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紋,孫宏,牛新武,王媛,郭坤,鄒四新,周靜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西安710004)
輔助教學工具對皮膚科教學效果的影響
吳佳紋,孫宏,牛新武,王媛,郭坤,鄒四新,周靜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西安710004)
目的探討不同輔助教學工具對皮膚科教學效果的影響,提高皮膚科教學質量。方法選取2011屆皮膚科3個班級的本科學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分為示意圖組(采用病例示意圖進行教學)、彩照影集組(采用病例彩照影集進行教學)和多媒體組(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每組30名。教學時間均為3個月。3個月后對三組學生進行理論和技能考試,觀察三組學生考試成績和滿意度。結果多媒體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滿意度均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和彩照影集組,彩照影集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滿意度均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皮膚科學生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學生滿意度也較高。
醫(yī)學插圖;多媒體;皮膚病學/教育;教學;彩照影集
皮膚科為臨床醫(yī)學的一個分支,在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1]。單純用文字講解書本知識只會讓教學變得乏味,且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無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造成課堂死氣沉沉,對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積累經驗均不利。因此,采用多媒體、病例等輔助工具進行積極、直觀的教學可達到更好的效果[2]。當前使用較多的輔助工具為多媒體,該法可根據網絡等媒介將相關疾病進行詳細解剖,能更直觀地對每種疾病的發(fā)病情況進行展現,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被提高。另外還有示意圖和彩照影集等輔助教學方法[3],對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本研究針對當前使用的多媒體、示意圖和彩照影集等輔助教學工具對皮膚科教學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從而探討不同輔助教學工具對皮膚科教學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屆皮膚科3個班的本科學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90名學生均配合本研究,且積極填寫調查問卷。將3個班級的學生分為示意圖組、彩照影集組和多媒體組,每組30名。示意圖組學生中男15名,女15名;年齡19~24歲,平均(20.1±2.1)歲。彩照影集組中男14名,女16名;年齡18~23歲,平均(20.3± 2.5)歲。多媒體組學生中男16名,女14名;年齡18~24歲,平均(20.9±2.7)歲。三組學生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2.1.1示意圖組根據《皮膚性病學》(第8版)教材結合其他文獻資料及相應章節(jié)知識自制各種皮損的示意圖,為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知識。
1.2.1.2彩照影集組參照文獻[4]的方法將本院15年來收集的典型皮損及患者拍攝的照片自制成彩照影集,裝訂成冊,長期供學生見習時應用。在講解相關的疾病類型時結合彩照影集,使學生能直觀地對該病進行詳細的了解。
1.2.1.3多媒體組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PPT(PowerPoint)、照片、視頻等的引入,直觀、簡潔地表達出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5]。應用形象思維解析皮膚病的病因、皮損特點,采用多媒體可以更直觀地學習相關病理知識。
1.2.2觀察指標
1.2.2.1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評價教學3個月后對學生理論知識采用筆試的方式進行考核,滿分100分;對技能知識考核采用皮損病例的辨別操作,診治準確程度,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操作技能越高。
1.2.2.2滿意度評價采用李克特量表進行評估[6],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5級進行評價,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可評價病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比較多媒體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和彩照影集組,彩照影集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學生滿意度比較多媒體組學生滿意度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和彩照影集組,彩照影集組學生滿意度明顯高于示意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三組學生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多媒體組示意圖組n 理論成績技能成績30 30 t P多媒體組彩照影集組--3 0 30 t P彩照影集組示意圖組--3 0 30 t P --92.9±5.9 71.6±5.6 6.249<0.05 92.9±5.9 82.6±2.9 4.885<0.05 82.6±2.9 71.6±5.6 4.895<0.05 94.9±4.9 75.6±5.4 6.109<0.05 94.9±4.9 85.6±3.1 4.359<0.05 85.6±3.1 75.6±5.4 4.687<0.05
