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里卡·迪特里希++卡塔琳娜·庫魯因
當一段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碎時,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夫妻已經(jīng)不再是夫妻,父母卻仍然是父母。如何將孩子碎成兩半的世界重新合為一個,是擺在所有離異夫妻面前的難題。
安雅做出離婚這一決定早已過去多年,但是,這一時刻卻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腦海里。當時,她和丈夫站在客廳里吵架,和往常一樣,聲音很大。突然,尼克出現(xiàn)了。當時的他4歲半。他哭著大聲喊道:“好了!你們不要再吵了!”那一時刻,安雅才意識到,為了孩子而和丈夫繼續(xù)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
15歲的安娜、17歲的尼克、母親安雅及其第二任丈夫阿勒克斯
安雅和她的丈夫這樣的,是個比較典型的家庭——丈夫是個商人,經(jīng)常出差,安雅則在家當著全職主婦,操持著家務(wù)?;楹?,安雅生下了兒子尼克,兩年半后,女兒安娜出生。這種家庭生活是安雅所期望的,卻慢慢令她的丈夫喘不過氣來。
尼克和安娜最終成了離異家庭的孩子。
許多年過去,如今,尼克成了17歲的小伙子,安娜也15歲了。他們認為,爸爸和媽媽“做得很好”。爸爸搬走后,他們一直和媽媽住在一起。不過,在尼克和安娜還小時,為了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每個周末爸爸都會回來看望他們。而現(xiàn)在,爸爸不來了,變成孩子們有空時去看望他。有時,他們還會打打網(wǎng)球。5年前,媽媽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員——繼父。再后來,媽媽和繼父給他們添了一個小弟弟——本。當然,這是他們共同的決定,因為他們覺得還需要有一個孩子。
是的,在這個離異家庭中,他們做得很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做到這些很容易。
孩子永遠忘不了父母離婚的那一刻
即便許多離異家庭的生活就像安雅家一樣,走上了正軌,但這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因為在做出離婚決定的時候,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接下來該怎么做?他們必須應(yīng)對離婚帶來的復(fù)雜情感——擔憂、失望、悲傷和害怕,以及以前從來不需要考慮的問題:孩子被夫妻一方“操縱”,與對方疏離,突然之間,大家要為了探視權(quán)的問題爭吵,為了孩子的家庭作業(yè)爭吵,為了孩子的一切爭吵,最終甚至只能由律師、法官或者青年福利局來出面解決爭端。每一個離異家庭都必須找到各自的方式結(jié)束這些紛爭。好在大部分家庭都做到了:目前,80%的家庭在離異時都氛圍融洽。而有超過90%的父母在離婚時都決定,盡管婚姻破裂,但仍然會共同撫養(yǎng)孩子。
每3個家庭中,就有1個是離異家庭,而在大城市中,這個比例更高,為50%。這也意味著,每年有13.5萬個孩子的世界被一分為二。而這一數(shù)字還沒有包括非婚生的孩子。人們對于離異家庭的一些狀況也早已習(xí)以為?!⒆踊蛘哂筛改赣H共同撫養(yǎng)而往返于父母之間,或者只跟隨著其中一方。他們的父母住所或者只有咫尺之遙,或者相隔千里。有的兄弟姐妹因父母離異被迫分開,有的甚至要伴隨著父母的第2次、第3次婚姻分開多次,一些父母甚至為了財產(chǎn)、子女而對簿公堂,徹底逃離曾經(jīng)的家庭。當然,也有很多人在離婚后,仍然扮演好了為人父母的角色。然而,不管怎樣,離婚這件事都將成為他們?nèi)松械囊粋€重大事件并影響他們以后的生活。如果和一名離異家庭的孩子交談,你就會知道——對于那些已經(jīng)懂事的孩子們來說,無論他們?nèi)缃竦纳钍呛檬菈?,得知父母離婚消息的那一剎那,都一直清晰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
那些無法繼續(xù)在一起生活的夫妻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敖^大部分父母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這種想法,認為離婚是一件違背責任感的事?!毙睦韺W(xué)家克勞斯·柯赫說??藙谒埂た潞帐恰稁椭x異家庭的孩子》一書的作者之一?!懊總€人都不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條更為崎嶇甚至危險的道路上去?!眴栴}是,如果是別無選擇呢?
