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美
[摘要]這篇是“象雄·嘉絨·三星堆金沙”——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藏文化解讀之四。這個論題還在繼續(xù)之中,以此之前的研究為例,在藏文化的視野里,青銅神樹藏語世稱,整體象征死亡威脅與自由解脫。以當下這篇研究為例,青銅縱目面具形象藏語世稱,象征元初開悟眾生之主。銅獸首冠人像頭戴的帽子應該是藏族本教瓊鳥騰飛式白色法帽的前身。
[關鍵詞]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銅獸首冠人像;西藏本教法帽
中圖分類號:K87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5-0021-07
一、青銅縱目面具與彌沃隆隆
彌沃隆隆是藏語的漢語對音。
三星堆乃至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文物與藏古文化有著廣泛而深入的聯(lián)系。青銅縱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眾多青銅人頭像中最典型的代表。下面我們不妨從藏古文化視角解讀一下三星堆青銅人頭像的象征意義。為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我們不妨選擇兩個典型案例,一是文物方面選擇青銅縱目面具,①二是藏古文獻方面選擇《朗氏家族》。[1](P.1)
打開三星堆博物館網(wǎng)關于青銅縱目面具的介紹來看,其具本情況包括文物概述、基本信息、收藏單位三個方面。為了方便從藏文獻記載深究分析青銅縱目面具的特點,現(xiàn)將其基本情況摘錄如下:
面具高315、寬774、通高825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蚵?lián)系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
綜合青銅縱目面具的基本信息,給人印象最深沖擊最大的就是非??鋸埖奈骞?,以及鳥眼鷹鉤鼻等飛鳥特征。其實,一方面,從《朗氏家族》來看,青銅縱目面具的特點遠遠不止這些。另一方面,關于其身上凸顯出來的濃郁的飛鳥特征,前面探討不少在此不予重復贅述,下面通過《朗氏家族》重點談談突出的五官。
首先,《朗氏家族》是研究中國元明時期藏區(qū)政教合一制度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格薩爾史詩》必不可少的資料?!独适霞易濉酚晌鞑厝嗣癯霭嫔缬诠?986年5月第1次出版,全文由上中下三大部分構成,主編為恰白·次旦評措(1922-2013),他在其前言里對上中下三大篇的作者做了簡要介紹。資料顯示,上篇作者稱師君三尊,中篇作者稱祥曲哲果(908-1076),下篇作者稱司徒·絳曲堅贊(1302-1373)。[1](P.6-7)從古印度中心主義、西藏中心主義的視角來看,《朗氏家族》具有不少獨到之處,其內容與藏區(qū)東南部嘉絨地區(qū)有著非同尋常的關聯(lián)。比如上篇內容與新近在嘉絨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神鳥雄瓊王傳》很類似,又如中篇直接提到了松潘雪寶頂、金川觀音橋,又如朗氏格東直接可以聯(lián)想到嘉絨《阿尼葛東》等等。②其次,《朗氏家族》開篇有一則神話故事,這則故事在本教文獻中很常見,學界稱其為西藏本教卵生宇宙創(chuàng)世觀,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西藏本教卵生宇宙創(chuàng)世觀有可能是藏民族自己所特有的認知。故事梗概比較長,現(xiàn)翻譯幾則,供大家參考使用:[1](P.4-5)
譯文例1:上方星耀及其光芒為母,五行風的作用為元初開始,相互作用為父為母,從而起白霜,霜冰化成露,露結成水,水化成霧,水凝結塵埃,從而形成土塊,漩渦卷積水泡,凝結出了大地。在神愛力量的作用下,繁衍出了六道眾生,出現(xiàn)了擁有四生五道的王室政統(tǒng)、貴族世襲、平民氏族。王室起源于知識,其歷史分姜()、摳巴()、世系()等三個系統(tǒng)。貴族世襲是通過王室冊封。平民氏譜緣于五行元素。
