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鐘愛古建筑的北洋大佬
劉志堅
朱啟鈐
古都北京城市化的進程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發(fā)端者是一位北洋大佬。
他就是時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總長的朱啟鈐。
朱啟鈐(1872-1964),祖籍貴州,生于河南,自幼飽讀詩書,涉獵廣泛,尤其喜好古建筑。光緒年間高中末代舉人后,雖然進入官場,歷仕四川、江蘇、東三省等地,但對于古建筑的嗜好一點也沒有改變,公務之余,他遍覽各地古建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就任北洋政府要職后,朱啟鈐對北京城古建筑的破敗凋零和城市交通的囿閉痛心疾首,屢次上書要求進行修繕改造。1914年,他得到了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的首肯,對社稷壇進行修繕改造,并打造成有史以來第一個向民眾開放的公共園林。
當時的社稷壇破敗不堪。進了南門是一大片空地,穿過戟門,便是社稷壇,再后面是拜殿,其他建筑很少。因為是皇家禁地,人跡罕至,這里雜草叢生,一些留守于此的太監(jiān)干脆在里面放牛養(yǎng)羊,弄得滿目狼藉。
朱啟鈐首先動用民工和軍隊清理了場地,然后,有條不紊地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打造這個公共園林。他在園林的西南部修建了水榭和唐花塢,周圍建造假山,并在前面開挖了很小的湖,注入現(xiàn)代城市園林的概念。
朱啟鈐還善于拼湊園林內(nèi)容,他從被焚毀的圓明園中,將遺存的蘭亭八柱搬遷到園林的西南部;從鴻臚寺將“習禮亭”整體搬遷到靠園林中軸線西南一點的地方;還從河北運來了宋代的石獅,置于園林門口。雖然是拼湊,但整體格調(diào)渾然天成,沒有絲毫的突兀。為了豐富園林的人文氣息,他還修建了仿西洋式的八角形大理石亭子,亭柱上鐫刻有格言,稱之為“格言亭”。
1914年10月10日,這座取名“中央公園”(現(xiàn)稱中山公園)的全國首家公共園林改造完成,向民眾開放,一時游人如織。社稷壇的改造一炮打響之后,袁世凱十分高興,親賜一把特制的銀鎬,朱啟鈐拿著它于1915年6月16日拆下正陽門的一塊磚,開啟了北京舊城改造的序幕。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打通東西長安街,開放南北長街、南北池子,修筑環(huán)城鐵路,使得北京城有了現(xiàn)代化城市的雛形。
朱啟鈐于1915年在內(nèi)務總長任內(nèi)又兼了一任交通總長。在修繕古建筑的過程中,朱啟鈐愈發(fā)感覺到中國古建筑藝術的博大精深,萌生了深入研究古建筑的想法。但隨著袁世凱稱帝鬧劇的結束,朱啟鈐也由北洋大佬變成通緝犯,不得不另謀生路。盡管世事變遷,但他依舊放不下這個念頭。
1930年,已經(jīng)成為實業(yè)家的朱啟鈐,終于以一己之力創(chuàng)辦了“中國營造學社”,實現(xiàn)了多年的夙愿。他親任社長,網(wǎng)羅了梁思成、劉敦楨、李四光、楊廷寶、陳垣等建筑、史學、地質(zhì)、考古界的精英,用文獻考證和實地調(diào)查的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筑的歷史和建造技術,整理出版了一批古建筑學著作,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新中國成立后,朱啟鈐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是第一屆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古代建筑修整所顧問。1961年朱啟鈐90壽辰,周恩來總理在全國政協(xié)親自為他主持了祝壽活動。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