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國, 張莉莉
(1. 燕山大學 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2. 燕山大學 監(jiān)察審計處,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現(xiàn)實基礎與路徑選擇
——基于38所樣本高校ESI學科指標的統(tǒng)計分析
李興國1, 張莉莉2
(1. 燕山大學 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2. 燕山大學 監(jiān)察審計處,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文章以ESI數(shù)據(jù)庫更新的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時段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對我國38所樣本高校入圍ESI世界前1%學科的高校、指標、領域和位次分布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樣本高校各項ESI學科指標占全國高校的70%以上,樣本高校ESI學科的來源高校和學科領域分布不均,位次排名普遍靠后,體現(xiàn)學科水平的世界百強學科和ESI前1‰學科數(shù)量較少且聚集在少數(shù)學科領域。為促進ESI學科的科學和持續(xù)發(fā)展,文章建議樣本高校進一步優(yōu)化學科布局,加強內涵建設,促進社會學科國際化進程,完善學科國際評估體系。
ESI學科;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學科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盵1]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學科作為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體系和組織體系,其發(fā)展既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凝聚,也是人類認知能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只有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才有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文章選取38所高校為樣本(這里的樣本特指前期審定的“985”高校,不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將其學科放到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分析樣本高校學科建設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作為一種定量分析工具,可以跟蹤、評估學科建設效果,從而進行深層次分析,為國內高校學科建設政策的制定和學科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客觀依據(jù),促進科學管理[3]。國內教育主管部門已開始將ESI數(shù)據(jù)庫作為評價高校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如教育部和財政部公布的《“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將是否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作為申報‘面向科學前沿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評審要求”[4]。因此,利用ESI數(shù)據(jù)庫全面深入分析樣本高校當前學科建設狀況,尤其是相關學科水平在世界學科排名中所處位置,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科學可行的對策建議,對當前我國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ESI數(shù)據(jù)庫包括SCI和SSCI最近11年收錄的論文及其引文數(shù)據(jù),針對數(shù)學、物理、化學、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yī)學等22個學科領域,從引文分析角度分別對國家或地區(qū)、研究機構、學科、期刊、論文以及科學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排序,形成若干個子數(shù)據(jù)庫,其中 ESI 世界前1%學科數(shù)據(jù)庫在我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5]。ESI數(shù)據(jù)庫從科研論文的角度,相對客觀地反映研究機構的學科水平及其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每兩個月更新一次,統(tǒng)計結果全面,更新速度快,目前已經(jīng)成為科學評價的標桿數(shù)據(jù)庫,被廣泛運用于學科評價和分析[6]。
根據(jù)ESI數(shù)據(jù)庫2015年11月更新的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時段數(shù)據(jù)的檢索結果(檢索時間為2015年11月17日),我國大陸地區(qū)共有167所高校的636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38所樣本高校的349個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占我國高校入圍ESI學科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樣本高校的ESI學科有哪些分布特征?學科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對存在問題應采取什么對策?這些都是本研究要分析和解決的問題。
(一) ESI學科來源高校分布
