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這些年,我常常獨自行走,在中世紀的時光隧道里。
我讀的筆記,只是歷代海量筆記中之一粟,但各種碎石和金子,迎面撞擊,有時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仍然興奮,因為里面有“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魯迅語)。
——題記
卷一
昆明池養(yǎng)魚
在京城,漢武帝讓人挖了個大湖,周長有四十里,叫做昆明湖。他的想法是,要打仗,想訓練一支水軍。但他是個聰明人,這么個大湖,只練習軍事,太可惜,不練習的時候,不是可以開辟成一個游樂場嗎?而且,水里還可以養(yǎng)魚。
結(jié)果,游樂場生意興旺,魚也長得風生水起,當然,水軍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魚,首先可以用于陵廟的祭祀,多余的,就批發(fā)到京城里的菜市場去賣。
這應該是比較早的,一物多用的典范了,劉徹具有相當?shù)慕?jīng)濟頭腦。
日本的電器制造很發(fā)達,但如果戰(zhàn)爭一來,許多工廠立馬可以生產(chǎn)各種類型的槍炮彈。
有許多政府機關大院,都占著臨街的好地方。拆掉圍墻和欄桿,老百姓就可以隨意進出,尿急了,用一下洗手間,綠草如茵的地方,可以隨意走兩步。
杭州西湖景區(qū),數(shù)年前就不收景點門票,桃紅柳綠,湖光山色,旅客成群結(jié)隊,穿橋過廊,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盡情欣賞湖光湖色。
暴殄天物,天物是用來珍惜的,克勤克儉,精打細算,也是對自然的尊重。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第一,《昆明池養(yǎng)魚》)
生前作碑文
杜子夏,臨死前替自己寫了碑文:
魏郡杜鄴,立志忠款,犬馬未陳,奄先草露。骨肉歸于后土,氣魂無所不至。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于長安北郭,此焉宴息。
杜死了后,他的碑文隨即被刻于石,立在他的墓側(cè)。墓前種有五棵松柏,至今都長得很茂盛。
這個杜子夏,還算豁達。
豁達的人還有。
唐才子傳《盧照鄰》這樣說盧詩人:在具茨山下買了數(shù)十畝的莊園,引來潁水,環(huán)繞屋舍。他還事先給自己建了個墓,有時就在墓里睡覺休息。后來生病,手腳都不利索,寫下《釋疾文》,告別親友,自己跳進潁水。
杜豁達的原因,估計也是不放心別人。別人怎么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呢?再說,即便別人評價正確,自己也看不到?。窟€是放心不下。自己撰寫,自己心安,不管別人怎么評價。反正,做完這最后一件事,也就踏實了,可以放心而去。
生前作碑文,要比生前舉行追悼會高明一些,但他們都有同樣明顯的特征,就是太在乎別人評價自己了,放心不下。
蓋棺論定。如果不是什么特別的大名人,人們其實不會太在意,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就是善待別人,悼詞碑文總是往好里說,往高處抬,不是什么特別壞的人,一般不會太離譜。所以,杜子夏其實是盡可以放心的,說不定,別人的評價,要比他自己寫的好多了呢!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第三,《生作葬文》)
金彈子
韓嫣極富。他很喜歡玩彈弓,彈弓的彈丸都是金子做的。他每次外出彈鳥,后面都跟著一大群孩子,他的丸彈出后,孩子們便奔跑前往。因此,每次彈丸,都要丟失十多顆,被那些孩子撿走。
當時,京城里流行一句順口溜是這樣的:苦饑寒,逐金丸。
富人玩彈弓,派頭不一樣。他的目的是玩,追求刺激,而不在乎成本。一只鳥多少錢?而且,他彈來的鳥也不是用來吃的,純粹是玩。
一種愛好,有時也會帶動一個產(chǎn)業(yè)。
比如,高爾夫球。球場的建設,當然是重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了,花費都在數(shù)億以上。玩一次球,個人的費用少算算也要千元以上??纯?,那桿揮的,輕松,瀟灑,球童積極地來回跑動,撿球的,提桿的,拿袋的,因為有人打球,他們都獲得了不錯的工作機會。
因為饑寒,所以跑去撿金丸。對韓嫣來說,這也算彈弓以外新的心理安慰吧,給人以施舍,也算積德了。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第四,《韓嫣金彈》)
為政良方
魏郡的太守,陳異,曾經(jīng)去拜訪一個有思想的平民百姓尹方,尋求為政的方法。
見面后,尹方什么話也沒有說,只做了三個動作:披著頭,用水洗盤,抱著小兒出門。
陳太守想了好半天,才悟出其中的道理。他說:披著頭,散著發(fā),他是想讓我管理老百姓,像清理頭發(fā)那樣,小心謹慎,仔細梳理;洗盤,就是想讓我遵紀守法,清廉如水;抱著小兒,是想讓我愛護老百姓,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
民間自有高人在。
在老百姓看來,當官為政,只要做好兩件事就行了:守法清廉,關心百姓。
這陳太守也算好官,否則,他不會屈居身份而去向群眾征求意見。
想想也是,為官為政的方法有千萬條,但這兩條算是根本吧。清廉了,政府和個人,均有公信力,一個有公信力的政府和官員,什么事辦不成呢?關心百姓,百姓冷暖時刻在心頭,想盡辦法為民謀福祉,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百姓,大愛就會無私。
千百年來,朝代在更迭,這個道理卻沒怎么變。
(晉·裴啟《裴子語林》)
陳壽索米
陳壽將要寫國志,他對丁梁州說:如果你可以給我一千斛米的話,我可以為你寫一個好的傳記。
丁梁州終于沒給陳壽米,所以,三國志中沒有丁的傳記。
不給錢不寫傳,大作家陳壽索米,曾經(jīng)引起很大的爭論。
布衣不想去考證他到底有沒有索米,只想說,如果索米,也很正常。我的三國志是私人史,這個項目沒有什么國家補貼,拉一些贊助,使書順利出版,這沒有什么不對吧。況且,我只是記述歷史而已啊,并不一定非要王公貴族的。
如果沒索米,那么,就是一些不滿陳作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目的是什么?只能是貶低一下陳作家的人品罷了。因為,他們也知道,寫著黑字白紙,傳傳就變成真的了,況且,三國志真的沒有丁的傳記呢?不由得你不信。
但如果是事實,那陳作家,卻是不光彩的,因為,這不符合青史留名的傳統(tǒng),青史,是不容得半點錯誤的,也不容不公正,而陳作家居然想以青史謀米!有點過分了!如果給了他錢,給了他物,給了大量的錢,給了大量的物,有償而文,這樣的史,還有什么可信的呢?!