譯文例2:出現(xiàn)一個緣于五行元素的巨卵,外部卵殼形成白色神巖,內部卵液形成白螺色的海,從卵的中層繁衍出六道眾生。卵殼分成18塊,從而形成18個卵,其中第二個卵是白螺色的,這個白螺色卵就是彌沃隆隆()。
譯文例3:彌沃隆隆沒有五官,但又有思維意識,感覺需要視覺的眼睛,從而凸出了慧眼,凸出了嗅覺香味的鼻子,凸出了聽覺樂音的耳朵,凸出了斷五毒的牙齒,凸出了味覺舌,凸出了運作大地的手,凸出了行走的神退。
譯文例4:因此,自己為自己命名為心想事成()。
綜上,通過《朗氏家族》幾則譯文對青銅縱目面具基本信息進行逐一解讀,發(fā)現(xiàn)迄今仍有個別信息被忽略被遺漏。下面重點舉幾個例子加予說明:
說明1:關于文物中透射出來的神鳥瓊的元素,前面已經(jīng)做了廣泛而細致的探討,至此還要強調一下朗氏與穆氏的關系問題。朗氏源于穆氏,穆氏以神鳥瓊為標示,常常以頭冠夏日()為身份標志,所以青銅縱目面具前額的空洞以及額間上翹羽毛狀的東西有可能象征夏日()。同時,值得注意的還有,穆()又與古藏人信仰中通天的天線天索有關。頭冠夏日()內部等級分金、銀、銅、鐵、玉石、瑪瑙、羽毛等若干種。其中,以羽毛類為例,古藏人稱公主為,意思是頭飾鷹羽的妙齡女郎。[2](P.1)毛爾蓋·桑木旦先生曾經(jīng)在談及白馬藏族習俗時說:有人說白馬人有頭戴氈帽的習俗,所以白馬人不是藏族。其實,氈帽是整個藏族共同的習俗,《白史》《龍樹思想精髓》等著作記載認為藏族習慣塑造頭戴氈帽的瑪沁奔冉山神形象。牧民有頭戴尖氈帽的習俗,農(nóng)民有頭戴鑲邊圓氈帽習俗。以前,不僅毛爾蓋達闊地區(qū)有頭戴類似氈帽的習俗,而且西藏中部地區(qū)也有頭戴類似氈帽的習俗。又有人說白馬人習慣有插羽毛的帽子,所以白馬人不是藏族。其實,帽子上插羽毛也是整個藏民族共同的習俗,如帽頂插羽毛的蓮花生形象就是按藏族習俗塑造出來的,同樣,頭冠插有羽毛的格薩爾王形象、佛像,以及插有若干羽毛的祭祀頭冠,這些都是藏民族習俗。古時候就有英雄頭頂鷹羽、懦夫頭頂烏鴉羽毛的習俗。頭頂鷹羽的西藏持明喇嘛之說也就是根據(jù)其帽子而言的。所以,頭戴氈帽、頭頂羽毛無疑是藏民族的習俗。[3](P.429-430)關于古藏人信仰中天地鏈接的認知保持至今,如現(xiàn)西藏拉薩周邊隨處可見的巖畫天梯古藏語稱。同樣,鏈接天地的繩索古藏語稱?!短柾跸岛驮铝镣跸怠访枥L這種鏈接天地的繩索為彩虹般的光索,還說早期的吐蕃贊普死后不留尸體,猶如彩虹般融匯于宇宙之中。③格魯派瓦孟貢曲堅贊(1764-1853)曾就吐蕃贊普死后登天的天索與西藏本教密宗大圓滿虹化說進行了比較研究。[4](P.181)可見,古人認為鏈接天地的繩索之說與西藏本教密宗大圓滿虹化說有某種聯(lián)系。從西藏本教密宗大圓滿學說來看,青銅縱目面具前額的空洞剛好是所謂元智王所處的位置。[5](P.443)元智王是藏語的意思表達,元智王所處的位置被藏語稱作,漢語稱眉間白毫。在《本教入門前行教育》以及臨終關懷往生開路儀式中,頂上發(fā)旋梵凈穴與中脈,以及眉間等均系很重要的部位,這些部位直接與靈魂出竅問題有關。其中,常見的有本教入門前行教育結業(yè)儀式中信徒頭部中脈穿插吉祥草的習俗就是這方面最直觀、最鮮活的佐證。
說明2:我們務必整體地統(tǒng)一地進行考察和分析,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全面考察青銅縱目面具的每個細節(jié),同時也要全面考量三星堆金沙遺址所有相關細節(jié),同樣的道理,我們不僅要全面理解《朗氏家族》開篇每則神話故事,同時也要把這則故事放到“象雄·嘉絨·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廣闊視野下來思考。比如西藏本教卵生宇宙創(chuàng)世觀視野下銅縱目面具五官的象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按譯文列舉,銅縱目面具只凸顯了口舌,而牙齒只能從同類銅獸面補充理解,同樣的道理,手足也能在同類青銅立人像中逐一得到證實。
說明3:銅縱目面具象征,其漢語對音為彌沃隆隆,意思是心想事成。從該神話故事的后續(xù)來看,彌沃隆隆內涵逐漸得到豐富發(fā)展,彌沃隆隆之稱歷經(jīng)變遷。如故事認為彌沃隆隆自己給自己祈愿命名,所以又稱隆隆朗朗;彌沃隆隆的這個祈禱系世間最元初的祈禱,所以又稱元祈王;彌沃隆隆系眾生的先祖,所以又稱萬萬師祖;彌沃隆隆系元初開悟眾生之主,所以又稱嵩波奔馳。④