按照辦學層次的不同,我國普通高??煞譃椤?85”高校(樣本高校)、“211”高校和非重點建設高校三類。其中,“211”高校按照主管部門歸屬又可分為部屬“211”和省屬“211”高校兩類。此外,由于中國科學院大學雖然不屬于重點建設高校,但其各項辦學指標卻顯著強于大多數(shù)樣本高校,故本研究將其單列。按上述分類標準,本研究對2015年11月我國高校入圍ESI世界前1%的636個學科按學校層次屬性進行劃分,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ESI世界前1%學科的來源高校層次分布
38所樣本高校擁有ESI學科349個,占入圍學科總數(shù)的55%;52所“211”高校擁有148個ESI學科,占比為23%。其中,省屬“211”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約為部屬“211”高校的一半;76所非重點建設高校擁有的ESI學科為128個,占比為20%;中國科學院大學一所高校就擁有11個ESI學科,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14位。樣本高校的校均ESI學科數(shù)為9.18個/校,“211”高校的校均學科數(shù)為2.85個/校,約相當于樣本高校的30%,其中部屬“211”高校的校均學科數(shù)略高于省屬“211”高校,非重點建設高校的校均ESI學科數(shù)僅為1.68個/校,相當于樣本高校的18%,“211”高校的60%。
從ESI學科在樣本高校之間的分布來看,38所樣本高校中除中央民族大學外,其他38所樣本高校均擁有至少1個ESI學科。如圖1所示,北京大學以19個ESI學科位居全國高校榜首,浙江大學以18個ESI學科屈居第二,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分別以17個ESI學科并列第三。擁有15個以上ESI學科的高校還有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3所高校。以上7所高校是ESI學科的第一集團,合計擁有117個ESI學科,約占全部樣本高校ESI學科數(shù)的三分之一,約占全國高校ESI學科總數(shù)的近五分之一。如表2所示,擁有10~13個和5~9個ESI學科的樣本高校分別有9所和14所,各擁有103個和106個ESI學科,各約占樣本高校ESI學科數(shù)的三分之一,約占全國高校ESI學科總數(shù)的16%。還有8所樣本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在5個以下,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時至2015年11月才擁有第一個ESI學科(化學),國防科技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各擁有2個ESI學科,西北工業(yè)大學和重慶大學各擁有3個ESI學科,以上5所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在樣本高校中排名最為靠后。
圖1 擁有10個以上ESI學科的樣本高校(截至2015年11月)
(二) ESI學科指標分析
ESI數(shù)據(jù)庫指標主要包括WoS文獻總數(shù)、總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數(shù)和熱點論文數(shù),這4項指標分別體現(xiàn)了一所機構的科研生產力、科研影響力、科研發(fā)展力和科研創(chuàng)新力[7]。從樣本高校ESI學科各項指標角度看,近10年來38所樣本高校發(fā)表的SCI和SSCI檢索論文總數(shù)為77.12萬篇,約占全國高??倲?shù)的68%;樣本高校發(fā)表的WoS文獻總共被引用698.44萬次,約占全國高校WoS論文被引總數(shù)的72%;高被引論文是某一科學家、機構、國家/地區(qū)以及期刊在特定學科領域和年限中的被引頻次排名在世界前1%的論文,樣本高校的高被引論文共計8 862篇,占全國高校高被引論文總數(shù)的72%;熱點論文是指近兩年內各學科領域中被引頻次在最近兩個月內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論文,樣本高校的熱點論文數(shù)為266篇,占全國高校熱點論文總數(shù)的76%(見表3)??梢?,樣本高校的各項ESI學科指標在全國高校中基本上占據(jù)70%以上的比重,對我國高校ESI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表2 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的校際分布
表3 樣本高校ESI學科各項指標占全國高校的比重
(三) ESI學科領域分布
從樣本高校ESI學科領域分布看(見圖2),38所樣本高校的349個ESI學科共涉及20個學科領域,僅有空間科學、綜合交叉學科2個學科領域沒有涉及。從ESI學科數(shù)量維度分析,工程學、化學和材料科學3個領域的ESI學科數(shù)量位列前三甲,均在30個以上;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yī)學、數(shù)學、環(huán)境學與生態(tài)學5個領域的ESI學科數(shù)均在20~30個之間;計算機科學、農業(yè)科學等7個領域的ESI學科數(shù)在10~20個之間,已具備一定的發(fā)展基礎,是樣本高校的潛在優(yōu)勢學科;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免疫學等5個領域的ESI學科數(shù)在10個以下,是樣本高校的相對劣勢學科,未來需要加大建設力度。
ESI學科數(shù)占全國高校學科總數(shù)比重指標體現(xiàn)了樣本高校相對于其他層次高校的相對優(yōu)勢。從學科數(shù)占比指標分析,樣本高校在微生物學、經(jīng)濟學與商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社會科學總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5個學科領域所占比重為90%以上,其中前3個領域所占比例為100%;樣本高校在數(shù)學、環(huán)境學與生態(tài)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4個領域所占比重在80%~90%之間;在免疫學、神經(jīng)與行為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地球科學4個領域,樣本高校所占比重約為60%~80%;在藥學與毒理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yè)科學3個領域,樣本高校所占比重約為50%左右;在材料科學、工程學、臨床醫(yī)學、化學4個領域,樣本高校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下,這4個領域屬于樣本高校的相對劣勢學科(見表4)。