現(xiàn)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富翁名人出錢做成的傳記,不管他有多偉大,我是不看這類書的。
(晉·裴啟《裴子語林》)
聽那美妙的驢叫
王武子下葬時,孫子荊哭得很悲傷。眾賓客也陪著一起落淚。
哭完,孫對著王武子的靈位說:大人您喜歡學驢叫,現(xiàn)在我就學驢叫,讓您高興高興。于是孫就學驢叫,惟妙惟肖,大家都笑了,很快樂的樣子。孫學完驢叫,又自言自語說:我們大家都不死,老天為什么要讓您死呢?大家一聽,很不高興,你這是咒我們死啊,于是,罵聲,怨聲,哭聲,聲聲響成一片。
戴叔鸞的母親,也喜歡學驢叫,叔鸞于是經(jīng)常學驢叫,讓他母親高興。
喜歡學驢叫,這是個人的愛好。但這個愛好,在古代,還是很著名的。
《世說新語》里有: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表,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文帝因為王粲(字仲宣)喜歡學驢叫,于是讓大家每人都學一聲,用來表示對王的紀念。眾官學驢叫的現(xiàn)場,一定很滑稽動人的,因為每個人的聲音肯定不一樣,技巧不一樣,效果肯定也不一樣。
這個愛好,其實也沒有十分特別的地方。想那能在藍天下,自由嗷叫的動物,也不是很多,貓貓,太溫柔,唧唧,又太細,汪汪,好像又不雅,咕咕,是鳥呢還是蛙呢?虎嘯,馬嘶,猿啼,都極有難度,龍吟,是文明高雅了,但誰也沒聽到過啊。
驢鳴,——可餓,——可餓。不知道我學得像不像,它是一種干號,聲音雖沒什么美感,但它是一種表達,很暢快,很淋漓,也許它是真餓了,才會那么放肆地喊叫。
真要學得像一頭驢叫,那一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王武子、王仲宣、戴母,他們對驢情有獨鐘,他們一定會下工夫去學,學體會,不是單純的娛樂。
不過,我肯定的是,他們學的那些驢,一定不是貴州山中的那頭驢。黔之驢,因為叫得不謹慎,表面強大,最后還是讓那只老虎識破真面目,吃掉了,這是悲劇。
(晉·裴啟《裴子語林》)
您很像某名人哎
桓溫,一向心高氣傲,常常自比司馬懿、劉司空(琨)一類的人物,有雄才大略。如果將他比作王敦大將軍,他就很不高興,認為貶低他了。
有一次,北伐回師的路上,遇到一老年婦女,這人居然是劉琨的妓女。此女一見桓大將軍,便潸然淚下:大將軍啊,您太像劉司空了!桓一聽,極高興,急忙穿戴整齊,又問此女:你看我什么地方像劉司空啊?此女上下仔細觀察,認真地答道:眼睛很像,但小了一點;面孔很像,但薄了一點;胡須很像,但紅了一點;身材很像,但矮了一點;聲音很像,但女聲了一點。
桓大將軍聽了這樣的評價,連忙脫下剛剛穿戴整齊的服裝,倒頭就睡,好幾天都不高興。
名人自然有很多崇拜者,即便有些名人,在沒成名前,也都會有崇拜的對象,這個桓溫便是。
顯然,桓溫的崇拜,偏重于名人的外貌,因此,才會有劉琨家妓的評論。
這家妓確實聰明,按她的理論,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和名人相像,只是差了一點點嘛。
現(xiàn)在有模仿名人秀的節(jié)目,看起來也讓人捧腹。有學趙本山,有學宋丹丹,有學劉德華。據(jù)說,學劉德華的,一舉一動,都按照華仔模仿。
領袖人物的影視,那些個模仿者,叫特型演員。唐國強就是一位。有次,記者問他,您平時也會有當領袖的感覺嗎?唐笑笑說:我一卸妝,什么也不是,就是一普通老百姓。
唐國強還算有自知之明。我寧愿唐國強說的,是他的真心話。但確實有演著演著,自我感覺越來越好的,以為自己就是那什么什么名人呢!
唉,桓大將軍啊,即便你真就是那個司馬懿,那又怎么樣呢?
(晉·裴啟《裴子語林》)
這是一個值錢的好甕啊
有人窮極,身上僅剩買一只大甕的錢了。
第二天,他將那錢買了只大甕。晚上,他只能將就,蜷縮在大甕中休息。但是,他還是思緒萬千:貧窮不可怕,關鍵要有思想。明天,我就找個人,將這只大甕賣個好價錢,至少要賣一倍的錢。有了這一倍的錢,我就可以再買兩只大甕了。按照這個思路,兩只就會變成四只,四只就會變八只,八只就會變成十六只,這樣下去,賺的錢可以是無限的,我就可以成富人了。
他越想越激動,不禁在甕中跳起舞來,動作一大,甕突然就破掉了。
這是典型的不切實際幻想,他幻想的程度還不是一般,是歡想,太激動了。
我都想象不出,這個人第二天怎么辦?他已經(jīng)沒有幻想的資本了。
為了他的生計,我只能替他再幻想一次:
面對那只破甕,他想,要是去補,成本一定很高,再說也沒有補的錢啊,新甕都沒人要,補出來的甕,肯定賣不出。還是不行。索性將甕打碎,打得再碎些,然后,去田野里弄些土,做一些偽裝,就說是從周代,不,比周代更早,是堯舜時期,帝王的墓葬里得到的,具有相當?shù)目脊藕褪詹貎r值,那些有錢人,一定會收藏。
不過,這個窮人,比《伊索寓言》里的那兩兄弟要實在些,那兩兄弟,看到天上一只大雁,就商量著怎么樣的吃法,他們的思維也太活躍了吧。
(梁·殷蕓《殷蕓小說》卷五)
卷二
小女孩學龜生存記
漢末大亂。
潁川。
有戶人家,將要到別的地方去避難。家中一小女孩,七八歲,體力很弱,不能跑遠路,帶上,受牽累,大家都跑不了。只好狠狠心,將其丟下。
正好,道路的下方,有一座破敗的古墓,大人就用繩子系著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往古墓里放。
一年后,這戶人家返回。經(jīng)過古墓,想將小女兒的骨頭揀起,帶回安葬。突然發(fā)現(xiàn),小女孩還活著。
父親大驚,問女兒是靠什么活下來的。
女兒說:墓中有一個東西,早晨和傍晚時,它就慢慢地伸出頭來吐氣和吸氣,我也學著它的樣子做吐氣和吸氣,慢慢地,就沒有饑渴的感覺了。
大家連忙在墓中找,一看,原來是一頭大龜。
人不吃不喝,還能活一年。除非神仙。
但傳奇中卻有不少生活趣味。
小女孩是不幸的,她生在動亂的年代;重男輕女,她被拋棄。