安娜小的時候認為家里并不需要男人。然而,媽媽卻在考慮,對于兒子尼克來說,偶爾有一個男性榜樣的角色,會不會對他更有好處。
15%的孩子都存在一些問題
“擔憂的目光始終存在?!卑材群湍峥说膵寢尠惭耪f。孩子們是否會因為自己和丈夫的離異而受到不好的影響呢?對于這樣的擔心,她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她單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那8年時間里。兒子尼克很聰明,但學(xué)習(xí)很懶散,他是不是需要這個家里有個男人的角色?一個可以不時給他指引道路的男人?或者,一個可以一起釣魚、踢球的哥們兒呢?還有女兒安娜,她很快就會忘記家里有個父親的那些日子。有一次,她在學(xué)校里做了一間耶穌誕生的小木屋,里面有一只羊、兩位牧羊人、小耶穌,還有圣母瑪利亞。安雅看了之后說:“還缺了約瑟夫呀!”誰料女兒回答道:“噢,媽媽,我們不需要約瑟夫!”一方面,安雅認為這是女兒對自己的認可,而另一方面,她不由得在心里問自己,這種世界觀對于女兒的將來意味著什么。
全世界范圍的長期性研究表明,經(jīng)過2-3年的波折期,將近80%離異家庭的孩子都能順利成長。在之后的人生階段中,他們所經(jīng)歷的恐懼與擔憂,和來自完整家庭的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同,既不會比他們少,也不會比他們多。當然,研究還顯示,將所有影響孩子幸福的因素都考慮在內(nèi),仍有10%到15%的人因為父母離異而受到了長期性影響。
這種影響不一定十分重大。比如,離異并不是食欲過盛或毒癮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并不是說,離異家庭出來的孩子在成年后更難維持穩(wěn)定的夫妻關(guān)系。這種影響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xué)校表現(xiàn)上,比如膽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爱斎涣?,自信還是膽怯,這些問題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將來,比如在面試或第一次約會時?!笨藙谒埂た坪照f。
今年54歲的克里斯多夫說,父母的離異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當時,他7歲。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全都變了樣:媽媽帶著他和哥哥從卡塞爾搬走了,一下子把他帶入了另一種生活里,而并沒有過問他的意愿。從此,他生活在離原來的家三四十公里的地方,遠離了昔日的小伙伴和熟悉的學(xué)校,也遠離了自己曾經(jīng)的家。而他的爸爸呢?他選擇了逃避,在德國南部找了一份新工作,開始了新的生活。克里斯多夫說,當時的他感到彷徨而無助。
克里斯多夫成年之后,也常常擔心孩子像自己一樣,“成為離婚的犧牲品被棄之不顧”。事實上,克里斯多夫后來確實兩次離異。不過,他并沒有離開自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兒子和女兒做出了表率?!拔乙屛业暮⒆觽兏惺艿剑徽摪l(fā)生任何事,我仍然是他們的父親?!倍嗄陙?,克里斯多夫每兩個星期往返240公里,只為了接兒子到自己身邊。6年前,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后,為了給兒子樹立一個好的典范,克里斯多夫更是與前妻協(xié)商,讓13歲的兒子來和自己生活。而他9歲的女兒,每個月也會來住上10天,假期也有一半時間待在父親這里。
如今,和克里斯多夫一樣,大部分父母都能很好地把握一些幫助孩子的方法,盡量消除離異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方,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貶低自我?;蛘撸眯袆佣恢皇怯谜Z言向孩子表明,當孩子有需要時,爸爸和媽媽一直都在。又或者,確立好規(guī)則:探訪的日程、各種約定、祖父母日等等。
克里斯多夫,54歲。他的父母離異時,他才7歲??死锼苟喾蛞步?jīng)歷了兩次離異,不過,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孩子。圖中是他和同居女友及其孩子們。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離異家庭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模式。社會研究學(xué)家、家庭法學(xué)者和發(fā)展心理學(xué)家們常常會給這些模式進行命名,如“單獨撫養(yǎng)模式”(即孩子跟著父母中的一方生活)或“交換模式”(即孩子由父母雙方輪流照顧)。專家們對這些模式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希望知道到底哪一種方式最好,但結(jié)果往往自相矛盾。而最終達成的一致意見是,每個家庭只能自己尋找最合適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畢竟,任何事物都在發(fā)展與變化中,孩子是這樣,父母更是如此。
