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山根
蟈 蟈
◎ 王山根
蟈蟈是農(nóng)村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昆蟲,在我們那一帶叫它“蚰子”。記得小時候,一到大暑至霜降,田野里到處都能聽到雄性蟈蟈“吱吱吱吱吱吱”清脆醇美的叫聲。它們時而獨鳴、時而合唱,鋪天蓋地、此起彼伏,把美麗的豫北平原裝扮得更加色彩斑斕,像是一幅鄉(xiāng)村油畫的畫外音。
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賜給了我們農(nóng)村孩子盡情玩耍的空間,春天吹柳笛,夏天捉知了,秋天抓蝴蝶,冬天打雪仗……無憂無慮、充滿野趣,其中逮蟈蟈也是最富野趣的活動之一,而且都是逮會叫的雄性蟈蟈。
蟈蟈喜歡在大豆、花生、紅薯、谷子地里生活,喜歡趴伏在這些植物的葉面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忘情鳴叫,越是太陽毒辣的時候,叫得越響。所以,我們逮蟈蟈大都選擇在中午進(jìn)行。
逮蟈蟈并非是一件容易事,不是說發(fā)現(xiàn)蟈蟈就能逮住。蟈蟈也很聰明,一點細(xì)小的響聲,包括微風(fēng)吹拂莊稼的“沙沙”聲,都能把它驚動。當(dāng)聽到這些響聲后,它會戛然止叫,甚至跳到一邊或隱藏在植物葉子下面,一聲不響,直到確認(rèn)這些響聲沒有對它形成威脅時,它才會重新振翅高歌。蟈蟈的顏色多為綠色或鐵皮色,與植物的顏色非常相近,讓人很難分辨,逮蟈蟈大都是聽著它的叫聲方向來尋找蟈蟈所在的位置。蟈蟈的叫聲越大越亮,越證明這只蟈蟈的個頭大、身體壯、壽命長。當(dāng)發(fā)現(xiàn)蟈蟈后,不可操之過急,要悄悄走過去,慢慢接近它。一旦聽到蟈蟈驟然停叫,要蹲下來耐心等著蟈蟈再叫,并循聲仔細(xì)觀察蟈蟈所在的方位??吹较X蟈后,從后面靠近它,然后兩手迅速一扣,即可把它抓在手中。
蟈蟈有兩顆像鋸齒一樣鋒利的牙齒,在逮它時,它會使勁咬夾你的手。盡管有點針扎似的疼痛,但你一定要忍住,否則蟈蟈就會跑掉。蟈蟈咬夾一會兒,感到?jīng)]有希望脫身,就會松口。這時你要慢慢把手張開,并順勢捏住它的頭部,把它裝進(jìn)事先用高粱稈編織的籠子,這樣就完成了逮蟈蟈的任務(wù)。如果意猶未盡,想擴(kuò)大戰(zhàn)果,接著再去用同樣的方法逮第二只就是了。
逮住蟈蟈回到家后,我們一般會把蟈蟈籠掛在窗戶上,或院中的絲瓜、棗樹下,好讓蟈蟈白天享受陽光照射,晚上接受露水滋潤,并給它瓜瓤、豆葉之類的食物,精心喂養(yǎng)。蟈蟈不愧為出色的演奏家,雖然它已身困籠中,但威風(fēng)如初,激情澎湃,一天到晚,不停鳴叫。如果有時嫌它叫得不響,我們還會淘氣地拿點蒜瓣喂它。不知是圈套的蟈蟈吃了蒜瓣后,被辣得叫得更急更響。在那個農(nóng)村生活并不富裕的年月,蟈蟈的叫聲成了農(nóng)家小院不可缺少的精神領(lǐng)地,讓人感到有一種山澗泉水的清涼,有一種皓月當(dāng)空的怡然,有一種如詩似夢的意境……
我國民間向來有喜愛蟈蟈的傳統(tǒng)。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就開啟了崇拜蟈蟈的先河,其名字是以禹蟲——蟈蟈來命名的。古文中禹就是“蟲”,禹蟲叫“國貉”,帶響聲,謂今之蟈蟈。《詩經(jīng)》中的《七月》《草蟲》《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記載蟈蟈的文字,成語“螽斯衍慶”也由此而生。從宋代開始,民間開始畜養(yǎng)蟈蟈,明代已經(jīng)較為普遍,到了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熱。乾隆皇帝甚至為蟈蟈寫過幾首詩,如《榛蟈》:“啾啾榛蟈抱煙鳴,亙野黃云入望平。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nóng)候報西風(fēng)。蛙生水族蟈生陸,振羽秋叢解寒促。蟈氏去蛙因錯注,至今名像混秋官。”他把蟈蟈譽(yù)為“秋官”,可見蟈蟈的地位有多么高貴。
蟈蟈的壽命其實很短,特別是野生蟈蟈,從長成開叫,到衰老死亡約為3個月,俗稱“百日蟲”。但它從不為自己短暫的生命而自怨自憐,而是平淡自然地不停鳴叫,用自己卑微的生命演繹生活的精彩。這種無懼世間坎坷、坦然生活的境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現(xiàn)在隨著農(nóng)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蟈蟈等昆蟲的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故鄉(xiāng)的原野上很少再聽到蟈蟈的鳴叫聲了,很少再有人貓著腰、小心翼翼逮蟈蟈了。因為莊稼地里基本上沒有了蟈蟈。目前在城市里見到的蟈蟈,大多是人工飼養(yǎng)的,以過冬蟈蟈居多。全國各地也有不少大大小小蟈蟈市場,一只蟈蟈能賣5元~200元不等,品色特別好的蟈蟈還能賣到上千元。盡管這些蟈蟈叫得也比較好聽,但我還是非常留戀過去田野里逮蟈蟈的情景,非常喜歡聽來自莊稼地里的天籟之音……
(作者單位:河南省國土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