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書或做作業(yè)的孩子,忽然走過來,問你一個他不認識的字,你會怎么辦?
最大的可能是,你扭頭看了一眼那個字,認出來了,并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答案,這個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此時心情好,平時心又細,你也許還會告訴孩子,這個字可以怎么組詞,如何造句。孩子很崇拜地看著你,這讓你很滿足。
也有一種可能,你看看那個字,也不認識,或者好像很熟悉,但就是一時想不起來了。你誠懇而歉意地告訴孩子,這個字,你也不認識。孩子搖搖頭,無奈地走了。
一種處理方式是,你看一眼那字,原來是個很簡單的字,按理孩子早該認識它,沒想到他卻不認得,這不由得讓你很失望,很生氣,于是,怒由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這么簡單的字你都不認識,你整天在干什么?簡直就是個廢物!”孩子被你罵得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也許孩子過來問你的時候,你正在忙著家務,或者電視正看到興處,抑或正埋頭在搗鼓著手機,總之是正忙著呢。孩子的打擾,讓你很不耐煩,很不開心,于是,看也不看孩子和那字一眼,嘴里嘟囔了一句:“去去去,問你爸(媽)去!”孩子障悻地走了。
也可能情形是這樣的,你看了一眼那個字(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這不重要),噗嗤一聲樂了:“呵呵,小子,現(xiàn)在認得的字多了,來考你爸(媽)啦?”至于那個字到底怎么念,什么意思,你一個哈哈可能就打發(fā)過去了。
還有一種可能,你教育孩子很用心,認為孩子應學會自己獨立地解決問題,而不應該老是拿自己的問題來指望父母,所以,當孩子過來問你一個字的時候,你看都不看一眼那個字,就簡單而堅決地告訴孩子,自己查字典去!
當然,也有這樣的可能。那個字,你不認識,你也歉意地告訴了孩子,但你不是簡單地打發(fā)了事,而是緊接著對孩子說,那我們一起來查查這個字,看看它是怎么讀的,是什么意思,好不好?于是,孩子找來了字典,你們一起查閱,最后,孩子認識了這個字,你也認識了這個字。
另一種可能是,那個字,你認識,你本可以隨口就告訴孩子的,但你沒有這樣做,而是要求孩子去拿來字典,然后,一起去查,并和孩子一起探討,這個字,可以怎么組詞,怎么造句,甚至引申一下,它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什么的。孩子不但認識了這個字,還學到了很多……
也許,你還有其他的處理方式。
沒錯,一個簡單的字,一個簡單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在面對時,可能會有很多種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這與身為父母的我們自身的習慣、性格、修養(yǎng)、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教育方式等等都有關系。我不想評價上述哪一種處理方式是合理的,正確的,可取的,這本無標準。但我可以告訴你,你采取的任何一種處理方式,都是一種“教育”,你今天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孩子的未來就可能朝著某個方向走去,孩子的習慣、性格、能力、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因你的處理方式而受到深刻影響。小到一個字,大到孩子的一生,都是如此。
不要以為孩子只在學校接受教育,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的最直接的樣本。從來沒有一個父母是“不教”的,只是教育的方式不同,手段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別小看了一個字,一個字就有N種處理方式,也就是N種教育方式,它其實就是你在孩子身上埋下了一顆怎樣的種子。
(裴金超摘自《蕭山日報》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