說明4:在故事內容的后續(xù)發(fā)展中,嵩波奔馳與奇姜嘉穆結合生子,世稱神子吉奏嘉瓦,又稱釋布鐸藏,又稱赤塞王丹。赤塞王丹迎娶東薩恩穆為妻,其子稱果塞杰基,其后代世稱瑪人三兄弟,他們盡管系人類,但名命為神名。⑤
說明5:故事后續(xù)發(fā)展中關于人與神的分界線問題。如瑪人三兄弟中的老三世稱,漢語對音為恰杰達察沃沃,此人既是神子之末,又是人類之初。
二、銅獸首冠人像與本教法帽
從三星堆博物館關于銅獸首冠人像的網(wǎng)頁介紹來看,其具本情況也包括文物概述、基本信息、收藏單位三個方面。為了方便從藏文獻記載深究分析銅獸首冠人像的特點?,F(xiàn)將其基本信息摘錄如下:
全器殘高402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人像僅存上半身,估計是在入坑前舉行某種宗教儀式時被有意火燎及砸損所致。人像體態(tài)端莊,神情冷峻肅穆,兩臂呈環(huán)抱狀構勢于胸前,雙手皆作執(zhí)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對襟衣紋飾精麗,且腰間系帶插觹,整個構型和服飾符號元素的運用均力圖表現(xiàn)人像的威武氣質和著裝的神秘華麗。推測這尊人像表現(xiàn)的也應是某種祭儀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應是法衣??傮w來看,人像造型及手勢與大立人像相類,其手勢的細微變化在于其右手大拇指并未與其他四指扣攏,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翹狀,其形式意味與后來道教法術的“捻訣”頗為相似,從手形來看,似乎原握有形制為外圓內方的“琮”這種禮器。造像最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獸首冠。獸首冠作昂揚取勢,獸口寬扁,口部兩側各飾一太陽紋。冠兩側為獸眼,冠頂中部鑄一勁拔的獸鼻,冠頂后部兩側鑄呈外展開張之勢的獸耳。獸首怪異莫名,顯然是綜合多種動物局部特征的復合型神獸形象。從獸鼻和獸耳的造型特征看,當是以意象手法仿擬大象的鼻與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二號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為獻祭品的圖像,均側面反映出古蜀人對大象的崇奉。由此看來,提取象的形貌特征以作為巫師頂戴的獸首冠之主要形式構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標識意義。獸首冠人像與大立人像頭冠、體量等的差別,也反映出二者職司范圍與權力大小的差異。
在近二十年之前,四川旅游集團文化產(chǎn)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編輯出版了一本專門介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資料,該資料名為《三星堆》,圖文并茂,共計24頁。該資料介紹認為,銅獸首冠人像為商代青銅器,高426cm,寬213cm,耳寬87cm?,F(xiàn)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館。
多年以來,筆者不止一次零距離觀察過銅獸首冠人像,該像殘斷,僅存人像上半身。人像頭戴獸首冠,冠頂兩側有兩獸耳聳立,中間有一呈“象鼻”卷曲狀的裝飾物。人像造型及手勢與大立人像近似。換句話說,銅獸首冠人像除了前面多次提到的神鳥瓊的特點以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的突出特點,如頭冠和手勢。頭冠不僅高,且前面有矩形空缺,上面有三根長條。手勢呈現(xiàn)握姿狀態(tài)。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凸出特點進行藏文化解讀。解讀將整體解讀與細節(jié)解讀相結合。
