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統(tǒng)籌 _ 邱勇哲(本刊記者)
中國古典建筑園林篇 泉石林壑秀絕倫
ZHONGGUO GUDIAN JIANZHU YUANLINPIAN
文字統(tǒng)籌 _ 邱勇哲(本刊記者)
_偶園平面圖。
偶園位于山東青州城西南,原為清代大學士馮溥宅園,又名佳山園、馮家花園,其前身為明代衡王府花園奇松園。馮溥在康熙十年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其任內就開始在家鄉(xiāng)修筑宅園。十一年后,馮溥退休還鄉(xiāng),在此度過余生。1948年偶園被收歸國有,1950年被辟為人民公園,歷經改葺,變化較大,但南庭院以及部分奇石幸存至今,讓我們得以窺見其獨特的造園匠心。
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曾作有一篇《偶園紀略》,詳細描述了偶園的布局情況。馮氏宅院名“存誠堂”,園在宅東,主體分為南北二院。北院園門西向,有“偶園”匾額,門內設石屏風四面,東為石欄桿和竹林,再東為石友亭,亭前有太湖石,石南為魚池,池南種植竹子和柏樹。院北為云鏡閣,閣北有大太湖石橫臥,西北側有幽室“綠格”,東北另有別院。石友亭西側有小齋,東南側有一座石臺,名“松風閣”?,F(xiàn)在松風閣已經被改建為磚砌平頂建筑,宅院和花園北院的其他建筑均已不存。
_入門處池上的三孔石橋。
昔日偶園舊構尚存南部庭院,四周圍以院墻,墻上帶漏窗,在松風閣西側開設圓門洞,上有“楮春門”額,入門處有一池橫亙,水池輪廓近于方形,局部以弧線勾勒,池上跨一座三孔石橋,雕飾精美,尺度較大。橋西為園之正堂佳山堂,三間硬山建筑,面南背北,北側沿院墻疊有少量瀾石,與竹叢相映。南側辟有平臺,有晚期所砌的矮墻圍合,平臺上下尚存一些石雕基座構件和奇石小品,傳說為明代衡王府遺物。庭院西廂位置原有一座茅屋名“一草堂”,現(xiàn)已不存。西南角建有近樵亭,為三間攢尖方亭。
庭院東、南兩側連綿堆疊假山,中央部位山峰崛起,東西兩側略有起伏,成平坂小岡之態(tài),彼此以山徑連通。近樵亭與西麓之間辟有一灣曲池,依臨陡壁,山崖上曾設瀑布,形成源頭。曲池上跨有石板小橋,沿山腳另有小溪水道蜿蜒往東而去,一直流入東北方池。現(xiàn)在東西兩池池水尚盈,但瀑布和溪流均已干涸。
東南角山坡上掩藏一座六角形的臥云亭,亭側有一條山澗,水流可潺潺而下,匯入山腳下的溪流,現(xiàn)已斷流。東北山坡上曾經建有一座斗室“山茶山房”,現(xiàn)僅存方形臺基。自此再向北,可沿著山徑登上松風閣的屋頂。
_園中有許多石雕基座構件和奇石小品,傳說為明代衡王府遺物。
以上為偶園現(xiàn)存的大概景致。此園是較為典型的北方園林,正堂與假山中峰形成明顯的中軸線,建筑數(shù)量不多,布局四平八穩(wěn)。假山為全園主景,主要用青石疊成,似乎石塊多經過斫削加工,形態(tài)敦厚,近于黃石。假山造型渾樸自然,手法大氣。西部山石中隱藏著曲折的洞穴小徑,寬度僅有60厘米左右,十分狹窄。中峰東側另有一處小石室,可以從石縫中投入陽光。此外園中還藏有多株形態(tài)特異的單株湖石,其中四株分別以“福、壽、康、寧”為名,風姿秀麗,園中水景主要對山勢起襯托的作用,但也富有曲折變化,西池曲折,東池較方整,溪流悠長,加上瀑布、山澗的穿插,體現(xiàn)出清雅的韻味。
_孔祥熙宅園的門樓與走道。
左:東軒的戲臺。右:西軒的船廳。
孔祥熙宅園原屬孟氏所有,孟氏是山西太谷著名的晉商富戶,清代中晚期族人多在江淮一帶經商,家資豪富,同時注重讀書,子孫多有中舉、中進士并為官者,堪稱本縣第一望族。孟氏在太谷城內外建有多座宅園、別墅,是晉商花園的杰出代表。其中位于縣城西南的一座宅園留傳至今,為目前極少數(shù)仍存有園林景致的晉商舊居大院。
