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國 鵬,金 盛 華,劉 宏 偉
(1.大連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2.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北京 100875)
?
大學生社會公平期望對人際信任的影響
——積極信念的中介作用
滕 國 鵬1,2,金 盛 華2,劉 宏 偉1
(1.大連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2.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北京 100875)
研究通過問卷對682名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公平期望對人際信任影響機制進行研究,特別將大學生的主體社會態(tài)度因素納入模型,檢驗大學生的積極信念在公平期望與人際信任之間的作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青年大學生的程序公平期望和人際信任水平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女大學生的程序公平期望和人際信任水平高于男性;青年大學生公平期望及其各個維度在上網(wǎng)時間上存在顯著差異,不上網(wǎng)大學生的公平期望要顯著高于上網(wǎng)的大學生;青年大學生的公平期望對人際信任有正向預測作用,積極信念在大學生公平期望與人際信任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大學生;公平期望;人際信任;積極信念
信任一直是人際和諧與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過去10年的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呈現(xiàn)逐年降低的趨勢[1],這說明時代的變遷會影響大學生的信任水平。本研究通過引入公平期望、積極信念等社會心理變量,構(gòu)建青年人信任的影響模式,為了解真實社會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任的變化機制提供參考。
1.期望:信任與公平的新結(jié)點
公平與信任都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概念。很多研究傾向于認為公平更多對信任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在組織情境中。程序公平會促進上下級信任,分配公平對信任的作用不大,而互動公平則與人際信任高度相關[2]。
期望一直是信任含義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傳統(tǒng)理性人假設認為信任是一種雙方互惠性期望的認識,通常信任也被定義為個體對他人的積極預期或者期待。因此,期望是信任形成的重要條件,也被看作大學生人際信任確立的重要心理標志[3]。有觀點認為個人的投射機制在信任期望形成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由于復雜社會情境中的個體經(jīng)常缺乏足夠準確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社會決策和態(tài)度,公平作為人類的關鍵心理機制和基本規(guī)則[4],就會起到投射性期望的作用,幫助個體做出決策。當代社會實踐表明,青年大學生有強烈的內(nèi)在社會公平訴求,公平對于大學生的整體社會態(tài)度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綜合以上分析,期望既是信任的重要成分,也是公平運行的內(nèi)在機制,二者結(jié)合的公平期望對預測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具有重要作用。
2.視角融合:大學生人際信任形成機制的探索
目前學界對于大學生人際信任并沒有專門的界定,通常認為這是信任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上的具體化表現(xiàn),是大學生群體對他人、組織的一種積極的預期和心態(tài),也是其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在特質(zhì)?;仡櫼延醒芯堪l(fā)現(xiàn),對于大學生的信任研究多涉及從社會整體層面切入的人際信任和社會信任,主要是針對不同信任對象和個體一般信任狀況的大樣本調(diào)查[5],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形成機制的探索還比較少。
毋庸置疑,大學生信任的發(fā)展必然受到整體社會進程和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能將個體固有心理傾向與受到社會變遷影響的態(tài)度因素結(jié)合,并選擇類似有代表性的變量來探討其影響機制則更為恰當?;诖诉壿嬀€索,本文提出積極信念的概念,它反應了個體針對社會情境的內(nèi)在心理機制,其來源于個體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個體認知結(jié)構(gòu)[6],是大學生良性社會態(tài)度以及對社會總體走向的積極預期。而信任概念本身也包含了一種對別人信賴的內(nèi)在傾向,積極信念與人際信任之間必然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借助期望的研究框架,通過公平期望、積極信念等變量將社會情境和心理機制有效結(jié)合,綜合考察社會情境影響下大學生信任的基本模式。
1.被試選擇
從大連3所高校隨機抽取大學本科生作為被試,共發(fā)放問卷700份,被試的年級、專業(yè)和性別做適當比例的平衡。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共得到有效問卷為682份。問卷有效率為97.4%。被試年齡分布在16~23歲之間。
2.研究工具
(1)社會公平期望問卷
采用金盛華等所編的社會公平預期問卷[7]。該量表共有24個項目,3個維度,包括程序公平期望、分配公平期望及公平控制期望。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別記1~5分。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α為0.960,分半信度為0.921。研究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χ2=753.176,df=246,χ2/df=3.060,CFI=0.977,TLI=0.972,NFI=0.967,RMSEA=0.080)。
(2)積極信念問卷
自編積極信念問卷。該問卷包括9個項目,題目包括“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是可以相信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等項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別記1~5分,得分越高,說明有越積極的信念。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1。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χ2=1534.176,df=570,χ2/df=2.690,CFI=0.910,TLI=0.920,NFI=0.967,RMSEA=0.060)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指標。