來自慕尼黑的尼克和安娜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他們不斷在嘗試新的規(guī)則。當兩個孩子身體很好,同時他們的爸爸時間也允許的時候,適當?shù)馗职侄嗵幰惶帯6恍﹪栏竦囊?guī)矩則是為了告訴孩子們,在父親以后的生活中,他們永遠有固定的一席之地,即使他后來又有了新女友。以前常常吵架的一對夫妻,如今常常坐到一起用餐或者互通電話,共同探討孩子們的需要。
要做到這一點相當不容易,有時候你付出再多努力,都會感到孤獨與無助。安雅一邊照顧著孩子們的生活,接送孩子上幼兒園,帶孩子看醫(yī)生,一邊還要努力重返職場。她也曾經(jīng)氣憤地與兒子的老師吵架,這個老師在家長會上說:“嗯,沒有爸爸,他反正也會長大……”后來呢,她卻和孩子們一起去給這個缺席了他們生活的男人買禮物,只因為尼克和安娜擔心爸爸過生日時會孤單?!叭绻幌胱尯⒆右驗槟愕碾x異受到影響,就應(yīng)該寬容一點,即使有時候?qū)捜菪枰艽蟮挠職狻!卑惭耪f。在離婚后,偶爾忽視個人感受,對于家庭成員的幸福來說非常重要。
父母離婚后,雷阿跟著母親生活,但她還希望在父親的生活里有一個固定的位置?,F(xiàn)在,每逢周末和假期,雷阿都會坐火車往返于魯爾區(qū)和基姆湖兩地。針對雷阿這樣的孩子,鐵道部門專門推出了“無伴兒童”計劃。
有兩個房間很酷
現(xiàn)在,越來越多離異的父母會選擇輪流照顧孩子的“交換模式”。在美國、比利時、法國和瑞典,這種模式十分常見。這些家庭的孩子有的會一周內(nèi)在父母雙方分別住三四天,有的則是按周輪換。
14歲的萊奧尼和16歲的卡爾就是這種情形。這兩位少年的父母都是全職工作者,但又都不希望疏遠與孩子的關(guān)系,因此他們決定采取“交換模式”,共同承擔孩子的撫養(yǎng)義務(wù)。萊奧尼與她的哥哥當時分別是9歲和11歲。一開始,他們每隔兩到三天在父母之間輪換,但后來發(fā)現(xiàn)太過混亂,現(xiàn)在他們將每周三確定為“輪換日”。當被問及這樣是否有壓力時,萊奧尼說:“不會呀,我覺得這樣很好,這樣我就不用做選擇了,不用放棄爸爸或者媽媽?!痹趮寢尩淖√?,她愛聽音樂和畫畫,跟著爸爸時,她會看電影或找朋友一起玩。她認為,擁有兩個屬于自己的房間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唯一令她感到煩惱的是,盡管有兩個衣柜,每個星期她仍得收拾自己最喜歡的衣服隨身帶上。但是她能夠容忍這一點,因為她寧愿這樣,也不想和她的閨蜜一樣,雖然有個完整的家,卻每個月都只能見到父親一次。
瑞典心理學(xué)家馬琳·貝格斯通和社會學(xué)家雅尼·圖烏恩的研究均顯示:交換模式比單獨撫養(yǎng)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滿意度更高一些。他們的壓力更小,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更少。與此相反,一份來自美國的調(diào)查研究顯示,那些跟隨母親長大的孩子,都十分想念父親。
很多父親想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德國只有大約5%的離異家庭采用“交換模式”??傮w來說,東部地區(qū)比西部地區(qū),城市比鄉(xiāng)村更普遍。而采取“單獨撫養(yǎng)模式”撫養(yǎng)孩子的,90%是母親。幼兒園的放學(xué)時間太早,這些單親媽媽們既要抽時間照顧孩子,又要從事兼職工作,收入微薄,只能艱難地拉扯孩子長大。而“交換模式”給她們的人生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很多父親照顧孩子的意愿也開始上升,去年年末,歐洲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其47個成員國將“交換模式”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為離異家庭生活的優(yōu)先模式。出于國內(nèi)對于性別討論的擔憂,德國采取了遲疑的態(tài)度,并準備通過組織自主的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對“交換模式”的影響進行研究。