小女孩又是幸運的,她和大龜相處一室,是龜獨特的生存方式救了她。
龜長壽,有研究者說,靠的就是它的慢節(jié)奏。
它和兔子比賽,不急不喘,它不要什么名次,能爬到就行了,重在參與嘛。
它很安靜,沒事縮著頭,外面的世界太煩躁,太丑陋,它都不愿意多看一眼,閉目養(yǎng)神,保持中氣,精氣神是用來養(yǎng)的。
它喜歡大自然,空氣清新,泉水潔靜,草木芳香,樹葉飄香,吐納就是運動,生命在于平衡。
可以想象的是,小女孩回家后,一定適應不了人世間的普通生活。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
小八哥告狀遭害記
晉司空桓豁,他管理荊州時,發(fā)生了一件案子,耐人尋味。
司空手下有個參軍,姓顧。顧參軍買了只小八哥,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將小八哥的舌頭剪了,教它學說話。
八哥十分聰明,什么話一學就會??匆娙耍€會主動打招呼,甚至能模仿人們的笑語聲。
顧參軍琵琶彈得好,每次彈奏時,八哥就待在一邊,仔細聆聽,專業(yè)素養(yǎng)似乎挺高,因為它聽得懂。
有次,司空舉行大型宴會。
小八哥充分展現(xiàn)本領的機會到了。它模仿在座客人的聲音,學一個像一個。有個客人,不知道什么原因,鼻子有點塞,說話甕聲甕氣,模糊不清,小八哥一時學不像。但也難不倒它,它思考了一會,立馬找到了癥結(jié)所在,它將頭伸到一個甕中,然后再學那客人的發(fā)聲,聲音居然一模一樣。眾人嘆為奇觀。
宴會仍然在歡笑中進行。
有個叫主典人的,行為不太規(guī)矩。他偷東西,正好被小八哥看見。待顧參軍中途去上廁所時,四下無人,八哥就偷偷地對參軍告狀:主典人偷東西,偷的什么東西。參軍不想多事,沒有揭發(fā)主典人的小偷行為。
過了一會,小八哥又飛來告狀說,主典人,又偷了牛肉。參軍問它:小八哥啊,你說他偷牛肉,有證據(jù)沒有?小八哥就說:有,這小子,牛肉用荷葉包著,新鮮的荷葉,藏到屏風后面。
這個時候,顧參軍不顧主典人的面子了,他跑到屏風后面一檢查,果然如此。立即報告上司,人證物證俱在,主典人被痛打一頓。
這一來,主典人就和小八哥結(jié)下了怨仇。小畜生竟然再三告老子的狀,看我不弄死你!趁大家不注意,主典人就用滾開水將小八哥燙死了。
慘案就這樣發(fā)生。
顧參軍因為失去了小八哥,茶飯不思,憤怒得要命。于是要求司空審判,主典人必須償命,解我心中怒氣。
司空當然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了。他教育參軍說:本來主典人殺了八哥,是應該以命抵命的,但是,小八哥是鳥呢,我們不能因為禽獸的原因,而玷污了我們?nèi)祟惖姆砂 ?/p>
主典人沒有死,只判了五年的徒刑。
這里的小八哥很聰明,但它是被聰明害死的。
然而,布衣認為,此則故事的亮點,不是小八哥的聰明,而是法律的適用問題。
小八哥的確讓人喜歡,它能鉆進甕中學人說話,難度很高都能模仿;它還有很強的責任心,容不得別人使壞,不平則鳴。
主典人的確討厭,道德絕對有缺陷,不僅品行有問題,還心胸狹窄,和鳥過不去。
一命抵一命,并不適合此案,主典人殺小八哥有錯,但偷竊,卻是罪。布衣相信,這個五年徒刑,量刑的重點是盜竊,而非殺鳥。
公開公平公正。
這個案子,如果讓老百姓來投票,布衣相信,主典人說不定還判不了五年。要知道,司空大人也很喜歡小八哥,且又是顧參軍的上級領導,個人關系還是相當不錯的。
但,無論如何,小八哥的死,都是讓人同情的。
(南宋·劉義慶《幽明錄》)
小娘子胡粉洗冤記
有戶人家,家境富裕。家中只有獨子,寵得不行。我們權且叫他高富帥吧。
這高富帥,整天在外閑逛。有天,他在某年輕姑娘的店面前停住了腳步,這姑娘,我們權且稱她為白麗美吧。白麗美賣胡粉,長得標致,高小子一見就喜歡上了,喜歡得不得了,無法自拔。
高富帥于是天天跑到白姑娘的店里去,裝作買東西,不是裝,他是真買,每天買,也不說話,買了就走。
起初呢,白姑娘也沒有太在意,后來,見高小子天天來,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她有深深的疑慮,一個大男人,為什么要買這么多的化妝品呢?她一定要問清楚。
先生,您天天買這個玩意兒,給誰用呢?總不會自己用吧?
高富帥索性打開話題:嗯,是的,我不是自己用。我是喜歡上你了,又不敢貿(mào)然表達,怕你不高興。但是,我又想天天見到你,只有來買東西,這樣就能夠天天見到你了。
哎,你真是有心呢。
這白姑娘,也到了談情說愛的年紀,見高富帥如此喜歡自己,感嘆之外,自然十分高興,于是就答應高小子,晚上去他那兒約會。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自然是一場令人期待的約會。
到了晚上,高富帥早早地準備妥當,等待白姑娘的到來。
白姑娘在夜色中,如期而至。兩個熱烈青年,如火中燒,如饑似渴,如膠似漆。高富帥抱著白麗美,深情地說:我的愿望終于從今夜開始了,讓我們盡情歡樂吧。
歡娛場面令人充滿想象。不想,高富帥在激烈戰(zhàn)斗中突發(fā)意外,不幸犧牲。
白姑娘害怕極了。這怎么辦呢?這種事,說也說不清楚的,只有跑掉算了。
第二天早上,已經(jīng)過了早餐時間,高家父母不見高小子吃早餐,心里還在責怪呢,這小子,昨晚不知野到哪里去了,現(xiàn)在還不起床。
跑去一看,高小子身子已經(jīng)僵硬。
突如其來的災禍,高家當然悲痛了??墒牵礆w悲痛,喪事還是要辦的。在辦喪事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情況,兒子的箱子中,藏有百來包胡粉,大大小小,一大堆。
高母說:殺我兒子的,一定是這個胡粉!
于是,他們跑到市場上,看到胡粉就買,邊買邊比對,一直買到白姑娘的胡粉店前,一比較,兒子先前買的胡粉和白姑娘的胡粉,樣式一模一樣。
高家父母,一把抓住白姑娘,責問她:我兒子和你有仇嗎?你為什么要殺我兒子?
