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科多
楊振寧先生已經(jīng)94歲高齡了,近日他公布的《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的意見,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和爭議。一位這樣高齡的老人還能發(fā)聲“論戰(zhàn)”成為輿論熱點,這種情況也屬罕見。
首先來說明,楊振寧是否權威。一般公眾只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受恒”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獎。這項粒子物理領域的成就,已經(jīng)足以說明楊振寧的權威性了,而實際上這還不是楊振寧最重要的成果。根據(jù)網(wǎng)友的整理,楊振寧有13項世界級的成果,可謂在現(xiàn)代物理的各個領域全面開花。其中最重要的是楊-Mills規(guī)范場論,可以說,高能對撞機的實驗結果,一直在增加楊振寧學問的含金量,增加他的聲譽和威望,楊振寧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可謂無可置疑。當然這并不代表他的意見就更正確。
那么,楊振寧為什么反對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呢?
他的理由如下:造巨型對撞機是“進無底洞”;“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建造花費巨大,將會影響其他基礎科學的發(fā)展;多數(shù)物理學家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jù);高能物理要發(fā)展不一定要靠造巨型對撞機,也有不費錢且符合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的途徑。
事實上,這并不是楊振寧第一次反對中國建巨型對撞機。
1972年舉行的“高能物理發(fā)展與展望”的座談會上,楊振寧力排眾議,不贊成中國花費上億美金的代價建造高能加速器及全力發(fā)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的計劃。楊振寧說:“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但我不覺得應當就是在高能加速器方面;”“如果有一億美元為什么不拿來造計算機,發(fā)展生物化學,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而一定要拿來研究高能加速器?”“建造貴的加速器與目前中國的需要不符合。”
1978年8月,楊振寧在與張文裕、周培源、吳有訓、錢三強等物理學家座談時,依然表示不贊成中國急于建造大型加速器,認為大型加速器的建造對中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并不重要。
1980年初,在廣州從化召開粒子物理國際會議期間,眾多海外華裔物理學家共同參與草擬了一封致中國政府支持BPS建造的信,參與者一致簽名表示贊同。楊振寧則避開了這次活動。
對于這段歷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回應楊振寧的文章中說:“(楊振寧)自70年代起就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幸虧小平同志聽從了李政道等其他著名科學家的建議,才有了今天的高能物理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及其重大成果……”
事實上,楊振寧當年反對的是質子對撞機,不是正負電子對撞機——質子對撞機的縮小版。
正負電子對撞機由李政道精心設計,加入了同步輻射光源的應用設施。據(j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位老師考證,李政道對此其實也并不十分熱心,“只不過出于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國家領導人的尊重,他一直努力幫助中國,盡力促成其高能加速器建造的早日實現(xiàn)。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工程耗資比較低,而且性能比較先進,因此李政道熱心予以支持?!?/p>
顯然,李政道和楊振寧態(tài)度雖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對祖國科技事業(yè)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楊振寧認為正負電子對撞機做得很成功,代表中國有相當聰明而且很有能力的人,而包括李政道在內許多人幫忙聯(lián)絡美國和歐洲實驗室的合作,都是有功勞的。對于加速器做同步輻射的研究,楊振寧也是支持的,當然,楊振寧并不認為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實驗結果在物理科學上有太大的意義。
在科學爭論中,我們不迷信權威,也不只遵循經(jīng)驗,但有必要將這位老人今天的堅持,其背景、其理由交代清楚。
(摘自觀察者網(wǎng)20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