首先,根據(jù)《神鳥雄瓊王傳》對銅獸首冠人像進行整體解讀。大家記得,前面我們提及過新近在嘉絨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藏文文獻《神鳥雄瓊王傳》。《神鳥雄瓊王傳》共計五章,分別為外器世界的形成、內情眾生的起源、中空間區(qū)域的分布、瞻部洲的情形、法王幸氏的產(chǎn)生等五章。其中,第五章法王幸氏的產(chǎn)生又分三節(jié),分別為世間王統(tǒng)的產(chǎn)生、瞻部洲王統(tǒng)的發(fā)展、瓊王世間史等三節(jié)。為了便于理解,現(xiàn)根據(jù)《神鳥雄瓊王傳》的敘述,對第五章中的三個內容逐一進行說明。
說明1:世間王統(tǒng)的產(chǎn)生于大道方便,藏語稱,人格化始祖父親漢語對音稱元摩赤杰,人格化始祖母親漢語對音稱澤赤瑪木。始祖父母相結合后生有三子,簡稱乾、穆、奏,老大全稱乾杰岡布、老二全稱穆杰贊布、老三全稱奏杰沃果。⑥
說明2:瞻部洲王統(tǒng)系乾氏和穆氏相結合的產(chǎn)物,同時這也是藏古原始六氏族的起源的源頭。
說明3:瓊王世間史其實說的就是嘉絨藏族的起源史,這個部分也講了三個方面。一是交代起源問題,二是交代繁衍分支問題,三是交代歷史人物。其中,明確交代嘉絨藏族王室系穆氏,嘉絨藏族平民系藏族原始六氏族中的札()氏部族。⑦
正如以上三點說明所涉及的那樣,文章在談及嘉絨王室祖源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兩個人格化的形象,且兩個人格化的形象恰恰很似銅獸首冠人像。這兩個人格化形象中,一個為嘉絨王室的祖先穆協(xié)嘉波,另一個為幸饒彌沃的化身。在描述這兩位人格化形象的時候,文章不僅強調了二者身體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提到了高冠與手杖。
具體一點兒講,《神鳥雄瓊王傳》在描述這兩位人格化的起源時,談到了神鳥瓊以及卵生說,且以神鳥瓊的化身作為自己的祖先而感覺自豪。為此下面引用兩句藏文原文以資證明。第一句,,漢譯為:禽身人智四神子。第二句,漢譯為:夏日山巔神鳥瓊身化為人??梢?,這里特別強調半人半鳥的形象,這種目如鳥目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國王聶赤贊普。敦煌出土藏文文獻吐蕃贊普傳中也提到了鳥人鳥眼。鳥的女兒藏文原文稱目如鳥目下眼皮往上開合藏文原文稱[6](P.45,124)
人格化形象穆協(xié)嘉波是藏語的漢語對音,其形象描述的藏文原文是這樣的:
,漢譯為:頭頂高冠,神采光輝,手握世間杖。
人格化形象幸饒彌沃化身又分身語意三種情況,其中,其身形描述藏文原文是這樣的:
,漢譯為:頭頂高冠,身俱相好,百看不厭,手握金杖。
可見,這兩位人格化形象除了具有冠高掌物的共性以外,還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個性,比如前者手持的東西被稱作,對后者形象的描述除了相對前者更加夸張以外,手掌的東西被稱作。也就是說,前者手持的東西被稱作世間杖,后者手持的東西被稱作金杖。
其次,我們不妨對銅獸首冠人像細節(jié)進行藏文化解讀。先說說頭冠之高,在藏文化里冠高作為身份象征的歷史至少可以追述到吐蕃王朝時期。據(jù)《柱間史》在內的古藏文權威文獻記載認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系雙層頭,頭頂長有阿彌陀佛像,同時認為松贊干布的后代達磨贊普頭上長有黃牛牛角。倘若吐蕃贊普家族不存在特殊生理性遺傳疾病,那么,這些遠古信息證明盛唐時期吐蕃仍有頭戴高冠以示身份的習俗。[7](P.99)關于銅獸首冠人像頭冠上那三根長條又怎么理解呢?據(jù)《太陽王系和月亮王系》記載認為:西藏本教鼻祖非常特殊,不僅富有智慧,且長有一雙驢耳。所以,幸繞彌沃之稱,實為幸氏智者驢耳之意。⑧大家知道,牲畜驢的耳朵相對于驢自身身材在比例上顯得特別長,這種修飾比喻手段很能凸顯事物的特點,同樣,這種藏民族自己對自己的人文始祖進行畜生驢耳特點的解讀方式更具一番意味?,F(xiàn)在科研手段無法證明幸繞彌沃頭頂是否長有驢耳。但是,從文獻學、考古學的視角我們似乎能夠找到一些線索,如《太陽王系和月亮王系》記載認為:吐蕃贊普赤奏德贊為了敬仰出家僧伽,吐蕃贊普大臣們建議其頭兩邊懸掛兩條綢緞,且讓出家僧伽落座其中以示敬仰,從此這些出家僧伽又被稱作頭頂族()。至此,任何實力派相臣再也無法與這些出家僧伽們抗衡了……所以赤奏德贊又稱辮子王()。[7](P.129,132)又如更敦群培大師認為:格魯派法帽耳葉及頂尖彎鉤直接告訴人們該法帽就是源自西藏本教。[8](P.64)更敦群培大師得出這種研究結論的依據(jù)除了客觀實物,還涉及不少權威藏文文獻資料,為了便于大家了解,現(xiàn)翻譯一段供大家參考:
據(jù)《布頓佛教史》記載,勒美()臨走時喇欽()為其贈賜了一頂涂有黃泥色的西藏本教法帽以示紀念,并囑咐常戴上它。所以,明顯這是一頂黃色兩片耳葉的西藏本教法帽。舟白嘎()說過:自喇欽贈賜法帽以來便有了頭戴黃帽的習俗??梢姡@也證明我們這種黃色長耳葉法帽的原版就是西藏本教法帽。按他們的傳記記載,藏族法師們頭戴長耳葉帽、身著黃衣,前往巴童()的地方去迎接阿底峽的時候,阿底峽感覺見到鬼了,顯得很恐懼,于是乎仲氏()讓前去迎接的人們把法帽和法衣收將了起來。所以,從阿底峽的恐懼情形來看,我認為印度或其中部不曾有過長耳葉法帽。[8](P.64)
不用贅言,且不說藏學工作者,即便是當今的普通藏人,只要是圍繞阿底峽(982-1054)的事情大家自然非常熟悉的。與此相反,有些事情大家未必清楚,據(jù)核實發(fā)現(xiàn),正如更敦群培大師所言,不僅《布頓佛教史》有格魯派法帽源于西藏本教的記載,《智者喜宴》也有格魯派法帽源于西藏本教的記載。⑨
至此,關于頭冠之高、獸耳之長的討論暫告段落,緊接著下來討論一下頭冠上為何有三根長條物的問題。大家知道,西藏阿里地區(qū)象雄文化發(fā)展協(xié)會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名為《象雄文化》的藏文刊物?!断笮畚幕?009年總第7期刊載了一篇關于西藏本教法帽的藏文文獻資料,藏文簡稱《》,共計3頁,作者落款為占巴南喀。內容涉及法帽傳承、法帽要件的象征意義、法帽的功能、法帽款式禁忌等四大部分。據(jù)該資料顯示,法帽最初源于幸繞彌沃,是幸繞彌沃傳播因本的標志。除此,法帽的象征意義共計有18條,法帽的功能共計有13條,法帽款式禁忌有若干條。截止占巴南喀其人法帽傳承歷經(jīng)了10代人,隨著每一代傳承人所立下的歷史功績,法帽也有一個相應的美稱。換句話說,在冊法帽傳承人有10代人,法帽也有10個相應的10種稱呼。在這些美好稱呼中,第7代、第8代傳承時期的美名似乎與我們論題有著密切關聯(lián)。為了便于大家理解,現(xiàn)將藏文原文與漢譯文對照舉例如下:
例1(第七代傳承):
譯文:傳至東炅圖欽后,為塞氏迪氏麥氏傳授了密法,所以世稱瓊鳥展翅灌頂帽。
例2(第八代傳承):
譯文:傳至諾協(xié)羅波后,頂戴法帽實修密法金咒,所以世稱三尖鋒芒帽。B10
可見,從西藏本教法帽藏文文獻資料《》來看,銅獸首冠人像的頭冠與神鳥瓊有關。換句話講,頭冠上三根長條分別象征神鳥瓊的雙翅與頂角,也就是說左右兩邊象征神鳥瓊展翅鳥瞰三界,頂角象征神鳥瓊系雄性非雌性。一方面,嘉絨地區(qū)成年婦女的頭飾象征神鳥瓊,換句話說,迄今為止,只要你問嘉絨成年婦女,你們傳統(tǒng)頭飾為何這個樣子?他們毅然決然地回答這是按神鳥瓊的樣子梳妝打扮的。嘉絨藏族成年婦女的這種頭飾遠在西藏阿里的古格城堡的壁畫中依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另一方面,包括嘉絨在內的藏文化里,只有雄性神鳥瓊才會有頂角,也就是說,有角的神鳥瓊肯定是雄性神鳥瓊。
那么,時下西藏本教法帽的耳葉為何縮短了呢?格魯派法帽的耳葉為何下垂了呢?這些問題的確很難回答。一方面,時下西藏本教法帽至少有5種,與論題有關的法帽藏語世稱,意思是瓊鳥騰飛式白色法帽,盡管這類法帽的耳葉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當,兩邊耳葉仍然向上,但是兩邊耳葉縮短了許多。B11另一方面,盡管時下格魯派法帽的耳葉長度與文獻記載相當,但兩邊耳葉不是上挺,而是下垂,且這種下垂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格城堡的壁畫。《西藏壁畫全集》阿里卷中譯師仁欽桑布,以及嘉絨阿旺札巴頂戴的法帽已是如此。