該宅園始建于乾隆時期,完成于咸豐年間,東臨南大方巷,北臨上官巷,西臨楊廟巷,其中包含若干院落和東西兩個花園。光緒末年傳至孟廣譽手中,家道逐漸敗落。1900年,孟氏兩位男丁參與義和團,在動亂中殺死了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傳教士要求孟家無償讓出花園才肯釋放孟家男丁。經過孔祥熙交涉后,孟氏將宅園低價售與孔祥熙。蔣介石曾做過前來客訪的許諾,所以購買后孔祥熙立即主持了一次對宅院的大型維修,從外部油漆彩繪到內部家具擺設,無不以迎接蔣介石的標準做準備。1949年后,此宅用作太谷師范學校,近年以“孔祥熙宅園”之名開放。
宅園主入口位于北側的上官巷,全宅由五路并聯(lián)的多院落組成,從東至西依次為東花園、主院、廚房院、戲臺院、墨莊院,另有一個附屬西偏院。
東花園占地面積約3畝,通過西南角的園門與主院相通。全園分為南北兩進,東西兩側以通長的游廊串聯(lián)。
_孔祥熙宅園平面圖。
花園南側建有一座五間硬山樓閣,北出三間平頂抱廈,屋頂兼做二樓的觀景平臺。此樓高大寬闊,底層為封閉的磚墻、上開拱形門窗;二層設前廊,開敞通達,二層前檐與抱廈的梁枋均含有豐富的雕飾和彩畫,顯得很華麗。東西廂位置各建一軒,東軒為半厘三開間歇山建筑,居于高臺之上,南側設爬山游廊,一直延伸到南樓東側的一座涼臺之上。西軒地勢較低,是一座平頂房,端頭處理成抹角的形式,當?shù)厝朔Q之為船廳,可能有模仿畫舫的意思,但院中并無水池,屬于“旱船”的性質。西軒的屋頂也兼作平臺,可以登臨遠望。
花園正廳位于西軒之北,為三開間周圍廊建筑,南出抱廈,東側帶兩間耳房。正廳之北另成一院,北側建有一座“L”形平面的樓閣,樓前辟有大假山、西側門一坡上建一座小巧的六角亭。院西有一條兩層的游廊與南院的西軒相連,東側也有游廊通向南院東軒。
目前東花園只剩下南院,北部的正廳、東耳房、北樓、游廊以及假山均被拆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宅主院的南側樓閣名“瀛洲風范”,北側抱廈名“謹節(jié)亭”,都含有園林建筑的味道,似乎是東花園入口處的前導之景。
西花園位于回房院和戲臺院的北側,由東西兩個連通的院子組成,占地面積僅1畝多,至今仍保持完好,西花園東部的院子較小,又稱“書房院”。北側有小建筑“日如月無忘齋”。南側為三間過廳,西部為花園的主體所在,北為正廳賞花廳,五間硬山建筑;南為三間廳堂,前出一間懸山抱廈。中央有一個十一邊形的水池,池中心建有一座方亭,南北各建一段石橋跨于池上,此亭名“小陶然”,據說有模仿北京陶然亭的意趣。南北橋頭各有兩個獅子石雕,水池周邊設欄桿,并在欄桿柱頭上雕刻了十二生肖的形象,造型生動。
左上:花園中的碑刻。右上:小陶然亭。左下:東花園南樓。右下:西花園賞花廳。
西花園南側設有寶瓶形門洞,可通向后院。此宅院的西北角建有一座高高的崗亭,也成為西花園景致的一部分,這兩個花園的規(guī)模都不大,卻代表了晉中地區(qū)城市宅園的典型特色。花園的主體部分均擁有明顯的中軸線,建筑、山水、植物大致對稱。東花園的景致較為豐富,通過樓閣、高臺、屋頂平臺、假山、兩層游廊形成高度上的變化,四周封閉的院墻也盡量表現(xiàn)出錯落有致的效果,高低起伏,空間靈活。西花園則以靜謐精巧見長,小陶然亭和水池成為景致中心,周圍的建筑和花木作襯托。兩個花園的建筑形式包含樓、廳、軒、舫、臺、亭等不同造型,多為磚木混合結構,敦厚之中含有富麗的氣息。東花園的假山以當?shù)厮a的砂石疊成,西花園通過掘井來為小池提供水源。兩個花園中分別種植了椿樹、椴樹、桑樹、側柏、槐樹、丁香等花木,增添了一股綠意,登上東花園西軒的屋頂平臺,向東可看到無邊寺的白塔,形成優(yōu)美的借景效果,進一步拓展了園林的意境,打破了封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