圖2 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分布
ESI學科領域樣本高校學科數(shù)(個)全國高校學科總數(shù)(個)樣本高校學科數(shù)占比(%)工程學369338.71化學3510333.98材料科學347545.33物理學283384.85生物學與生物化學273772.97臨床醫(yī)學215935.59數(shù)學212487.50環(huán)境學與生態(tài)學202386.96計算機科學182281.82農業(yè)科學173351.52植物學與動物學173253.13藥學與毒理學173154.84社會科學總論121392.31地球科學111668.75神經(jīng)與行為科學111573.33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91090.00免疫學7977.78微生物學44100.00經(jīng)濟學與商學22100.00精神病學與心理學22100.00合計34963654.87
(四) ESI世界百強學科分布
ESI世界百強學科的分布可以為我們深入了解38所樣本高校世界高水平學科建設現(xiàn)狀提供一個視角。我國高校共擁有65個ESI世界百強學科,其中,有57個學科分布在24所樣本高校,還有5個學科分布在中國地質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5所“211”高校,2個學科分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還有1個學科分布在沈陽藥科大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陽藥科大學的藥學與毒理學學科躋身世界第90名,成為入圍ESI世界百強學科中唯一一所省屬高校。
從ESI世界百強學科的校際分布看,浙江大學入圍學科數(shù)最多,為7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并列第二,擁有百強學科數(shù)均為6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以4個入圍學科前百強,并列第四。復旦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各擁有3個入圍學科。南京大學等7所高校各有2個學科入圍。北京師范大學等10所高校各有1個學科入圍(見表5)??梢姡珽SI世界百強學科在樣本高校之間分布也不均衡。其中,前五強的高校就擁有27個百強學科,占樣本高校世界百強學科總數(shù)的近一半,有四分之一的樣本高校僅擁有1個百強學科,有15所樣本高校至今還沒有1個百強學科。
表5 樣本高校ESI世界百強學科的校際分布
從ESI世界百強學科的分布領域看,樣本高校的ESI百強學科主要分布在10個學科領域。其中,材料科學、化學和工程學這3個領域入圍學科數(shù)量在10個以上,是樣本高校同時也是我國高校的強勢學科。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分別有7個、4個、3個學科入圍,是我國高校的潛在優(yōu)勢學科,需要加大建設力度。藥學與毒理學、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分別有2個、1個、1個學科入圍,是未來樣本高校要重點培育的學科。同時,不能忽視的是樣本高校在其他12個學科領域還沒有實現(xiàn)ESI世界百強學科突破的現(xiàn)實。
(五) ESI學科位次分布
學科位次是指某學科在該學科領域全部入圍機構中的相對排名,設某高校ESI學科位次為P,則:
P越小,表明該機構的學科排名越靠前;P=1表示該機構在入圍機構中排最后一名。
如表6所示,從38所樣本高校ESI學科位次排名看,349個ESI世界前1%學科中有191個位于前50%,占比約為55%,
有158個學科位于后
50%,占比約為45%。其中,位次在前10%和11%~20%的學科分別有44個和47個,占ESI學科總數(shù)的比例均為13%左右,學科領域主要集中在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和臨床醫(yī)學等我國高校的優(yōu)勢領域;位于21%~30%和31%~40%的學科分別有35個和38個,占學科總數(shù)的比例均為10%左右,入圍學科不僅覆蓋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和臨床醫(yī)學四大優(yōu)勢學科,還涉及計算機科學、數(shù)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學科領域;位于41%~50%的學科有27個,占比為7.74%,學科領域分布比較分散。
表6 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的位次分布
(六) ESI世界前1‰學科分布
將38所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按排名位次升序排列,位于前10%的學科即為ESI世界前1‰學科,這些學科在世界范圍內屬于一流水準。我國有27所高校擁有共計49個ESI世界前1‰學科。其中,樣本高校有22所擁有共計44個ESI世界前1‰學科,還有16所樣本高校沒有ESI世界前1‰學科。華東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5所非樣本高校各擁有1個ESI世界前1‰學科。
如表7所示,從ESI世界前1‰學科的校際分布來看,清華大學擁有的學科數(shù)為5個,居樣本高校之首,其中,清華大學的工程學學科在1 210個入圍ESI世界前1%的機構中位列第7名,已躋身ESI前萬分之一學科。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所高校各有4個學科入圍。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各有3個學科入圍。中山大學等5所高校各有2個學科入圍。南京大學等11所高校各有1個學科入圍。
從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分布看,入圍學科集中分布在8個學科領域?;瘜W、工程學、材料科學3個學科領域入圍數(shù)量位列前三甲,分別擁有13個、12個、9個學科入圍,這3個學科領域是我國高校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學科,不僅入圍學科數(shù)量多,而且學科位次排名普遍靠前。臨床醫(yī)學有4個學科入圍,位列第四。物理學、農業(yè)科學各擁有2個學科入圍。計算機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則各有1個學科入圍。應當看到,樣本高校入圍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還不夠廣泛,有待進一步拓展。