白姑娘見此,一邊哭,一邊將事情的真相說出來。
高家父母,當然不相信白姑娘的說辭,他們不相信兒子會這樣死去,于是訴官。
在縣衙,白姑娘悲痛地說:這件事說不清楚,我也不是怕死,但我是愛高富帥的,請讓我到他的靈前,去作最后的告別吧。
縣官同意了。
白姑娘來到高小子的靈堂前,撫著高的尸體痛哭:高啊,高啊,我是愛你的,你不幸死去,害我說也說不清啊。如果你有魂靈,你就醒來吧,醒來吧。
白姑娘的話剛說完,高小子就醒過來了。而且,高說的事實和白姑娘說的完全一樣。
于是,高家化悲為喜,高富帥和白麗美正式結(jié)為秦晉之好。
據(jù)記載,高和白的子孫,繁衍得相當繁茂,發(fā)展得很好。
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胡粉展開,胡粉就是定情物。
白姑娘終是廉恥之人,出事的晚上,她不跑掉又怎么樣?所以,她應該得到原諒和寬容。
事發(fā)后,她又勇敢地承認,特別是在縣官面前的態(tài)度,令人可敬,她真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愛高富帥的,為了他,什么罪都能受。
相反,高富帥倒成了次線,算是個擺設,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長處,他泡妞用的也是常規(guī)手法。
結(jié)局終究美好,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常見劇情的需要。
否則,太對不起白小姐了。
不過,這高小子顯然不是現(xiàn)代男青年談戀愛的榜樣,不好好工作,整天閑逛,如果人品不好,即便每天都去買姑娘家的胡粉,人家十有八九不會感動。感動不了,那胡粉也白買了。
(南宋·劉義慶《幽明錄》)
卷三
應語病
唐朝時候,洛州有個士人,患了一種奇怪的?。核恢v話,喉嚨中就會有聲音出來答應他。醫(yī)生找了好多,都治不好,最后,找到名醫(yī)張文仲。
張大醫(yī)生,見多識廣,但也沒醫(yī)過這樣的病。他日思夜想之后,想出了一個辦法:找了一部《本草》醫(yī)書,讓這個士人讀,士人一邊讀,喉嚨里還是一邊應,一邊讀,一邊應,但讀到某處,忽然不應了,張大醫(yī)生一看,這不是一帖藥的方子嗎?嗯,估計,這個病怕這副藥!于是,趕緊按藥開方子。士人吃藥后,病立即好了。
這應該是一種罕見病,如果患上這樣的病,講話多麻煩啊,你講他應,也就是你講話他要搗亂,那還有辦法講話嗎?顯然不行,自己都覺得別扭。
這種病是怎么形成的呢?誰也不知道,連名醫(yī)也束手無策。張大醫(yī)生用的是歪門邪道,他也只是湊巧,找到了原理。這種原理,勉強說得過去,因為他醫(yī)好了病,人們也會相信的。
其實,依布衣推測,唐朝根本沒有這種病,這是作家或者當時的批評家臆造出來的,他們的用意就是,批評那種對什么事都應諾,沒有自己主見的人。
事實上,布衣在唐宋明清的筆記中,看到了這種病的好幾處記載,但都只是一個版本,后代根本沒這種病。即便有,我也認為可以仿造,類推的。
但是,有這種癥狀的人還是挺多的,不管是唐朝,還是現(xiàn)代,應聲蟲,上級說什么都對,沒有任何辯駁能力,不是他不想辯,而是不敢辯,久而久之,這條蟲,就成大蟲老蟲了!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
小氣的韋莊
韋莊讀過很多書,但非常小氣。他家里做飯,米都要一粒粒數(shù)過,柴火都要一斤斤秤過,燒肉的時候,如果碗里少一塊肉,他都會發(fā)覺。
他有個兒子,八歲就死了,夫人用漂亮的服飾裝斂他,韋莊卻將兒子的衣服剝下來,用舊的草席裹著尸體。葬完孩子,他仍然將舊草席拿回家。他一邊走,一邊哭,很悲傷。
韋大詩人是唐末花間派詞人的代表,這樣的小氣,好像與他的名氣不相稱。
看一下他的生平,也不是不可能。
年輕的時候,孤而貧,五十九歲才考取功名。貧困一直折磨著他。
如果反過來看,這樣的小氣,可以解釋為會過日子。他知道米來之不易,他也知道伐薪之艱難,他更知道金錢的重要,因此,難得吃肉,肉切成幾塊,當然是有數(shù)的,心里有數(shù),不是想自己獨吃,而是便于分配;至于光著身子葬兒子,那也有道理,人死了,就是回歸自然,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并沒有什么不妥,想想看,莊子老婆死了,他還敲著盆唱歌呢。
不是嗎?該表達感情,他就怎么表達,一點也不少的,而且很真誠。
人活得真,是很難很難的,一不小心,就會被人說成小氣。這樣的大詩人也不能幸免。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
清廉的母親
監(jiān)察御史,李畬,他的母親,對公家事私人事,分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倉庫派人,將李畬的俸祿米送到他家,李母親自計量,發(fā)現(xiàn)多了三石。她就問原因:為什么會多出三石呢?送米小吏答:送到其他御史家的米,也是這樣的;她又問:送米來的車錢要多少?小吏又答:送其他御史家的車,也不用錢的。李母一聽,大怒,立即讓小吏將剩米及車錢帶回,并且責問兒子。李畬核查了此事,于是追究了倉庫相關管理人員的責任。
其他的御史,聽說李母退回剩米及車錢,都很慚愧。
這真是一位廉潔的母親。
御史是紀檢監(jiān)察官員,職責就是監(jiān)督管理,但在利益面前,誰都要接受考驗。
倉庫管理人員,本想討好紀檢官員,米,多個幾十斤,還白送到家。對那些慣揩公家油的部門和官員來說,這都不算什么事。而且,從小吏的行為看,這已經(jīng)是慣例了,因為別的御史家都接受了,沒什么不妥。
可是,李母不這么認為。公家的東西,不能揩一分一厘。你今天揩了油,明天就會成慣例,后天就會揩十分十厘,沒有人追究,大后天就會揩百分百厘,再僥幸過關,大大后天就會揩千分千厘。這就是人性貪欲的規(guī)律。
嚴母出孝子,安分守己也是孝,這個孝,其實是由日常生活細節(jié)量化組成的,這種孝不僅能長期侍奉雙親,更能明哲保身。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三)
假孝子
東海有個孝子,叫郭純,母親去世了,很悲傷,每一次都大哭,每次哭的時候,都有很多的鳥,飛到他家的院子里。政府派人一核查,真有此事,這是郭的孝心顯靈啊!于是授錦旗,在全鄉(xiāng)表彰他的孝心。
有人不相信。偷偷偵察,終于搞清楚原因,那些鳥是他訓練出來的:以前他每次哭的時候,就將餅子掰碎,丟到地上,群鳥爭著來食,一連好幾天都這樣。后來,那些鳥一聽到郭純的嚎叫,就飛到他家的院子里集中了。
古代對孝子是很重視的,如果被樹為典型,朝廷和各級政府都要表彰,榮光無比,孝子們也很有臉面,他們是社會道德的標桿,人人都要學習,那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典范。
于是,就有人千方百計要去做孝子。如果真是千方百計,將孝化為具體的日常行為,那整個社會,就會和諧一片。
也因此,有人就要鉆空子。
