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闭率迨侵袊鴤鹘y(tǒng)的節(jié)日——“燈節(jié)”?!盁艄?jié)”就是“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燃燈的風俗起源于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卑凑彰耖g的傳統(tǒng),在這個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總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我們家鄉(xiāng)的“燈節(jié)”也很特別。每逢正月十三叫做“上燈”,十八稱作“落燈”,正月十五,正好處在當中,既是“燈節(jié)”,又是“火把節(jié)”。白天,老人們帶著小孩來做燈:清秀的荷花燈、玲瓏的兔子燈、活潑的獅子燈、精巧的飛機燈……應(yīng)有盡有。孩子們高興地蹦來跳去,像一只只喜鵲似的??鞓返穆曇艋厥幵诖蠼中∠?,彌漫在村頭田間,笑容綻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娃娃哎,出來玩燈喔!不要你的紅,不要你的綠,只要你一根紅蠟燭。”到了晚上,小孩們提著各色的燈籠,聚集在一起玩燈,游戲;大人們則把白天扎好的“草龍”(即草把)點燃,于是房屋四周,大路上,田埂邊,“草龍”上下飛舞,好不熱鬧。這扎“草龍”可有講究了,一般是每月一道箍,逢平年扎12道箍,逢閏年扎13道箍?!拔杌瘕垺痹谖覀冞@里又稱“炸麻團”。有句民諺說:“正月半,炸麻團,拾個饅頭稱斤半,爺爺稱了奶奶算?!边@“炸麻團”的意思,其實就是農(nóng)民們對未來的期盼,就是點燃燈火照亮前程,希望有個好年景。
小時候,我提著籃子跟在爺爺后面“拾麻團”,高高興興地隨著爺爺舞火龍的節(jié)奏左蹦右跳。爺爺舞完了火龍,把剩下的火把插到田頭,在上面放些秸稈,點燃后秸稈冒著煙,在青青的麥田上空彌散開來。爺爺告訴我,這叫做“煨秧畝”,據(jù)說煨了秧畝,能把田里的雜草和蟲子熏死,莊稼就能長得好,就一定會糧食滿倉。
現(xiàn)在我長大了,是中學生了,爺爺也老了,我也不再跟在他后面“拾麻團”了。于是爺爺扎好了“草龍”,我便學著他的樣子,在田間地頭舞起來。我邊舞邊跳,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爺爺則提著個籃子跟在我后面“拾麻團”,還時不時地提醒著我??墒遣灰粫海揖屠鄣脷獯跤趿?。這時,爺爺指導我要心平氣和,要左右交替著擺動臂膀,節(jié)奏要均勻,吞吐氣息要舒緩。我照做后果然好多了,心里樂滋滋的,高興極了。再看遠處,鄉(xiāng)親們的“草龍”也舞動起來了,它們上下翻騰,在夜色中形成了星星之火,照亮了黑夜,照在人們的臉上,也照亮了人們心頭的希望……
這真是“萬盞花燈映鄉(xiāng)間,火樹銀花不夜天”啊!
這篇中學生習作以農(nóng)歷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即“燈節(jié)”)為素材,介紹了它的歷史、特色和風俗人情,特別是展現(xiàn)了玩花燈,扎、舞“火龍”,“拾麻團”“煨秧畝”等情況,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人的淳樸民風、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作者民俗素材收集廣泛,民諺俗語隨手拈來。積累充分,有感而發(fā),所以文章描寫抒情相映成趣,很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