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和谷雨兩個節(jié)氣之間,臺灣又迎來一個燦爛的花開季節(jié)。在苗栗縣的客家村落旁,高大的樹木掛起滿枝白色花朵,“桐花祭”的盛典也隨之展開。滿樹潔白的桐花,一邊在枝頭次第開放,一邊掉落在地,給地面鋪上了一層落花地毯。撿起一朵桐花細看,白色花朵分成五瓣,花瓣靠近基部處,或淡紅或燦黃,或帶著一點點區(qū)別于整體的色彩,為花朵添了幾分靈性。
在臺灣的“桐花祭”活動中,大家喜歡看桐花遍布的美景,借著春光,賞花踏青?!巴┗馈钡幕ㄊ怯屯┗āS屯鋵嶋H上是兩種樹木的統(tǒng)稱:一種正式名就叫油桐,開花稍早,4月上旬已經(jīng)綻放,葉片碩大,較少分裂,果實是平滑的;另一種叫木油桐,臺灣常稱之為“千年桐”,開花從4月到6月,花朵略小,果實有棱?!巴┗馈钡闹鹘牵阅居屯┚佣?,因花期5月最盛,所以人們又叫此花為“五月雪”。在山間小徑上,桐花鋪滿溪流和溝渠間,真有“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別樣韻味。
血桐
稀罕!暗自流血的海島奇樹
葉片寬大的血桐,與油桐的親緣關(guān)系較近,在我國僅見于臺灣島和珠江口附近的島嶼上,對于內(nèi)陸人而言,此樹可是稀罕之物,但在臺灣東部及南部海岸,血桐非常常見,而且能夠頑強地矗立于荒涼沙地與外來入侵植物的圍剿之中。它們還有易栽易活、無需管護的道樹之稱。
血桐之所以得名,是因它的枝椏莖脈折斷后,會流出有些透明的黃綠色液體,暴露在空氣中約10~20分鐘后,這些液體就悄然變成了紅色,仿佛樹干的傷口在汩汩流血,因而民間稱之為“流血桐”。
泡桐
正統(tǒng)!華而不實傷艷麗
若說油桐花就是“桐花”,想必古人一定大搖其頭,因為自古在人們心中,所謂桐花另有其物。正統(tǒng)之桐花,并非潔白如雪的油桐花,而是看上去略似喇叭的泡桐花。
泡桐,因為它的木質(zhì)輕虛松軟而得名——泡字讀音為“拋”,意為松軟虛浮之物。常見的泡桐分為兩種:開白花,正式名叫“白花泡桐”,古時叫白花桐,在我國的華中、華南、華東、華西都有,陽春三月就開始開花;開紫花的,正式名叫“毛泡桐”,也叫紫花桐,在四月至五月開花。泡桐的花是喇叭狀的,一串串很引人注目。泡桐的花落后,枝頭上生出果實,但果實里只有一些灰色的碎屑,卻難以找到明顯的種子。
那么泡桐的種子究竟去哪了呢?實際上,泡桐果實成熟后,里面生出的灰色碎屑就是它的種子。每一枚種子僅僅有3~5毫米長,外面帶有一圈薄膜狀的“翅”。這樣,泡桐種子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可以乘風飛揚。高大的泡桐樹和小小的種子差別很大,難怪人們常常忽略它的種子。
在歐美各地,人們認為泡桐花的花語是“永恒的守候”或“期待你的愛”——有無花果的守候一說,是典型的苦戀和傻等的代表。
海桐
奇貨!從傳說到園林常客
既然泡桐才是真正的“桐”,那么油桐、梧桐之類為何要借用桐樹的名字,被人們叫得如此順理成章呢?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特征:葉片寬大,輪廓多為卵圓形,厚實而樹蔭濃郁,與泡桐的葉片特征很相似。
在各種因葉子相似而被賦予桐名的樹木中,生于南方的“海桐”最風光。因為海桐開花鮮紅似火,最是熱烈,與紅色的木棉花一樣,被當作南國各色春花中的佼佼者。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島,就寫了“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的詩句。
海桐因為樹皮帶刺又被叫作刺桐。在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用刺桐的花預告作物收成:如果刺桐先長新葉,而后開花,則預示五谷豐登;如果花朵先開,后長出綠葉,則表示糧食要歉收;如果刺桐的花不開,預示年景不好。
當人們逐漸接受“刺桐”這一名號時,此樹最初的名字“海桐”受到了冷遇。于是,在20世紀初,另一種植物被冠以海桐之名。新的海桐,生于南方臨海山坡林間,常為灌木狀,葉片并沒有泡桐大,只是果實和泡桐很相似。新的海桐的名字一用就延續(xù)到了今天。海桐的花開時顏色潔白,將要凋謝之前,顏色會轉(zhuǎn)為淡黃。它的這一特性,使人們賦予了它“金玉滿堂”的喜慶寓意。如今,海桐在南方各地都很常見,或栽為綠籬或用于賞花。
赪桐
明艷!南國祥瑞的赤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