表2 三組學生滿意度比較[n(%),n=30]
臨床所見皮膚病的表現均為一些較多的皮損表現[7]。通過皮損的不同形態(tài)和分布規(guī)律判斷皮膚病屬于哪種類型,對初學者而言很難準確診斷、辨證治療皮膚病。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將各種皮膚病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進行辨別,就需要教師對相關疾病的講解能讓學生更直觀地辨別不同疾病的特征,從而達到更形象的表達。教學中使用輔助教學工具對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多媒體是教學中常見的輔助工具,在皮膚科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從具體皮損特點進行分析,紅斑、水皰、糜爛、鱗屑等不同皮損來判定皮損屬于何種疾病。如紅斑、紅色丘疹色紅質實,紅斑性疾病可以通過動畫和紅斑、丘疹的圖片進行對比,直觀生動[8]。鱗屑可見于脂溢性皮炎、銀屑病、紅皮病等,也可以根據疾病的特性進行相關的動畫效果分析,從而使學生對這種生動的教學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研究發(fā)現,對學生進行多媒體教學后學生成績得到很好的提高[9]。
示意圖是一種較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具體是將相關的疾病特點自制各種皮損的示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對每種疾病的情況根據自身的理解自制示意圖。同時教師根據多年經驗制作示意圖進行教學可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減少教學的乏味。但該法較抽象,對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大的效果。而彩照影集也是較常見的輔助教學方法,對15年來收集的病例的診斷照片和治療過程的照片制成圖集,讓學生根據疾病的類型參照圖集進行學習,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但這些方法的實用性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多媒體教學效果較示意圖教學和彩照影集教學好,與其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0-12]。有研究發(fā)現,多媒體、示意圖和彩照影集教學輔助工具在皮膚科教學的應用中存在明顯不同,而多媒體是較好的輔助教學工具,可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成績[13]。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多媒體、示意圖和彩照影集對皮膚科教學的影響,結果發(fā)現,采用多媒體教學可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均得到明顯提高,明顯高于示意圖和彩照影集等教學輔助工具,而彩照影集的教學方法又較示意圖教學工具的效果好;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更喜歡媒體教學,對多媒體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對皮膚科學生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學生滿意度也較高。
[1]李捷,謝紅付,梁莉,等.臨床醫(yī)學八年制皮膚病學課程改革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8):84-85.
[2]鐘華,趙金藝,翟志芳,等.在皮膚性病科教學中加強醫(yī)學倫理學教育[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2,5(3):165-167.
[3]梅雪嶺,鐘珊,李奸,等.皮膚專業(yè)七年制教學調查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5):388-389.
[4]馮金鴿,周舒,朱蕓,等.皮膚性病學臨床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4):119-121.
[5]姜福瓊,畢云鳳,周曉鴻,等.案例教學在皮膚性病學見習中的應用[J].皮膚病與性病,2014,36(1):6-8.
[6]樊俊威,萬學峰,帕麗達·阿布力孜.當前皮膚科臨床示教中的困境及解決方案探討[J].新疆醫(yī)學,2014,44(2):134-135.
[7]馮燕艷,王燕.在皮膚科教學中培養(yǎng)醫(y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研究[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7(2):136-137.
[8]朱慧婷,張廣中,張蒼,等.運用多媒體教學闡述象思維在中醫(yī)皮膚科教學的應用[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5,8(4):295-296.
[9]楊竹生,楊秀敏,田晶.PBL教學法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12,13(7):53-55.
[10]侯麥花,盧新政.巧編歌訣在皮膚科臨床教學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3):88-89.
[11]劉濤,王文婷,宋海峰,等.以臨床技能競賽為導向的皮膚性病學教學改革實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4,22(3):569-571.
[12]吳秀娟,馮燕艷.PBL與LBL教學法在皮膚性病學臨床實習中的研究[J].中國病案,2015,16(5):73-75.
[13]張玉杰,于娟,李建華,等.三種輔助教學工具在皮膚科教學中作用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2):97-9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2.065
C
1009-5519(2016)12-1935-03
(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