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麥的地方就有我的“雙割刀”
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鎮(zhèn)香姚村姚承峰的家,是一座普通的農(nóng)家院落,院墻掛著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只有姚承峰才看得懂的公式、數(shù)字、符號。四四方方的院落被各種機器、鐵具占得滿滿當當。
今年46歲的姚承峰身著一身灰色工作服,跟工人在一起操作忙碌,全然看不出他是這家“小院工廠”的廠長。
2004年麥收,姚承峰買了一臺收割機參加小麥跨區(qū)作業(yè)。一天下午,夫妻倆在附近的田家村割麥,雇主要求把麥茬割得低一點。姚承峰把割刀放低后,一壟麥子沒割完,車就被麥瓤塞住了。麥收時節(jié)對機手來說,分分秒秒都是錢,這一塞車就耽擱了3天時間。
麥收很快結束了,但塞車的經(jīng)歷卻讓姚承峰陷入深思,從小喜歡搗鼓機械的他計劃著制作一種收割機器,讓收割機自帶的割刀收割麥頭,再安裝一套割刀收割麥稈,這樣一來,既方便播種玉米,又能使割下的麥稈均勻地鋪在地上,實現(xiàn)秸稈還田。他給這種機械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雙割刀”。本以為就是個簡單機械,一年半載能搞定,但他沒想到,研制一把“雙割刀”用了他8年時間。
一開始,姚承峰熱情極高,買件兒、改裝、焊接,忙活了半年,“雙割刀”終于成型了。2005年5月20日,姚承峰帶著他研制出來的第一把“雙割刀”,來到村北的一片蘆葦?shù)乩镌嚨?,可收割機沒走幾步就罷工了。姚承峰回到家繼續(xù)改進,一次一次地試驗,直到把村北十幾畝的蘆葦?shù)馗顩]了也沒能成功。姚承峰索性將那塊蘆葦?shù)爻邪聛?,當成自己的“實驗田”?/p>
2006年麥收,姚承峰的“雙割刀”正式下地了。剛開始,機器運轉順利,但沒過幾個小時又不轉了。這曇花一現(xiàn)般的成功讓姚承峰有些失落,但他看到了“雙割刀”的潛力和市場,咬一咬牙,試驗繼續(xù)做。2006年的麥收就這樣又錯過了。
活動槽、滑軌、軸承……各種零部件在姚承峰手中不知換了多少次。2009年之前,剪板、折彎這樣的工序姚承峰都要去桓臺縣加工,一切一折5元錢,一把“雙割刀”需要折50個彎,僅這一套工序就得花200元錢。價格貴不說,代加工的尺寸也達不到使用標準。于是,姚承峰決定仿做一臺。他買鐵買件兒,經(jīng)過半年研究,一臺自制折彎機制成了。那時候買一臺新的折彎機需要10萬元左右,而自己研制卻只花了1.5萬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姚承峰的“雙割刀”終于可以完整作業(yè),雖然還不是那么完美,但割一季麥子不成問題。一般來講,用普通割刀,割6670平方米麥子需要1.5小時,配置上“雙割刀”后,能使效率提高1/3,只需1個小時。這一年,他的“雙割刀”賣出了100多臺。
2008年,姚承峰為自己的勞動成果申請了專利,2011年成功注冊了商標。隨著“雙割刀”被越來越多人熟知運用,市場上的山寨貨也越來越多。但老姚說,再多的模仿他也不怕,樣子能模仿,傾注他心血的核心技術,卻是別人模仿不來的。
如今,姚承峰已完全解決了“雙割刀”上的所有技術難題,既減輕了機車各部位的負荷,又提高了行駛速度,增加了收割效益。同時,由于安裝了可調(diào)式滑行器,麥茬高低可自由調(diào)節(jié),收割后的麥稈均勻撒于地面,有益于播種。
“凡有小麥的地方,就有我的‘雙割刀’?!币Τ蟹遄孕诺卣f。
(李鋒 賈擎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