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春游
○郗文倩
中國古代的行旅生活
中國人對于春游有著特殊情感,迎面的風剛有點暖意,柳枝兒還沒現(xiàn)綠,人們就按捺不住地嚷嚷了,哪里可以看桃花,哪里可以看櫻花,哪里的油菜花也快開了……現(xiàn)代化的交流工具把各種圖片以及各種好心情傳遞,放大,沒兩天就擴散傳染得人心里癢癢的。插個空兒出門轉(zhuǎn)轉(zhuǎn),哪怕在當街樹下站一會兒。留心腳下,果然,枯草間有嫩芽冒出來,心情就好了許多。若真能在野外山間走一走,捎帶著再挖兩棵野菜回來,甭管吃不吃得到嘴里,整個人似乎就翻新了。
這種對春天的渴慕來自于人的本能,但也受地域文化影響,北方尤甚。因為北方春天太短,慌里慌張的,只能說是冬的尾,或夏的頭。因此,和南方相比,北方的春天不從容,缺少些水氣,似乎也不那么豐腴,可正因如此,北方人才對春天依稀透出的各種征兆敏感得很。有位在北京生活的南方作家就寫文章感嘆,說,一到春天,突然哪天迎面的風暖起來,于是,北京人就解開棉襖扣,傾巢出動,急慌慌的。黃河流域四季分明,整個冬天冰天雪地,一旦風和日暖,自然就像打開了囚室門,靈魂都要出來散散步的。
然而,中國文化里,歷來對于漫無目的的出游,或者沒有正當理由的出行,都不太支持,覺得不務(wù)正業(yè),所以,春游最好有些堂皇的理由。因此,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有些安排在春天的,雖原本都有各自的名目功能,但發(fā)展來發(fā)展去,明里暗里也就變成外出游賞的日子了。
比如三月三,最早只是為祭祀先祖?!岸露?,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軒轅就是黃帝。后來三月三又加了拔擢去穢的功能,再往后,就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說的就是這個三月三。不過,文中所描述的群賢畢至,流觴曲水,終究還是一件文人雅事,一般人是玩不來的。民間更多是觀風景、開眼界,甚至觀美人。杜甫《麗人行》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清明節(jié)亦如此。原為掃墓祭祖,也主要成了踏春。豐子愷在《清明》中講述了幼年在老家桐鄉(xiāng)過清明,三天時間,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上楊莊墳,第二天,上大家墳,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第三天上私房墳。可日后回憶起來,清明那幾日心情卻和上墳無關(guān):“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來到鄉(xiāng)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做無上的樂事?!彼堰@種踏青稱作“借墓游春”。周作人也稱掃墓是“片刻的優(yōu)游”。他在《山頭的花木》中寫道:在舊時代里,上墳時絕頂高興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舊時女人外出時頗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當然十分踴躍。孩子同樣,盼著出籠野跑:“燈籠蟹鷂去迢迢,關(guān)進書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節(jié),上墳船里看姣姣?!保ā秲和s事詩》)
人們喜歡出游,不論時間長短、距離遠近,都是為擺脫常規(guī)生活,找到超越塵俗、進入他界的感受。游者暫時擺脫了原有的社會關(guān)系,角色暫時變化,經(jīng)由游覽重新體驗生活,重新觀察世界,借此釋放心理壓力、親近自然,獲得新的生命感悟。所以,有個姑娘才寫了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撩撥的人心都沸騰了。
超越常規(guī),出離凡俗,其實是所有人內(nèi)心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