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巴合·穆哈提++李永森
【摘要】目的 探討新疆胸痹患者的中醫(yī)證型特點。方法 觀察2015年瑪納斯縣中醫(yī)醫(yī)院經中醫(yī)辨病為胸痹和西醫(yī)診斷為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住院患者445例,分析其中中醫(yī)證型在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的分布特點。結果 通過分析,歸納出新疆胸痹患者中醫(yī)證型以痰阻血瘀證多見。結論 新疆的胸痹患者的中醫(yī)證型與新疆的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相關。
【關鍵詞】地域環(huán)境;胸痹;證型變化
【中圖分類號】R25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5.011.00.02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胸痛徹背,背痛徹心[1]。
新疆西北風盛行,揚塵、揚沙以及沙塵風暴頻作,且氣候寒冷。風為百病之長,《臨癥指南醫(yī)案》說“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曰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則曰風濕,兼燥則曰風燥,兼火則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素問·太陰陽明論》:“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然《靈書·九針論》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故風邪首先侵犯人體肺臟,肺臟受損,其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功能受損,不僅會出現(xiàn)水腫之證,而且水液不行,也會聚而成痰,或停留于肺,或流注于身體其他部位,出現(xiàn)多種痰飲之證。[3]另新疆居民多嗜吸煙,而煙草為辛熱之品,易損傷肺臟,肺主行水功能受損,導致津液代謝失常;且又肺與大腸相表里,燥邪傷肺,宜使腸道津枯,失其濡潤,大腸傳導失職,從而穢濁自內而生。
寒邪外襲,阻遏衛(wèi)陽;內侵臟腑、氣血,損傷或遏制陽氣,阻滯氣機或血液運行;另寒性凝滯,寒性收引,使得人體氣血津液不得輸布,故易生痰。而《素問·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寒凝血脈,寒凝血瘀,不通則痛。
1 病 因
新疆居民的飲食習慣,以肥甘厚味、辛辣等之品為主,習慣以牛羊肉、高脂、高糖、高蛋白制品飲食,以面食為主,少食蔬菜等副食品,且喜飲烈酒。過食肥甘厚味之品則易損傷脾胃,然肥能生熱,甘能緩中,肥性滯,甘性緩,肥甘可阻礙胃腸功能,影響脾胃升降,阻滯中焦,使中陽不運而生濕,濕又生痰化熱,故可引起濕熱和痰熱為病機的疾??;另肥甘厚味可助陽生氣生陰,生陰者,轉化為脂液、痰濁,浸淫脈道,使血脈不通,氣之運行不暢,氣結血瘀,進而阻遏經氣運行致心脈不暢,心失濡養(yǎng),而發(fā)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等癥狀;而過飲烈酒,酒性辛辣,酒熱之氣損傷脾胃,釀成內濕,久聚成痰,亦使痰濁內生,阻礙氣血運化,心脈瘀阻,促使本病的發(fā)生。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新疆地區(qū)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新疆居民體力勞動有所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腦力勞動的增加,而飲食結構以動物性和油脂類食物為主增加,致使營養(yǎng)過剩,體重增加明顯,脾胃功能受損,水濕內停,積濕生熱,痰濁內生。
“痰”是有水液內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其質粘稠,流動性小而難以消散,故常停聚于某些局部[2]。誠如《古今醫(yī)鑒·痰飲》所說:“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yōu)樘碉??;蛲驴壬铣觯蚰郎仉?,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惡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瀉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仲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脊背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木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p>
以上原因使得脾肺功能受損,即脾失運化,肺不布津。脾失運化,從而內生痰濁;肺不布津,津液代謝障礙,水液停滯,聚而生痰濕穢濁。痰濕穢濁阻滯脈道,使得氣血運行不利,故而引發(fā)痰濕阻絡,阻礙氣的推動作用,氣滯;阻礙血脈運行,血瘀;氣滯亦可導致血瘀。故引發(fā)以痰濕為病機的相關疾病。心主血脈功能受損,亦可致血脈不通,不通則痛,而發(fā)本病。
2 地域環(huán)境
瑪納斯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北部,昌吉州最西部,總面積1.1萬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85°34′至86°43′,北緯43°28′至45°38′[3]。
新疆瑪納斯縣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32個民族,總人口28萬,其中漢族82.33%、回族3.85%、哈薩克族10.59%、維吾爾族2.80%?,敿{斯縣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酷熱,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7.2℃,氣溫最高多在7、8月份,平均氣溫24.4℃;氣溫最低多在1、2月份左右,平均氣溫零下18.4℃,極端最高氣溫40.0℃,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7.4℃。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及飲食、起居習慣,有利于痰濕體質的形成。
我院依據(jù)這個特有的地域環(huán)境,痰濁、陰寒、血瘀等因素阻痹心脈,以胸悶心痛為主證癥候,將胸痹(穩(wěn)定性心絞痛)癥候分型分為:發(fā)作期:寒凝血瘀和氣滯血瘀,以及緩解期:氣虛血瘀,氣陰兩虛、心血瘀阻,痰阻血瘀,氣滯血瘀的證型。
我院2015年內科收住胸痹患者445例,總住院人數(shù)2320人,占住院人數(shù)的19.18%,其中寒凝血瘀實施病歷9例,氣滯血瘀22例,氣虛血瘀46例,氣陰兩虛,心血瘀阻138例,痰阻血瘀160例,氣滯血瘀70例。從我院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痰阻血瘀證型所占比例較大,占總胸痹病歷36%,這也符合新疆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及特殊飲食習慣,即風寒濕痰引起痰阻血瘀等癥候。
而在治療中,在既往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擴冠、抗凝、調脂穩(wěn)斑等)原則,我院發(fā)揮中醫(yī)特色治療,據(jù)其風寒濕痰為主要病機為基礎,辨證論治,治療上多用祛風散寒除濕化痰化瘀為主要治則,方藥以四物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以加減,輔以健脾,并配合針灸、中藥熏洗、中藥足浴等中醫(yī)特色療法,并積極改變患者的飲食結構,其療效顯著,總有效率高達98.65%,特別是在臨床癥狀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降低住院頻次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吳勉華華,王新月,主編.中醫(yī)內科學[J].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07:142.
[2] 陳家旭,主編.中醫(yī)診斷學[J].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71.
[3] 李之勤,編.西域史地三種資料校注[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03:53-55.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