沽名釣譽,它的前提是,有好處可以得到,如果沒有好處,估計這個所謂的譽,白給他也不要。
郭純這樣的假孝,只是裝裝樣子,做給別人看,老人生前在世的時候,真不敢想象他如何行孝。
鳥是一個檢驗器,檢出了孝心,也檢出了人心。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三)
狐假虎威李慶遠
李慶遠是中郎官,陰險狡詐。
他剛服侍皇太子時,頗得太子好感,太子府中直進直出。臨時外出公干,都要顯示一下他的特權,宰相以下的官員,都像對待大官一樣對他。
有次,宰相剛坐下來吃飯,他就來了,別人都給他讓座,他卻派一人到門外高呼:太子有令召見!弄得宰相只能放下碗筷,急急忙忙跑去見太子。各部門的好多官員,都被他這樣算計過。一般人要請他辦事,只有買官和花錢減刑,他才會給你辦好,其他的事概不理會。
后來,太子漸漸疏遠了他。他仍然千方百計想抱這棵大樹。有一次,他偷偷潛到太子侍衛(wèi)的住處,偷吃衛(wèi)官的飯菜。晚上外出時,肚子卻痛了起來。他捂著肚子,還連連吹牛:太子對我真好,真客氣,他讓我吃瓜,吃得太多了,吃撐了,肚子不舒服。一會兒,大吐不止,吐出來的東西,卻是一些糙米飯,還有沒消化完散發(fā)著臭氣的黃韭菜。
小人得寵,大多如此。
事情不多,但李慶遠的嘴臉已經(jīng)很生動了。這種小人,手中拿著令箭,到處炫耀,好像他就是太子,因此,他干出的事情,太子肯定干不出來。
一旦權力失去,便如喪考妣,所以,他會死死拽牢那根救命繩。
《卷五》有記載吏部侍郎鄭愔,這個鄭副部長,初托附來俊臣,俊臣誅,即托張易之,易之被戮,托韋庶人,后附譙王,最后終于被斬。
不抱大腿,他就活不下去。因此,貪贓枉法是必然的。
李慶遠也很像現(xiàn)代某些官員的侍從或者秘書。
說起官員身邊的那些貼心人,話題就很多了,一句話,雞犬升天的多,同下地獄的也多,這個,時下諸多例子都可以證明。
對于李慶遠們來說,權力比爹媽還親,權力勝過一切。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三)
吃餅丟官
武則天時,令史張衡,是個四品官,因為他努力踏實,組織部門已經(jīng)考察完畢,準備將他升到三品,只等皇帝批準了。
有一天,退朝回家時,他看見路邊的蒸餅小攤,新出鍋的餅,香味撲鼻,一下子引來了食欲,就買了一個,邊騎馬邊吃餅。
這一幕,正好被朝廷紀檢部門的官員看到了,告到皇帝那里。武則天批示道: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
吃餅丟掉三品官,布衣分析原因主要有:
官員從流外到流內(nèi),是個臺階,就如現(xiàn)在的公務員編制或者事業(yè)編制甚至工人編制企業(yè)編制一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武則天對官員的言行細節(jié),都有十分細致的考核要求,肯定具體到吃相,否則,路邊小攤買點吃的都不行了嗎?
官員也不容易,非常辛苦,上朝的時候,很多都是空著肚子的,因為早啊,并不像我們八點半甚至九點上班,他們往往凌晨三四點就要摸黑上朝。
另外,那些御史們真的很盡職,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人,都要舉報。他們的職責就是舉報。
張衡,一個廳局級官員,因為在一個不恰當?shù)臅r間里,吃了一個餅,就這樣丟掉了省部級官員的職務,真是有點可惜的呢。
韋絢的筆記《劉賓客嘉話錄》里,劉仆射,很幸運,他也吃,但官職還是好好的,因為武則天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早朝的時候,天很冷,他見路邊有賣熱氣騰騰的餅,連忙讓人買了兩個,還用袖袍包著吃,邊吃邊和同伴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
裴縣令妙計還牛
衛(wèi)州新鄉(xiāng)縣令裴子云,腦瓜子好使,斷案常出奇計。
他轄下有個叫王敬的百姓,因為當兵保邊疆,將六頭母牛,寄養(yǎng)在舅舅李進家里。李進養(yǎng)了五年,六頭牛陸續(xù)生下三十頭小牛,每一頭價值都在十貫以上。
王敬退伍回鄉(xiāng),要求舅舅還牛。原來六頭母牛已經(jīng)死了兩頭,舅舅就將另外四頭母牛還給王敬。說剩下的小牛,不是他的母牛所生,拖著不肯還牛。
王敬很憤怒,告狀到縣里。
裴縣令就將王敬關進牢監(jiān),并派兵去捉拿偷牛賊李進。
李進被抓來后,嚇得要死。一進公堂,裴縣令驚堂木一沉:有盜賊帶著你偷了三十頭牛,現(xiàn)在就藏在你們家,還不從實招來!然后用布衫將王敬的頭罩住,讓他立在南墻下,要和李進對質(zhì)。
李進急了:縣官大人啊,我這三十頭牛,都是我外甥王敬的母牛所生,實在不是偷來的。
裴縣令讓人將王敬的黑布衫拿下,李進一看是外甥,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 縣令問:這就是你外甥嗎?
李答:是的。
裴縣令:如果是你外甥,那你就將牛還給他。
李進這時說不出話來了。
裴縣令于是判決:五年養(yǎng)牛辛苦,給你留下幾頭,其余的都還給王敬!
這幾乎是一個喜劇。
生活中,這樣的劇情還是蠻多的。因為一方不按規(guī)則辦事,于是就有了糾葛,而這種糾葛,道理有時往往并不十分清晣。
就如本案,李進說這牛是他的,不是沒有道理:你的牛只有六頭,我都還你了。這些小牛,只不過是借用了你家的母牛所生,小牛非母牛,所以,這些小牛并不是你家的牛。
而王敬則認為:沒有我的母牛,你家的小牛就不可能有,母牛是因,小牛是果,所有的牛都是我的,你必須歸還我。
而裴縣令的推理是,這些牛是哪里來的?是偷來的吧,哪些牛的來歷,你一定要講得清楚明白,否則就有嫌疑,這樣,就用邏輯的力量,將李進逼到了墻角。
這樣的民事糾紛,是需要用智慧來解決的,解決完美,就成了喜劇,一件讓人看了聽了都開心的好玩的事情。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五)
哲學大師神鼎
神鼎其實是個和尚,行為比較古怪。他不肯剃頭,能吃一斗醬。他也乞討,討得粗布破衣,他就穿上,討得錦繡綾羅,他也披著。
有一天,他去聽利貞法師講佛法。
神鼎問法師:世界的萬物,有定還是不定呢?
利貞答:萬物有定。
神鼎說:如果按您的說法有定,那么高山為什么會變成河谷,深谷為什么又會變成山嶺呢?有的死了又生了,有的生了又死了,萬物其實是相連的,六道也互相循環(huán)。怎么能說有定呢?
利貞答:萬物不定。
神鼎又說:萬物如果不定,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话烟旖凶龅兀训亟凶鎏?,把月亮叫做星星,把星星喚做月亮呢?怎么能說不定呢?
利貞法師,無言以對。
有一天,張文成正好碰到神鼎,他恭維和尚說:我看法師的行為就和菩薩一樣。
神鼎笑笑答道:菩薩得到什么不歡喜,失去什么不悲傷,打他他不怒,罵他他不惱,這才是菩薩的真面目;而我,討得東西就高興,討不到就悲傷,有人打我我會怒,有人罵我我要惱,我的行為,離菩薩遠著呢!
