的一絲不好。曾經(jīng)厭倦過小鎮(zhèn)的生活,心里鼓動著一雙想要飛向遠方的翅膀。當真正要離開她時,才會回憶起她種種的好。想要與她如從前般親密,時間卻已越來越少。
高一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還在路上時天色便已暗了,進入孤島鎮(zhèn)時,黛黑的夜色已涂滿了天空,遠離鎮(zhèn)中心的地方能看到清晰的銀河縱橫天幕,車輛繼續(xù)前行,荒野上零星散布著黃色的小燈,那是野外施工的工作站。不遠處就是一條省道,路燈齊亮,在無盡的黑夜里織成一條金色長龍。我不禁暗暗想著,城市里縱然燈光奪目,又怎有油田小鎮(zhèn)的夜景這樣難以言喻的韻味?
百度孤島吧的吧主叫“孤島小休”,他在空間里寫了一條說說,配上了圖片和文字講述孤島——一個有故事的小鎮(zhèn)。我立即轉(zhuǎn)發(fā),像每次回家必發(fā)的一條心情一樣,我N次寫下:“愛我大孤島!”后面還加十多顆愛心。幾分鐘的時間里,便有孤島的十幾位同學(xué)轉(zhuǎn)發(fā),也寫下了自己的心情。我不覺心中泛起陣陣暖意——原來真的是這樣,每個孤島的孩子都有著自己與這座小鎮(zhèn)的故事。
寫下這篇文章,心情豁然開朗,我用不成熟的筆觸寫下我對家鄉(xiāng)的感受??v然這寥寥千字不足以表達我對她的全部感情,但我知道,寫下這篇文章,就會有更多的人看到,讓他們也知道有這樣一個并不孤單的小鎮(zhèn),一個有故事的小鎮(zhèn)——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