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雅琴學(xué)校:長沙市實驗中學(xué)
?
讀書的三種境界
作者:周雅琴
學(xué)校:長沙市實驗中學(xué)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做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边@句話出自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也是他眼中成事做詞所需的境界。我自然不如他那般博學(xué),然而在我看來,世上還有很多東西,也同樣有著深深淺淺的境界。
我今日所說的一節(jié),乃是我讀《魯迅全集》時,所悟出的讀書的三種境界。
話說有那么一次,是我還很小的時候。那時的我,還只知道書里藏的是各種神奇的玩意,各種傳奇的故事。在書里,我認(rèn)識了魯迅先生,而且竟然就喜歡上了。為什么——我只要開門就恰能套住你脖子的黑白無常,百草園里有吃了就能成仙的人形首烏……對了,阿長嘴里帶畫的《山海經(jīng)》我也備齊了——我同迅哥兒小時一樣愛描那些繡象。
如今想來,那時的我,或許還只懂讀書的第一種境界——“看客聽?wèi)颉?。好像是我和魯迅先生各在路的兩端,他遠(yuǎn)遠(yuǎn)地跑來想告訴我些什么,但終歸是隔得太遠(yuǎn),我也聽得不真切,看到的只是他演出的故事有多么精彩,他描述的玩意兒,是那樣神奇——其他呢?我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管——他講的東西再富有哲理,我這個看戲的也只是望著他一人徒勞而已。
再后來,我慢慢地長大了些,懂事了些。再去看他時,書還是先前那樣,一字未改——畢竟,先生總不會再從棺材里爬出來奮筆涂改。然而正是拿著這樣一字未變的書,我心中的波瀾早已經(jīng)歷七十二變。在他那兒,我不再只尋求刺激的故事
情節(jié),更多的,是渴求精神的洗禮。在他那兒,我深深地領(lǐng)悟到“智、仁、勇”這人生的三種達(dá)德。
頭一遭,我明白了反抗不應(yīng)該獨獨追求美好的個性解放。像涓生一樣。我也開始明白,人生不能只為了愛、自由之類去盲目追求,而將別人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在生活中,才能使那些美好的東西有所附麗。這種斗爭的智慧、哲理,他是頭一個教予我的。
第一次,我明白“英雄最是多情”的話是多么荒唐無理。正是魯迅先生告訴我,說寶玉對那些姊妹的多情,是“昵而敬之,愛博心勞”,是對悲涼之霧最深切的領(lǐng)會。是他,是他那句“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將慈悲仁德的處世觀教予了我。
第一回,我明白了,在這“未敢翻身已碰頭”的現(xiàn)實之中,我們總應(yīng)堅持一些激情與勇毅!太平無事時,作為學(xué)生,我們本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然而,作為他的學(xué)生,我們卻應(yīng)該“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祖國遇到危機,我們也應(yīng)更深的領(lǐng)悟“匹夫有責(zé)”的含義,或是“怒向刀從覓小詩”,或是“我以我血薦軒轅”。這種勇毅,在他那兒,我才第一回領(lǐng)會到。
然而,那時的我,或許還只懂得讀書的第二種境界——“從師聞道”。還是那條路,這回走路的人換成了我。我遠(yuǎn)遠(yuǎn)的一路追隨,跌得鼻青臉腫,掛得滿身傷痕,終于能拜倒在先生的講桌下。然而,他畢竟是我的先生,我終究會對他有些敬畏,除了聽他說話,我不敢再表露些什么,也就無從與他對話了?!蛟S時間久了,他也會覺得孤獨,覺得索然無味吧?誰知道呢?
不過,今天的我,足以自信地肯定,先生真的不會孤獨了。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無比確信“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薄驗槲乙呀?jīng)無數(shù)次的同魯迅先生對話了。當(dāng)他于苦悶中尋求新的道路時,我與他一同將“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警句,提在《彷徨》的扉頁。當(dāng)他在風(fēng)沙中輾轉(zhuǎn)戰(zhàn)斗,我同他一起,看著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要掀掉那吃人的筵席。在書里,或者說在已經(jīng)超越書這一介質(zhì)的地方,我同他一起堅守、戰(zhàn)斗。
直到那時,我才明白了讀書的第三種境界——“知己交心”。路還在那兒,只是走路的方式又不同了——我與先生一同向路的中心探索著,渴望相會。終于相見時,他已累得滿頭大汗,我也已經(jīng)是氣喘吁吁,我們腳底的水泡已是磨得血肉模糊。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終于相見的我們緊緊相擁在一塊兒——即使是相顧無言,唯有熱淚千行。然而,就在這無言之中,我才真正讀懂了他——他的苦悶,他的辛酸,他的憤怒,他的偉大。
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與大師為友,與經(jīng)典對話吧!
但愿,天下的大師都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