表7 樣本高校ESI世界前1‰學科的校際分布
(一) ESI學科分布存在顯著失衡
38所樣本高校ESI學科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校際分布不均衡。雖然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量已接近20個,可比肩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但總體來看,樣本高校的校均ESI學科數(shù)僅為9個,有20所樣本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甚至低于9個,遠遠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學,有9所樣本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落后于16所“211”高校。蘇州大學和上海大學的ESI學科數(shù)分別為7個和6個,超過重慶大學、東北大學等10所樣本高校。二是學科領域分布不均衡。樣本高校的ESI學科多聚集于工程學、材料科學等工學學科,以及化學、物理、生物等理學學科,而在生命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入圍學科還比較少。有7個學科領域的入圍學科數(shù)量在10個以下,其中,微生物學只有4個學科入圍,經(jīng)濟學與商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領域各有2個學科入圍,而在空間科學、綜合交叉學科2個領域至今還未實現(xiàn)零的突破。可見,樣本高校ESI學科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醫(yī)學和生命科學是國際前沿研究領域,共涉及7個ESI學科領域,占全部ESI學科領域的三分之一。目前,樣本高校僅在偏重應用的臨床醫(yī)學學科入圍數(shù)量較多,排名相對靠前,在其他6個醫(yī)學和生命學科領域學科數(shù)量均在20個以下,且沒有1個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在免疫學、微生物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3個領域甚至沒有1個學科排名位次在前50%。因此,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高校要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領域研究進展,在保持工程學、理學相關學科優(yōu)勢的基礎上,加大對醫(yī)學和生命科學學科的建設力度,進一步優(yōu)化學科布局,促進學科協(xié)同交叉,保持科學研究與國際前沿同步,增強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二) ESI學科建設質量亟待提高
對樣本高校ESI學科的位次分布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本學科領域排名前10%的ESI學科數(shù)量僅占樣本高校學科總數(shù)的12.61%,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科位次排名在前20%之列,有近一半的學科位次排名在51%~100%之間。僅有22所樣本高校擁有ESI世界前1‰的國際頂尖學科,還有16所樣本高校沒有國際頂尖學科。在樣本高校涉足的20個ESI學科領域,有12個領域還沒有學科躋身ESI世界前1‰。從ESI世界百強學科分布看,僅有24所樣本高校擁有世界百強學科,還有15所樣本高校沒有世界百強學科。入圍學科數(shù)量較少的領域,其學科排名也普遍靠后,如免疫學、微生物學、經(jīng)濟學與商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4個領域入圍學科數(shù)量都在10個以下,而其學科排名也都在50%之后。這表明,雖然近幾年樣本高校ESI學科數(shù)量增長較快,但是學科的總體建設質量不容樂觀,應大力加強學科內涵建設。
目前,我國已有16所樣本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量達到10個以上,7所國內頂尖高校的ESI學科數(shù)量達到15個以上,可以說國內一流高校已初步完成ESI學科布點,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應當轉移到學科的內涵建設上來。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圖來看,即使是世界頂尖大學在學科發(fā)展上也是各有側重,并不一定要在所有學科領域都處于世界頂尖位置,有28所大學僅憑借1~2個學科領域的優(yōu)勢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8]。綜合型大學學科齊全,在ESI學科數(shù)量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而對多數(shù)理工科高校,尤其是行業(yè)特色型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而言,應當把注意力轉移到ESI總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數(shù)及熱點論文數(shù)等體現(xiàn)學科內涵的指標上來,發(fā)揮傳統(tǒng)優(yōu)勢,凝聚學科特色,打造學科品牌,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
(三) 社會科學ESI學科發(fā)展嚴重滯后
