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慧妮學校:冷水江市第一中學
?
支流
作者:楊慧妮
學校:冷水江市第一中學
長江之所以能夠奔流不息,是因為有七大支流匯入其中;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是因為有那些赴湯蹈火、忠誠不渝的人無私奉獻。
“靖康恥,猶未雪”,南宋人民不忘亡國之痛;“國雖破,山河在”,抗日軍民毅然捐軀赴國難。在盧溝橋事變的槍聲中,在長沙漫天的火光中,在重慶疾風驟雨般的炮彈中,中華兒女浴血奮斗,鑄造不屈的鋼鐵長城,精神可歌可泣。但縱觀當今社會,年輕人浮躁氣傲、自翊自夸,不愿成為國家的支流,只愿做自己的干流,最終落得個中途干涸或易轍的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古有廉頗、藺相如之爭,但正是因為有了此兩人的家國情懷,有了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有了廉頗的負荊請罪,才會有趙國的強大昌盛。倘若如項羽身邊的季父和項莊一般,則只留下
一代霸王自刎烏江的悲慘故事罷了。
布鞋院士李小文,嚴謹治學,低調作人,為國內地理遙感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科學泰斗們以其“十年如一日,百年磨一劍”的獻身精神,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事業(yè)、重工業(yè)一個又一個卓越的奇跡。正是他們,甘愿成為無聲無息的支流,無怨無悔地融入到干流中去,國家便生生不息。
國家僅有那么幾條支流也是不行的。不管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中華兒女萬眾齊心,將極其微小的力量匯集成可以沖垮所有敵人,跨越千難萬阻的力量,才能推動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
由此可見,我們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繼往開來,銳意進取。
當我們都鄙夷社會某些現象和人,卻又不得以與之同流合污,難道忘了“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嗎?當我們忘記崇高理想,卻只是羨慕某些人的安然享樂,難道是忘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嗎?當我們崇拜日本產品、美國大片時,卻不知借鑒批判,一味“拿來主義”,難道是忘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嗎?我們不應該是這樣,不應該在渾渾噩噩中,忘記我們的初心。
屈原獨立在江頭,慨然而歌,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范仲淹眺望巴陵勝狀,豪情萬丈地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使退居草野也心掛民生。我們處于浮華社會,難免生出許多誘惑,但只要獨立自尊,像古賢人那樣保持高風亮節(jié),一定可以成為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洪流中的一條支流。
近日,有《安保法》的通過,也有“南京大屠殺資料”申遺成功。前者公然忘記歷史,踐踏歷史;后者秉著前世之事,后世之師的精神,警示罪惡可以被原諒,但絕不能被忘記。因此,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居安思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理想不應該只停留在國學的讀本上,而應該成為青年學生的行為標準;憂國憂民,應該是每個國人都具備的情懷;堅忍不拔的意志更不應該只是困難時期的特質,更應該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品質。
我愿做一條支流,滋潤著祖國或富饒或貧瘠的土地;我愿做一條支流,在干流停滯不前時為其注入清澈的流水;我愿做一條支流,不忘記過去的艱難成長,也展望未來的蓬勃發(fā)展。
點評:這篇文章以激情洋溢的筆觸,談古論今,抒發(fā)熱愛祖國渴望為國效力的豪邁之情。作者小小年紀,卻視野廣闊,心懷天下,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