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越
摘要:小說中的對話多指人物之間的言語交談,除此之外,它也可以于無言中體現(xiàn)出兩種或更多差異人物之間潛意識層面的接觸、精神心靈的交流以及文本中隱形的對立論爭。小說《狂人日記》中的隱性對話內(nèi)涵也無比豐富,對其的分析將立足于兩點——第一,分析隱性對話的內(nèi)涵;第二,探尋隱性對話內(nèi)部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最終指向。
關(guān)鍵詞:魯迅 ;隱性對話;《狂人日記》
對小說的對話分析向來是展現(xiàn)小說文本魅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魯迅小說中的對話更是值得我們細(xì)細(xì)地琢磨、推敲。而讀者在閱讀魯迅小說的時候,常常覺得無法了解作者的深意。就拿理解魯迅小說中的對話來說,其對話無一字一句是費言,但是仍有讀者無法琢磨透,一個原因是在表面話語文字之后,作者設(shè)置了很多的隱性對話。因此,本文將嘗試找出文本中隱性對話并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推敲文本的深意。
一、隱性對話的含義
一般而言,小說中的對話多指小說中主次人物之間的直接言語交談。而在小說中,除了主次人物之外或多或少還有作者、敘述者、讀者的存在,這些人物之間通常不能進行直接的話語交談,但是小說的意義與價值卻通常需要他們彼此進行有效地對話,這類有效對話常通過不同的途徑隱藏在小說表面直接呈現(xiàn)的言語對話之下,因此本文稱之為隱性對話。
(一)間接的、非話語性的對話
拋卻有聲話語的束縛,小說中廣義的對話還可以表現(xiàn)為不同個體之間在心靈方面契合或?qū)α?。因為對話的本質(zhì)在于溝通與交流,不同個體之間通過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的變化都可以進行有效地溝通與對話。例如,在《狂人日記》中:
“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經(jīng)妥當(dāng)了。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p>
這里狂人與趙貴翁等人雖然沒有顯性的話語交流,但是趙貴翁等人“眼色很怪”和“張著嘴”都表明他們在對“我”說——“你是狂人,你是瘋子,我們覺得你很奇怪”,而“我”同樣給予了回應(yīng)——“雖然你們都要吃我,但是我不怕”。類似的在《頭發(fā)的故事》之中,表面看來主要是N先生的獨白,但是敘述者“我”的態(tài)度也值得玩味,“我”開篇便將N先生定性為“乖張”、“不通世故”的,因此最后露出“不很愿聽的神情”,而這個神情被N先生準(zhǔn)確接收到了,N先生準(zhǔn)確便立馬以“天要下雨”為托告辭。像這種非話語性的,隱藏于人物的面部神態(tài)或者身體動作之下的,能夠引起的雙方之間有效的心靈交流的對話便是隱性對話。
(二)不同視角下的另類對話
隱性對話還指的是在同一篇小說中,由另類視角出發(fā),變更對話主體所產(chǎn)生的潛在的另類對話,這些另類對話通常對小說的主旨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對話的展開通常是圍繞著兩個或以上有差異性的主體的,因此對話的主體的替換必然會導(dǎo)致對話內(nèi)容的改變。從不同的敘事視角來看,小說中的對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主次人物之間的對話、敘述者與主/次人物的對話、作者與讀者的對話。從《狂人日記》開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或隱或顯地存在著另一個外部第一人稱敘述者”①,主人公狂人除了與“大哥”、“二十歲左右的人”、“阿五”等次要人物進行交流對話之外,跟寫小說序言的“余”也在潛意識層面上有著一定的交流、對話。“余”是“常人世界”中大哥的故交,因此“余”與大哥一樣將“我”視為一個“多荒唐之言”的患有“迫害狂”的病人;然而在“狂人世界”中,狂人認(rèn)定“余”之類的人都是“吃人的人”。因此“余”與“我”處在兩個完全對立的二元世界之中,在這個層面上,文本中無處不隱藏著“余”與“我”的潛在的對立對話——“余”:“你是狂人!”,“我”:“你是吃人的人,你才是狂人”。在雙方的眼中,“狂人”這個其實是相互映射的,雙方都只是站在不占主導(dǎo)地位的平等的層面上。因而評判兩者的標(biāo)準(zhǔn)便自然而然地交給敘述者和主人公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作者與讀者來裁定,繼而又會引發(fā)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guān)于“誰才是狂人?”的對話,文本的最終意義也到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闡釋。
二、隱性對話的內(nèi)部發(fā)展
人物在進行對話時心靈上一般表現(xiàn)為融合或?qū)箖煞N傾向。不過在《狂人日記》中,人物間對話的發(fā)展既非單純的對抗或融合,也非有節(jié)奏的由對立—融合或由融合—對立的線性發(fā)展,而是以一種突變式的緊張節(jié)奏進行著。即對話的一方(狂人)一開始便懷著極大的熱情,迅速激發(fā)矛盾并使雙方?jīng)_突爆發(fā)而達到冰火兩重天般的高潮,然而這種高潮的狀態(tài)在維持一段時間后又突然“直下”至一種“死火”般的狀態(tài)。甚至呈現(xiàn)出某種奇異的融合的趨勢,使讀者似乎處在超重與失重式交錯的難以捉摸的感覺中。
(一)突變式的節(jié)奏