其實,神鼎的話題還是可以回答的,他只是巧妙地偷換了概念,定和不定,得看從什么角度分析。
正如周易所講的道理一樣,萬物是變的,而變永遠不會變,這就是永恒的規(guī)律。高山變河谷,是變,這是運動規(guī)律;天地的名稱為什么不可以變?這只是一個概念,假如當初我們將地喚做天,將天喚做地,現(xiàn)在天地的概念就完全倒過來,就如人生下來叫什么都是叫,只是暫時的定。改個名,取個筆名,也就變了。
但神鼎還是活得很自在,很隨意,也就很瀟灑。
佛法不是也講率性嗎?自由自在地生活,無拘無束地思考,原因就是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心不為外物所役、所限,怎樣生活都可以,內(nèi)心都是快樂的。
一下子想起花和尚魯達。智深和尚的做人原則是,只要佛法心中有,酒肉可以穿腸過。
形式只是外衣,難怪神鼎魯智深們這么氣定神閑。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
執(zhí)《馬經(jīng)》求馬
尹神童,經(jīng)常和我說伯樂兒子找馬的故事。
伯樂讓兒子拿著《馬經(jīng)》上畫著的樣子,去找千里馬。兒子也很努力地去找,一年過去了,都找不到和書上相似的好馬。兒子只能回家向老爹匯報,沒有找到。老爹鼓勵兒子說,再去找找吧,一定能找到的。
兒子又從家里出來,正好碰見一只大蛤蟆,他立即跑回家,非??鞓返貙Ω赣H說:我找到一匹好馬了,這匹馬和《馬經(jīng)》上畫得差不多,但是不能將它買回來。
伯樂就問了:為什么不能買回來呢?
兒子回答:此馬的頭顱隆起,兩眼突出,背脊直而有紋理,但是,蹄子不能像好馬那樣連續(xù)奔跑。
伯樂笑了:這匹“馬”喜歡跳躍,卻不能勝任千里馬的稱呼呢。
伯樂的兒子也笑了,于是停止了找馬。
伯樂找千里馬成功后,名聲大振,成了獵頭公司的CEO,《馬經(jīng)》也成了暢銷作品。他想將這一技藝傳下去,豈知小伯樂,只知道按《馬經(jīng)》辦事。于是,那只大蛤蟆就成了小伯樂的目標,因為,從外形上看,很像啊。
執(zhí)《馬經(jīng)》求馬,就是按圖索驥。
還有鄭人買履。
還有紙上談兵。
還有墨守成規(guī)。
說得差不多都是一個道理,按照前人方法,一成不變地處理問題,死守規(guī)矩,不知變通,只能鬧笑話。
其實,伯樂也有責任的,他為什么不直接告誡兒子呢?估計他是想讓兒子獨自去碰碰壁,積累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找到真正的千里馬。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
卷四
敬 業(yè)
隋朝仆射,高颎,在睡床邊上,放有一個裝粉筆的盤子,想到一件公事,立即寫下來。第二天,再抄寫到專用工具上,上朝的時候匯報。
唐太宗,每次見到上報文書中有好的內(nèi)容,一定會讓人粘貼在寢殿的壁上,走路睡覺都可以看。
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要履行和宰相差不多職務的高官,風險大,責任重。所謂日思夜想,說的就是這樣的領導。
仆射是履職,他不僅要做好分內(nèi)事,更要替皇帝考慮周全,國計民生,國家防務,人事布局,哪一樣不操心?
李世民,好不容易得來的天下,當然要殫精竭慮。有意見要聽,廣開言路,民主決策,兼收并蓄,用人所長,只要是好建議,都要聽。不是聽聽就過了,而是要常常聽,天天看,為的就是大唐的天下,長治久安。
當然,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如此敬業(yè)的君臣,只是,有的當然不僅僅是考慮公家的事了,也順帶兼顧個人的私事。
尤其在現(xiàn)當代,挾私就更普遍,可能是現(xiàn)代人更聰明吧。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上)
隨意的考核
尚書盧承慶,主管內(nèi)外官員的考核。
有次,一官員監(jiān)督運糧,遭遇風暴,損失了米糧。盧部長考核道:監(jiān)運損糧,考核中下。這個官員聽了后,神情自若,沒說一句話就退下。盧一看官員的表情,認為他很有雅量,不頂撞,沒發(fā)作,就改寫道:非力所及,考核中中。這個官員聽了后,臉上還是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高興和慚愧的表情。盧部長馬上又改寫道:寵辱不驚,考核中上。
考核的隨意性,每個朝代都有。但盧部長,見人見事,一連改三次,還是少見。
這種隨意性,緣于考核沒有詳細的量化標準。這個官員的考核消息,一定會傳播出去,那些刁鉆的官員,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迎合(亦是對付)盧部長?
但是,即便有非常明確的量化標準,還是有極強的人為因素。親親疏疏,先入為主,每個單位和部門的那些先進,基本上很集中,即便勉強,也有諸多的理由,沒有功勞還沒有苦勞嗎?
考核有用嗎?當然有用,結(jié)果將會白紙黑字裝入你的檔案,很多單位,提拔時都有要求,連續(xù)兩年優(yōu)秀,或者別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是真優(yōu)秀,倒也服人,很多老實人其實更優(yōu)秀,但基本上和優(yōu)秀無緣。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
統(tǒng)統(tǒng)拔去風箏頭
唐高宗時,楊德干,做萬年的縣令。
有宦官依仗他有皇帝恩寵,放風箏時,不管老百姓的莊稼地,亂踩亂踏,楊縣令將他抓來,打了二十大板,然后,將風箏的頭,統(tǒng)統(tǒng)拔掉。
宦官哭著跑到皇帝面前投訴,還將血淋淋的背脊露給皇帝看,高宗回答說:你早就知道這個家伙厲害,為什么還要去冒犯他的百姓?根本不去理這個事。
楊縣令也是大膽,但他有底氣,誰損壞老百姓的利益,我就對他不客氣,我才不管你是誰呢,理在咱這邊。
那宦官呢,也是大膽,咱是皇帝身邊的人,有什么好怕的?于是,一路大膽而來,老百姓的莊稼算什么啊!
那唐高宗呢,就是裝糊涂。如果他要弄明白,得罪了太監(jiān)應該是小事,不滿意,就換一個嘛;得罪了楊縣令,那一定是大事,不僅楊縣令會不依不饒,天下的官員也會笑他,天下的百姓都會罵他,多不合算??!