但“交換模式”下的共同養(yǎng)育,更多的只是一個理想模式,因為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在一個地方同時買下兩棟房子——這樣才能保證孩子既能在父母之間輪換,又不耽誤上學(xué)??墒?,當父母雙方為了照顧孩子而不得不同時從全職轉(zhuǎn)為兼職工作時,對于一個家庭的收入損失是很大的?!岸屑s5%的父母會為各種事情反復(fù)對簿公堂。對于他們的孩子來說,往返于兩個火藥味極濃的戰(zhàn)場,壓力也非常大?!彪x異研究學(xué)者薩畢娜·瓦爾帕說。另外,兒童心理學(xué)家還注意到,年齡較小的孩子尤其需要牢固的價值基礎(chǔ)。他們需要一個完整的家來發(fā)現(xiàn)和認識世界,而非兩個。
不過,傳統(tǒng)的單獨撫養(yǎng)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F(xiàn)在,很多父親都想在孩子生活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而不只是在周末按時出現(xiàn)。他們也會在平時看望孩子,或者設(shè)置一個專門的“親子下午”。德國紐倫堡新教高等專業(yè)學(xué)校家庭法教授希爾德溫德·尊德豪夫?qū)Υ耸仲澷p:“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每兩個星期才見一次父親或母親,這時間太長了。這種長期的角色缺失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倍诜ㄔ旱耐聜冏⒁獾?,越來越多的父親為了爭取和孩子相處更多的時間而提起訴訟。這一趨勢是健康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讓孩子知道,爸爸和媽媽都在努力地爭取陪伴自己左右的權(quán)利。
“盡管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個法庭判決都無法令孩子感到快樂。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父母本身。”與瑞士兒童醫(yī)生雷莫·拉果合著了暢銷書《離異家庭里的幸福孩子》的莫妮卡·瑟琳說。使孩子在父親和母親的兩個世界里不斷穿梭而不背負壓力,是父母要面對和處理的任務(wù)。一位家庭治療醫(yī)生對莫妮卡·瑟琳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對離異的父母,對他們的兒子傾注了所有心力。他們甚至陪同兒子去參加治療談話。就連這位醫(yī)生都覺得,這對父母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然而,當醫(yī)生問這個孩子:“如果有一位仙女可以滿足你一個愿望,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的回答讓醫(yī)生大吃一驚:“我希望爸爸不要每次都把車停在路邊放我下來,我希望他能陪著我一直走到門邊,送我到媽媽身邊?!?/p>
不論是“單獨撫養(yǎng)模式”還是“交換模式”,離異家庭的孩子都必須在腦海里將兩個不同的世界重構(gòu)成一個新的世界。兩個世界的差別越大,他們的構(gòu)建也就越難。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敏銳的感覺。對于他們來說,父母的離異是他們心中一個敏感的“雷區(qū)”,他們早已開始懂得避開這一“雷區(qū)”。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是最完美的架構(gòu),大部分情況下也是脆弱的。例如本文采訪的所有家庭,沒有一個愿意以全名出現(xiàn)在文中。因為他們不希望讓前任或現(xiàn)任受到不必要的關(guān)注,或者因此惹他們生氣。孩子們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在訪問中,所有孩子都不愿意吐露他們真正的感情。所有的回答都是好的。他們會馬上更正一切有可能被理解為批評的話語。他們的說法是,不愿意有人受到傷害,也不愿意有人為此擔憂,爸爸和媽媽已經(jīng)為此付出了很多。
離異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較早熟
和同齡人相比,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顯得“更有責任感和合作精神,更加獨立”。研究家庭主題的專家馬提亞斯·奧克斯這樣寫道。而以擔憂的眼光來看,也可以說:他們更加早熟。
雷阿的母親發(fā)現(xiàn)女兒和以前有點不太一樣。每次雷阿和爸爸通過電話之后,總是變得魂不守舍。原來,雷阿的父親有了一位新女友,這位女友還帶來了她的兩個孩子。一時之間,雷阿不知道自己在父親心目中是否還有一席之地。盡管父親早就表示,她可以從南方的巴伐利亞州基姆湖搬過來,到北方魯爾區(qū)的穆爾海姆跟自己一起住??墒?,真要搬走把媽媽一個人留下嗎?