(3)人際信任量表
采用Johnson-George 和Swap編制的特定人際信任量表[8],量表被用來評價個體的信任傾向,共10個項目。項目包括 “如果朋友和我約好在咖啡店會面,他/她一定會來的”等。本研究將回答方式統(tǒng)一為李克特5點計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記1~5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具有更高的人際信任傾向。本研究中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836。
3.施測和數(shù)據(jù)處理
在征得參與調(diào)查大學生同意的情況下,選擇階梯教室進行集體施測。主試為心理學教師和相關專業(yè)研究生,研究生在施測前均經(jīng)過整體培訓,熟悉指導語和施測流程,所有的問卷均當場收回。測試最后要求被試填寫性別、年齡、專業(yè)、上網(wǎng)時間等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獲得數(shù)據(jù)使用SPSS16.0和AMOS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大學生對社會公平預期和信任的差異分析
為考察大學生的人際信任狀況和未來公平預期,以性別和專業(yè)為自變量,以人際信任水平、社會公平期望及其3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在性別上的主效應顯著F(5,674)=2.60,p<0.05,專業(yè)的主效應不顯著,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交互作用。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在程序公平預期F(1,678)=4.007,p<0.05和人際信任F(1,678)=5.3,p<0.05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經(jīng)過事后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女性的程序公平期望水平和人際信任水平要顯著高于男性。
表1 大學生公平預期與人際信任在性別和上網(wǎng)時間上的均數(shù)與標準差
鑒于網(wǎng)絡對當代青年的影響,我們將大學生的上網(wǎng)時間分為“平時上網(wǎng)時間”和“周末上網(wǎng)時間”兩個時間段分別測量。以兩者為自變量,以人際信任水平、社會公平期望及其3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在平時上網(wǎng)時間上的主效應顯著F(20,2644)=1.589,p<0.05,周末上網(wǎng)時間的主效應不顯著,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交互作用。通過對平時上網(wǎng)時間變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在程序公平預期F(4,662)=4.605,p<0.001,分配公平期望F(4,662)=5.15,p<0.001,公平控制期望F(4,662)=3.97,p<0.01,公平期望總分F(4,662)=5.39,p<0.001上存在顯著的上網(wǎng)時間的差異,經(jīng)過事后比較發(fā)現(xiàn),在對未來公平狀況進行預期時,平時不上網(wǎng)的大學生得分要顯著高于上網(wǎng)的大學生,上網(wǎng)時間為1小時的大學生,程序公平期望要高于上網(wǎng)2小時的大學生。
2.大學生人際信任、社會公平期望與積極信念之間的關系
為進一步探討社會公平期望對于人際信任的影響,尤其是積極信念這樣的個體特質(zhì)所具有的協(xié)同影響。在對差異進行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影響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的社會心理模型。
首先,將大學生人際信任、社會公平期望和積極信念做相關分析,結(jié)果見表2,變量之間均呈現(xiàn)顯著相關,表明可以進行中介效應的分析。
表2 大學生人際信任、社會公平期望和積極信念的相關檢驗
注:**表示p<0.01。
根據(jù)溫宗麟等提出的分析中介作用的程序[9]。具體做法是,首先,將所有分析變量均進行中心化處理,然后按照程序,做社會公平期望(X)對大學生人際信任(Y)的回歸分析,然后,做大學生社會公平期望(X)對積極信念(W)的回歸分析,最后,做社會公平期望、積極信任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回歸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學生積極信念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注:***表示p<0.001。
方程第一步表明社會公平期望對大學生人際信任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方程第二步表明社會公平期望對大學生的積極信念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方程第三步說明當引入變量大學生積極信念以后,社會公平期望和積極信念的回歸路徑系數(shù)均存在顯著差異,表明積極信念在社會公平期望與大學生人際信任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這說明社會公平期望不但對人際信任產(chǎn)生正向的預測作用,還可以通過積極信念對大學生信任產(chǎn)生間接影響。根據(jù)層次回歸分析的結(jié)果,計算所得積極信念所產(chǎn)生的中介效應為0.22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29.9%。
1.大學生人際信任、社會公平期望的特點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的程序公平期望和人際信任得分要顯著高于男大學生。這說明女大學生對未來社會的程序公平有更高的預期,也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女性有更高的公平需求和更高的信任感,以往的研究也證明女性更容易產(chǎn)生信任感[10]。這與女性自身的人格特質(zhì)有很大關系,人格中的焦慮、宜人性等女性得分較高的方面,會間接影響女性的信任。女大學生同時有更高的程序公平期望,這印證了女性追求機會平等的權(quán)利訴求現(xiàn)象。并且男女大學生在公平關注的內(nèi)容上存在差異,女大學生更注重教育權(quán)利的平等,而男大學生更注重教育結(jié)果的平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上網(wǎng)時間對青少年公平預期的影響,平時不上網(wǎng)的學生其對社會公平期望更高,表現(xiàn)為更為積極的社會取向。
2.積極社會信念在大學生公平期望對人際信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證實了大學生對未來公平有更高的期望,更容易建立信任。這與目前很多學者更傾向于信任是非理性的認識相一致[11]。群體行為學者辛普森在2007年提出信任是一種由習得的社會性期望所組成的典型系統(tǒng),這些期望是人們持有的關于他人、社會或者是更宏大的道德社會秩序觀念[12]。也就是說信任的形成并不單是個體理性分析的結(jié)果,而是個體形成的整個社會觀念與態(tài)度的綜合體。如果青年認為社會將變得更加公平,有高未來期望的青年人會具有較高信任度和更多自我卷入,即更高的社會奉獻度和責任感。