正如以上所說,按西藏本教法帽藏文文獻資料《》理解,頭冠前沿上揚,應該象征佛法的地位和威望,B12矩形中空及下方的孔眼部分應該是鑲嵌珠寶的地方。B13同樣,還有不少細節(jié)特點需要逐一解讀,同時也感覺能夠解讀。然而,至此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希望通過以上例子,取得舉一反三之效。
注釋:
①青銅縱目面具, 商代晚期,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v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shù)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而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并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么夸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詳見三星堆博物館網(wǎng)。
②《神鳥雄瓊傳》藏語為
松潘雪寶頂為金川觀音橋藏語為朗氏格東藏文為嘉絨阿尼格東藏文為詳見大司徒·絳曲堅贊著:《朗氏家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頁、37頁、52-53頁。
③詳見《太陽王系和月亮王系》(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第91頁。
④這里涉及的名稱藏文原文為依次分別為:詳見大司徒·絳曲堅贊著:《朗氏家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頁。
⑤這里涉及的原文人物名稱依次分別為
詳見大司徒·絳曲堅贊著:《朗氏家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頁。
⑥這些人名的藏文原文分別依次為
⑦
⑧
詳見古格班智達札巴堅參著:《太陽王系和月亮王系》(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第93頁。
⑨詳見布頓·仁欽竹著著:《布頓佛教史》(藏文)中國藏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95頁。 巴沃·祖拉陳瓦著:《智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683頁。
⑩公元8世紀象雄耳傳大圓滿上師,詳見《岡底斯山雍仲本教文獻叢書》(藏文共計25卷)民族出版社出版2010年09月第1版第24卷第18-21頁。
參考文獻:
[1]大司徒·絳曲堅贊.朗氏家族[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2]達布·喇欽占巴南喀.本教根本藏釋義(藏文)[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
[3]毛爾蓋·桑木旦.毛爾蓋·桑木旦全集(藏文第六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4]卡爾梅·桑丹堅參.卡爾梅·桑丹堅參選集(上)[M].德康索朗,英譯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5]夏咱扎西堅贊.本教知識寶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6]王堯,陳踐.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7]古格班智達札巴堅參.太陽王系和月亮王系(藏文)[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8]更敦群培.更敦群培文集(藏文,上冊)[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6-06-20
責任編輯: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