瞧瞧,這李治還是挺會做皇帝的啊。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
狄仁杰拆廟
狄仁杰做江南安撫史時,一下拆掉了七百多座廟,這些廟主要有:周赧王、楚王項羽、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吳夫概王、春申君、趙佗、馬援、吳桓王等神廟,只留下四座:夏禹、吳太伯、季札、伍胥。
狄仁杰拆它的理由是:有害于人。
統(tǒng)統(tǒng)拆掉。
這樣的拆廟,力度還是很大的。
為什么會有害于人?廟是用來給人拜的,拜不能白拜,還有,維修也是沉重的負擔,這些錢都會問誰要?財政拿不出,當然只好向老百姓要了。拜了有什么好處嗎?能風調(diào)雨順,基本是扯淡,大家心知肚明的。
留下的四座,在狄仁杰看來,也許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老百姓有個精神的寄托,也好。
這些廟,也可以看做是工具,用來統(tǒng)領百姓心靈的工具,完全沒有,可能不妥,它也是文化的傳承,但多了濫了,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古今同理。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
裝門簾
李廙,尚書左丞,有清廉的名聲。他的妹妹嫁給劉晏,而劉那個時候正掌權,勢力如日中天。
有一天,劉晏去李宅拜訪,看見李家的門簾極破舊,就偷偷地讓人量好尺寸。新門簾用粗竹編織而成,根本不加修飾。劉三次帶了新門簾到李家,都不敢說這件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一個新門簾,一個不太值錢的新門簾,應該值不了多少錢。
妹妹家送一個門簾給哥哥家,也屬人之常情。
然而,送了三回,都沒送出去。門簾的背后,一個清廉的官員形象栩栩如生,不是我的東西,堅決不要。門簾舊了破了,只要能遮風避雨,并不會妨礙什么事,為什么一定要換新的呢?
從本段看,劉晏雖然權力大,但也算有節(jié)制,小事都如此謹慎,想必也是守規(guī)矩。
一個粗糙的門簾,兩個官員的形象都呼之欲出。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
一天三口誤
郗昂與韋陟(韋安石),是很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他們在議論國朝宰相的人品問題。韋陟問:哪一個最沒有德行呢?郗昂回答:韋安石啊。話一說完,郗就知道說錯了,不好意思,急忙跑掉。
在大街上,郗昂碰到了好朋友吉溫。吉溫問郗:您為什么如此急急忙忙???郗昂說:鬧,剛剛在和韋尚書談我朝宰相哪個最無德,我本想說吉頊的,卻說成了韋安石。說完這一句,郗昂朝吉溫仔細看了看,哎,不對,又說錯了,吉頊是吉溫的大伯呢?
郗昂鞭打快馬,落荒而逃,到了好朋友房琯宰相的家里。房宰相握著郗的手,熱情地慰問:什么事將老兄搞得這么狼狽?。扣职咽虑橹v了一遍,然后道:我本想說房融最無德的。結(jié)果又說錯了,房融是房宰相的父親呢。
郗昂一天之內(nèi)得罪了三個人,滿朝驚嘆。但只有韋安石和郗絕交了。
這樣的事情,似乎是空前絕后。有不會說話的,但還沒見過這么不會說話的。
這個郗昂,一定有社交恐慌癥。醫(yī)學上怎么解釋,我不清楚,但絕對是一種病癥。
有時,想著不要出差錯,不要出差錯,可就是出了差錯,太緊張,太關注,一定怯場。
我在運河邊走路,看到前面來個人,想要錯開他,但是,就在快要碰上時,左一下,右一下,這個方向總是沖著對方去的,對方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我不知別人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反而我偶爾會有。解決的辦法極簡單,就是自己一直走,不改變方向,就如開車開自己的道,這樣就不會發(fā)生錯誤了。
也許,郗昂的心里確實是這樣想的,怎么想就怎么說了。
只有韋安石不高興,其他的都還大度。是呢,誰都有講錯話的時候,況且,即便品德有缺陷,也不是他說不好就不好的了!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
另類治堵
去往澠池的道路上,有一輛車滿載著瓦甕,因東西太重,在一個關口堵牢了。天寒地凍,冰雪很滑,一邊又是懸崖,進退不得。
天色已近傍晚,路上越堵越長,有近千輛官家和私家車堵在一起,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個時候,揚鞭快馬,來了個叫劉頗的客商。他看了下情況,就問事故車主:你這個車上的甕值多少錢?車主回答:值個七八千錢吧。劉頗翻開口袋,拿出錢給了車主,并叫幫忙的傭人爬上車,將裝甕的繩索砍斷,把甕全部推到懸崖下面。 一會兒工夫,車子上東西就卸空了,輕裝前進,交通死結(jié)馬上打開。
劉商人真是活絡腦子,否則大家都走不了。
由此看來,治堵最最需要的是兩點:一是好點子,二是有經(jīng)費。好點子最重要,我相信,有錢的絕不只是劉商人,如果劉商人也沒有錢,但他可以將這個點子告訴大家,讓有財力的人來治堵。當然,經(jīng)費也極重要,如果沒人出錢,或者沒人出得起錢,加上車主也死扛,那就會有大麻煩。
劉商人巧治堵,還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的角度,就是反常逆向思維。有的時候,看看已經(jīng)山窮水盡,但只要細細窮究,打破思維常規(guī),就一定會柳暗花明的。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
韓愈遇險
韓愈很喜歡冒險。
有次和朋友一起去爬華山頂峰,出了大問題,他估計返不回去了,就寫了遺書,一邊寫一邊痛哭,哭得極傷心,甚至有點歇斯底里。
華陰縣令得知韓愈遇險,組織營救,想了很多辦法,百計千方,終于成功。
文人一般喜歡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因為有無限的風光,用他的筆一描寫,就成千古名章了。
我們可以設想韓博士遇險的狼狽情景:又冷又餓,精疲力竭,到處都是萬丈深淵?;夭蝗チ搜剑疫€年輕啊,我還有很多的文章要寫啊,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啊,當然還有,老婆孩子一大堆。
人不管多么偉大,在大自然面前,都渺小得很。
一千多年后,我也去爬過華山,已經(jīng)不太感覺得到韓愈時代那個險了。
于是,喜歡冒險的,都去爬尚未開發(fā)的雪山啊什么的。
為什么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以怨報德害己命
有人說,天下沒有兵禍的時候,常常會有很多刺客。
李勉做開封縣尉時,有一次審問犯人。他發(fā)現(xiàn),某犯人意氣不凡,向李求活命,李被感動,就放了他。
此后數(shù)年,李罷官,閑游河北,偶然碰見那個犯人。某犯非常高興,將李帶回家,熱情地招待。某犯對妻子說:這個李大人,就是救我命的人,我們怎么報答他呢?妻子說:送他一千匹絹緞行嗎?某犯說:不夠。兩千匹呢?還是不夠。妻子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還不如殺了他。某犯心動了。
某犯家的仆人,可憐李勉,就偷偷地告訴了他。李聽說后,匆匆穿好衣服,上馬逃跑。跑了大半夜,跑出一百多里地。李跑進了河邊的一家旅店,店里的老板看到李,大吃一驚:這個地方,晚上多有猛獸出沒,您怎么敢一個人獨自跑路呢?李勉就將前因后果說了一下,話還沒講完,就見一個人從房梁上跳下,講了一句:我差點殺了一個品行高尚的人。說完就跑掉了。
天還沒有亮,那位梁上的刺客,又回到了旅店,只見他提著某犯夫妻二人的頭顱,給李勉看:先生,這就是以怨報德的下場!