雷阿的父母在兩年前離異。為了雷阿,媽媽做出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讓雷阿回到北方和爸爸一起生活。所以,從去年8月開始,這個11歲的小女孩便離開了媽媽,到800公里之外的爸爸家生活。“不過從那之后,”雷阿的母親說,“她又變成了以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p>
一開始,母親每兩周去北威州看望雷阿一次。后來,雷阿開始每兩周回南方探望母親,假期也會在母親那里度過。對于雷阿這樣在父母兩處往返的孩子,坐火車還有特殊的照顧。而這樣的孩子是一個不小的群體。鐵路部門對此推出了一項“無伴兒童”計劃,工作人員將他們安排在專門的車廂,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在這些車廂里,還配備有身穿藍色馬甲的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照顧。孩子們在車廂里玩耍、畫畫、聊天,有的孩子甚至在這里相識多年。每當有人到站下車,他們都會互相道別。當雷阿回到巴伐利亞州見到母親時,她會親熱地和母親打招呼,就像離開父親時和他親熱地道別一樣。
對于所有人來說,這結(jié)局很好。但這并不意味著,一路走來都很輕松。即使離異在現(xiàn)代社會已是司空見慣,但它從來都不會輕松。
為了幫助孩子應(yīng)對人生中的這一波折,你可以為孩子做的事:
1.讓孩子重建安全感
當孩子的世界突然坍塌,他們需要有所依賴。即便無法百分之百,但至少在一些重要的時刻,父母需要陪伴并且傾聽他們的聲音。尤其在涉及探視問題時,一定要明確好時間。作為父母中的任何一方,要和祖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前妻或前夫的兄弟姐妹保持聯(lián)系,這樣才能給孩子一種歸屬感。
2.收起怨恨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孩子面前貶低前妻或前夫,對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有百害而無一益。一方面,作為夫妻兩人共同的后代,孩子會不自覺地貶低自己;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會加深夫妻之間原有的鴻溝,令孩子不得不改變自我來迎合雙方。
3.克制負罪感
如果出于擔憂而給予孩子過度的關(guān)注,或者用物質(zhì)來進行彌補,實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尤其是那些只有周末才能探望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陷入這一誤區(qū)。有研究顯示,孩子自身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教育而非溺愛,而教育則意味著嚴肅認真地對待孩子。這一舉動會令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更加穩(wěn)定。
4.孩子始終是孩子
稍大一點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會遇到這種情形——你會和他討論日常瑣事或者自己的煩惱,就好像他是你的另一半一樣。長此以往,孩子身上無形中會多了一些原本并不屬于他的壓力。
5.不再是夫妻,但仍是孩子的父母
上什么學(xué)校,從事何種運動,零花錢給多少,去哪里度假——盡管不再是一起生活的夫妻,但是在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這些問題時,兩人意見永遠保持一致。這是保護孩子成長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它將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不再愛對方了,但是他們對你的愛卻永遠不會停止,他們永遠是你的父母。
6.傳遞自我價值觀念
離婚對孩子造成的最嚴重的后果之一,是使他們變得容易推卸責任,將其歸咎于父母的離異(典型說法如:要不是我一直被弄得很煩的話……),從而有礙于自我價值觀念的發(fā)展。而你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dǎo)。抓住任何一個機會,告訴他們自我價值有多重要。在離異初期,孩子在學(xué)習(xí)成績方面可能會不盡如人意。而一旦他們做到時,不要吝嗇你的贊賞。
7.不要把所有事情都與離異聯(lián)系起來
沒有人知道,一個孩子的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到底是因為父母離異,還是因為他本身在數(shù)學(xué)方面就沒有天賦。如果有誰在離婚多年之后還嘆著氣對孩子說:“你真是太不容易了!”無疑會嚴重打擊孩子努力與奮斗的勇氣。
8.向前看
即便在困難時期,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們從他們身上了解到,在生活中,煩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時候,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當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結(jié)束了一段悲傷的生活過后,為自己的新生活而努力并最終獲得幸福,那么,他們自己也沒有任何理由對未來感到恐懼。
[譯自德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