在《狂人日記》的十三則日記中,從第一則日記開始“我”便看到了三十多年不見的月光,“精神分外清爽”,接著“我”突然明白了“他們想要吃我了”,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被人吃了,仍然是吃人的人得兄弟!,“我”甚至?xí)缘昧怂麄儦⑷说姆椒āR虼?,“我”的突然覺醒就迅速引起了“我”與“余”等“常人世界”人的對抗,他們或是“變了臉,鐵般的青”,或“忽然顯出兇相”,繼而“憤憤的直走進來”想要按住我的口。在這種狀態(tài)下,雙方“都用著疑心極深地眼光,面面相覷”,顯出極大的隔膜與對立對話。這種緊張的對立狀態(tài)持續(xù)到第十一則日記,然而突然的,從第十二則日記開始,這激烈的對立和不可逾越的隔膜似乎被“我”又消弭了,狂人的“狂人精神”開始平淡化?!安荒芟肓恕保拔摇辈辉佟懊靼住?,“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如果有的話“救救孩子……”請注意到這里用的不是感嘆號而是省略號,體現(xiàn)的不是高昂的吶喊而是失落的乞求。這個省略號同時也省去了很多內(nèi)容,比如誰來救孩子?怎么救孩子?救了孩子以后呢?我們知道狂人是不可能救孩子了,他“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至此,“我”作為激烈斗爭的“狂人”的形象迅速崩塌了,也即“常人世界”與“狂人世界”的對立隔膜在一瞬間似乎突然消解了。
還有在《頭發(fā)的故事》之中,N先生與“我”的從一開始就處在一種非常緊張的對立狀態(tài)之中。N先生不滿情緒是從一開始就爆發(fā)的,他“很不高興的對我說”,“他們對!他們不記得,你怎樣他:你記得,又怎樣呢?”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他們不記得是不對的,可是我們竟毫無辦法,雖然你好像記得,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對于N先生的指責(zé)與質(zhì)問,“我”以堅決的沉默態(tài)度來對抗,認(rèn)為他“脾氣有點乖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然后接下來N先生在與“我”的對話中一直懷著高漲的情緒圍繞著辮子展開了一系列的獨白,時而“顯出笑容……高聲說”,時而“兩眼望著屋梁……仍舊說”,時而“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同時“我”依舊以沉默來對抗,與N先生顯出一副冰火對立之勢。然而到了文章最后,N先生“一見到我不很愿聽得神情,便立刻閉了口”,他的憤慨、失望好似突然化為烏有,借口“天要下雨了”這種無聊的托詞,甚至最后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jié),我們統(tǒng)可以忘卻了”。他高昂的情緒并沒有合乎情理的爆發(fā)出來,在“我”的冷漠的刺激下,N先生本該決然地摔門而去以示,可是他卻似乎在頃刻間忘卻了“少年、自己、學(xué)生、女人”的苦痛。
(二)顯性的選擇
突變式的對立對話使得小說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合理性與諷刺性,不過卻也成功地給懷有不同期待視野的讀者帶去諸多復(fù)雜的心理感受,引起了讀者的疑問與思索,比如狂人的狂人神經(jīng)為何突然消失而回到“常人的世界”中?
或隱或顯的敘述者與主人公的對話在文本意義上徹底完結(jié),突變的節(jié)奏導(dǎo)致的強烈反諷效果促使了作者與讀者進行更深層的對話,隱性的對話最終指向的還是顯性的問題。讀罷小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最終作者其實給讀者提供了類似“凍滅死火”還是“燒完死火”的選擇?“死火”是非生非死、亦生亦死的。選擇“凍滅”意味著徹底選擇沉默,留在“吃人的世界”,忘卻一切人的痛苦,隱性對話的發(fā)展趨勢便是真正地由對立—融合;而離開“冰谷”選擇“燒完”即意味著打破現(xiàn)有的沉默與假和平,進行徹底地決裂、對抗,在這個層面上,隱性對話實際上在對立—融合的假象下隱含著堅決的、不顧一切的反抗。當(dāng)然,作者提供了選擇而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狂人最終回歸“常人世界”,并不能等同于作者的態(tài)度與選擇。他“并不著意要求讀者必須站在作者指定的價值和位置上,從而使讀者具有獨立的理性選擇的可能性?!雹谧髡咦陨碛幸膺h(yuǎn)離文本并以文本獨特隱含的對立的張力吸引讀者走向小說,使讀者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親歷感,按照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能“頗激動了當(dāng)時讀者的心”。作者這種有意識地遠(yuǎn)離,使得文本具有了被無限解讀的可能性,也即這些隱性的對立論爭給讀者與研究者提供了無限的選擇與解讀的可能。
三、結(jié)語
所有隱性的事物都有顯性的期待,魯迅通過小說中人物隱性的對話來與讀者進行顯性對話,實現(xiàn)了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雙重對話,使得讀者、作家、作品都能夠無限的解讀與被解讀,因此我們才將魯迅稱為“說不盡的魯迅”。
注釋:
①汪暉:《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月第1版,第330頁。
②吳曉東:《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年第01期,第13頁。
參考文獻:
[1]汪暉.反抗絕望[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
[2]吳曉東.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1.
[3]嚴(yán)家炎.論魯迅的復(fù)調(diào)小說[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5,1.
[4]嚴(yán)家炎.復(fù)調(diào)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J].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1,3.
[5]薛毅,錢理群.《狂人日記》細(xì)讀[J].魯迅研究月刊,1994,11:13-15.
[6]王吉鵬.魯迅作品新論[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