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公平期望對于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也部分通過其積極信念起作用。積極信念與公正觀念相類似,都代表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以及相信人們會各得其所的內(nèi)在傾向。這說明包含公正元素的積極信念會影響大學生的社會態(tài)度,進而會對人際信任傾向產(chǎn)生影響。從教育引導的角度來看,大學生需要構(gòu)建一個良好的信念系統(tǒng),增強自身的心理控制感[13],以此來鞏固和增強其對國家、組織和他人的信任。
[1] 辛自強,周正.大學生人際信任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3):344-353.
[2]COLQUITTJA,CONLONDE,WESSONMJ,et al.Justiceatthemillennium:ameta-analyticreviewof25yearsoforganizationaljusticeresearch[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1,66(3):425-445.
[3] 郝江麗.大學生人際信任預期對信任行為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2.
[4]PROOIJENJWV,ZWENKF.Self-construallevelandvoiceprocedures:theindividualselfaspsychologicalbasisforproceduralfairnesseffects[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9,45(2):392-397.
[5] 奚春華.城市青年信任的特征——對10城市1239位青年的調(diào)查[J].青年研究,2006,(2):33-38.
[6] 邢賁思,周漢民.人生知識大辭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7] 滕國鵬,金盛華,韓春偉,等.民眾社會公平期望的結(jié)構(gòu)及其預測機制[J].公共管理學報,2011,(3):80-90.
[8]JOHNSON-GEORGEC,SWAPWC.Measurementofspecificinterpersonaltrust:constructionandvalidationofascaletoassesstrustinaspecificother[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2,43(6):1306-1317.
[9]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0] ROTENBERG K J.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trust in peers[J].Sex Roles,1984,11(9-10):953-957.
[11] DUNNING D,ANDERSON J E,SCHL?SSER T.Trust at zero acquaintance:more a matter of respect than expectation of rewar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107(1):122-141.
[12] SIMPSON J.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Trust[A].KRUGLANSKI A W.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C].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587-607.
[13] 梁超,常若松.大學生心理控制源、金錢態(tài)度和幸福感的關系[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1):123-127.
Effect of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on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diating Role of Positive Belief
TENG Guopeng1,2,JIN Shenghua2,LIU Hongwei1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on interpersonal trus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mong 682 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 including the subject factors in the model,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ositive belief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procedure just expec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rocedural justice expect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level than male students; a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nline time;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do not go online have higher level of social justice expectations than those who go online.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of youth college students has positive prediction rol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ositive belief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just expectation; interpersonal trust; positive belief
2015-12-16;
2016-02-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代中國人信任概念的心理表征、結(jié)構(gòu)和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12YJC190028);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動因及對策研究”(L11BSH018)
滕國鵬 (1978-),男,遼寧丹東人,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群體社會心理、大學生德育研究,E-mail:tgp0922@dlut.edu.cn;金盛華(1957-),男,江蘇鹽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劉宏偉(1966-),女,遼寧鞍山人,教授,主要從事社會資本與階層分化研究。
G446
A
1008-407X(2016)04-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