這基本上就是一部簡短的傳奇小說了。
李縣尉救了某犯,倒不完全是徇私,因為他沒有犯罪的動機,他只是感覺某犯比較有思想,自辯得有道理,如果不是死罪,感化教育也是一種處罰,這也符合法治精神的。
某犯從他家的經(jīng)濟條件看,應該是個富戶,他們家能拿得出那么多的財物,還有仆人。但是,事情壞在某犯的妻子手上。他的妻子也許是這樣的邏輯:既然我們報答不了他,那還不如殺了他,永遠了結(jié)這件事,也就問心無愧了。而某犯居然也同意這樣糟糕的惡報計劃,真是劣性不改,看來李縣尉的眼光真不準,他看錯了人。
故事的高潮顯然還有一個點,那就是旅店梁上的刺客。
刺客的素質(zhì),有高有低,高的如荊軻,為國家可以獻出生命。這梁上的刺客,顯然有圖財害命的意圖,然而,當他聽了李勉的故事后,立即改變了想法,他后面的行動,證明了他是一個行俠仗義的好刺客。
人要有感恩之心,以德報德,才是正德。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水果百官
李直方家,曾經(jīng)將一些著名的水果,比作進士的名次。
排第一的是綠李,第二名是欏梨,第三名則是櫻桃,甘子則為第四,葡萄第五。
有人推薦荔枝,說應該將荔枝排在首位。
有人又問了:栗排第幾呢?有人這樣答:從果實上考量,應該在第八第九的樣子。
綠李是狀元,欏梨是榜眼,櫻桃則是探花。
狀元、榜眼,數(shù)一數(shù)二,這是什么李?這是什么梨?它們一定是少見又少見,好吃又好吃,少而貴,老百姓吃不起,才會有這樣的名次。
其實,在唐朝,比較流行的是櫻桃。上至宮廷,下及民間,初夏時節(jié)嘗櫻桃,成為時尚。皇上賞賜、民間交往,常常用櫻桃,那些新考上的進士們,舉行宴會,櫻桃也是主角。
盧廷讓這樣寫誘人的櫻桃:萬顆珍珠輕觸破,一團甘露軟含消。有人統(tǒng)計,全唐詩中,櫻桃出現(xiàn)了94次。
即便現(xiàn)在,這個櫻桃,土的,洋的,各種嫁接過的,仍然是人們喜愛的水果,看看那樣子,鮮紅欲滴,猶如綽約少女,人見人愛。
2004年夏日,我們從稻城往康定途中,路兩邊全是櫻桃,十塊錢四斤,一車人吃得爽足。
這幾年又來了美國櫻桃,應該是比較貴的水果了。還別說,確實好吃。絕對應該排名第一。
補插一句:宋朝趙令畤的筆記《侯鯖錄》卷一中,又將這個水果百官,直接抄了一遍。
其實,不僅是水果,世間許多動植物,都可以排名的,只不過,都出自人類之眼光。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
宋之問殺外甥
劉希夷的詩,有兩句很有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舅舅宋之問,愛死劉外甥這兩句詩了,他得知還沒有公開發(fā)表,于是懇求外甥,將這兩句詩的版權送給他。劉希夷不肯,再求,還是不肯,宋舅舅一怒之下,叫仆人用土沙袋,壓死了二十九歲的外甥。
沒有更多的細節(jié),但《唐才子傳》及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記載。
劉希夷死于非命,但是不是被他舅舅害死的,這沒有定論。
假設是真的。
文人最大的滿足,是寫出千古名句,但江郞才盡的事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于是代筆之類就層出不窮,有的人有才,但沒有名,那么,他就可以用才來換他的生活必需品,或者金錢、官位等等。那些有名但才失的文人,為了保持這個名,會不擇手段,連乾隆皇帝也需要這樣的虛名,他的好多詩就是沈德潛、紀曉嵐等人代筆的。
這樣的情結(jié)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高官水平也高,經(jīng)常要發(fā)表高論,那些經(jīng)常見諸媒體的,有的署名已經(jīng)非常人性化了,兩人,三人,甚至四人,但是,真正的作者往往排在最后,那最后的作者有什么辦法呢?領導叫你寫,已經(jīng)看得起你了,你以為你是誰??!
所以,宋之問完全有可能殺劉希夷,為了好句子著魔,什么也顧不了。
當然,也有很大可能是假的,宋之問的文名也不小啊,雖然武則天知道他的才,但是,老宋牙齒有毛病,口臭,武則天怕熏,一輩子都沒重用他。唉,他怎么不學學寧王呢,寧王每次和賓客談話討論時,都是先含嚼沉麝才開口,一開口,香氣噴于席上。
雖如此,多兩句少兩句有什么呢?能用利益換來就算了,何必要人性命呢?更何況,青史要留名,留好名,也會留惡名的。
為了兩句繞來繞去的順口溜,還殺人,不值得。
不過,宋之問的人品的確有點問題。《唐才子傳》里,說他因諂媚張易之,被貶瀧州。后來逃回,躲到張仲之家里,聽說張要謀殺武三思,就去告發(fā),升官鴻臚簿。后來又獻媚太平公主。因管理科舉而賄賂,名聲不好,降職越州長史,后來流放欽州,被賜死。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
張延賞判案
宰相張延賞,要去兼職度支使,他得知那里有一個大案子,有冤情,每次談到這個案子的時候,他都非常痛心。
等到張宰相接手這個案子時,他將有關官員叫來,很嚴厲地說:這個案子,已經(jīng)拖很久了,限你十天內(nèi)必須了結(jié)!
第二天,張宰相發(fā)現(xiàn),他辦公桌上有張小條子,上面寫著:給錢三萬貫,希望不要過問此案。張一見,大怒,更加督促審案官員,抓緊辦案。第三天,張宰相發(fā)現(xiàn),他辦公桌上又有張小條子,上面寫著:給錢五萬貫,再不要過問此案。張更加憤怒,要求審案官員,兩天內(nèi)審理完畢。第四天,張宰相發(fā)現(xiàn),他辦公桌上還有張小條子,上面寫著:錢十萬貫。張宰相嘆了口氣:都十萬貫錢了,這個錢真能通神了。沒有什么案子不可以逆轉(zhuǎn)的,如果不收錢,我擔心禍害就要來了,不得不中止這件案子。
這是典型的有錢能使鬼推磨。
鬼推磨的前提是,要讓人變成鬼?;菊袛?shù)就是利誘。當利小的時候,人還不能變成鬼,因為他要計算一下成本,成本太大了,不合算,不值得。但是,利益大的時候,大到足夠讓所有的人都動心的時候,他也算成本,這時,他往往忽略了總成本,將僥幸當做重要因子,于是,很多人就成了鬼。
變成了鬼,總要推磨的,錢的目的就是讓鬼推磨。
我相信,那些被捉的成了鬼的各類官員,特別是那些數(shù)千萬上億的甚至更多的,基本符合這個規(guī)律。
張宰相只是古今官員中的一例,小小的一例。
(唐·張固《幽閑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