ESI社會科學領域僅有2個學科,即社會科學總論、經(jīng)濟學與商學。我國僅有12所樣本高校進入社會科學總論ESI前1%,2所樣本高校進入經(jīng)濟學與商學ESI前1%。從入圍學科排名來看,社會科學總論學科沒有1所高校躋身前20%,經(jīng)濟學與商學學科沒有1所高校進入前50%,沒有1個社會科學學科進入世界百強。有學者在對我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qū)高校ESI學科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大陸高校在社會科學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的學科數(shù)最少,明顯低于香港高校,在社會科學總論方面也遠遠不及臺灣高校[9]。中國人民大學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有9個一級學科排名國內第一,居全國高校第三位,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的頂尖高校,但是竟然沒有進入社會科學總論、經(jīng)濟學與商學ESI前1%,其背后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我國高校在社會科學ESI前1%實現(xiàn)突破的難度遠大于在其他學科領域,這固然與ESI數(shù)據(jù)庫本身存在的語種、國別的傾向性與不均衡性有一定關系,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國內高校教師不重視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以及社會科學研究范式不夠科學化、規(guī)范化,學科國際化水平還不夠高,致使我國高校國際學術話語權缺失。為此,我國高校應制定并實施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教師和研究生在SSCI源期刊發(fā)表更多具有原創(chuàng)性、高水平國際論文;同時,加強對師生的學術培訓,支持師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使其了解國際學術前沿進展和國際期刊的學術規(guī)范,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
(四) 學科的國際化評估體系有待完善
學科國際評估有助于學校、教師和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fā)展情況、國際地位并把握自身定位,有助于學科在國際上得到承認和學術成果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同,還有助于學校明確整體建設的方向[10]。當前,我國高校的ESI學科多數(shù)是自發(fā)生長,缺乏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的規(guī)劃和管理,也沒有相關機構對ESI學科指標變動進行跟蹤、監(jiān)測與評估,這不利于發(fā)現(xiàn)我國高校ESI學科現(xiàn)狀和潛力、存在問題與不足,影響ESI學科的長遠和持續(xù)發(fā)展。
沒有一流的學科評估體系,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學科建設。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國際化的評價體系下加以檢驗,我國現(xiàn)行評估模式及評價標準的國際可比性不強[11],難以滿足相關高校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應建立健全學科的國際化評估體系,對ESI學科建設方案開展國際同行評議,動態(tài)監(jiān)測建設過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糾偏,同時引入第三方評價,完善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公信度,以科學的學科評價機制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總體方案》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吹響了沖鋒號,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38所樣本高校作為我國2 200余所普通高校的排頭兵,承擔著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神圣使命,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應當發(fā)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爭取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xiàn)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1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2-〗27].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 2 ] 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EB/OL].(2015-〗11-〗05)[2015-〗12-〗27].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5005001.htm.
[ 3 ] 倪 瑞,胡忠輝,燕京晶.基于ESI的國內外部分高校理學學科發(fā)展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5):32-〗38.
[ 4 ] 肖 珊.ESI國際學科排行解讀:邁向世界一流[N].武漢大學報,2013-〗05-〗24(2).
[ 5 ] 何 培,鄭 忠,何德忠,等.C9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群體學科發(fā)展比較——基于ESI數(shù)據(jù)庫的計量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2):64-〗69.
[ 6 ] 鄭 燕,楊 頡.我國工科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35-〗39.
[ 7 ] 胡小華,程惠蘭,劉建輝.基于ESI 的國內211 高校材料學科的評價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4,24(21):146-〗149.
[ 8 ] 上海交大在新一輪學科建設中主動引入動態(tài)調整機制[EB/OL].(2015-〗06-〗03)[2015-〗12-〗27].http://news.sjtu.edu.cn/info/1023/612471.htm.
[ 9 ] 張 偉,宋 鷺.中國高校進入ESI前1%學科統(tǒng)計調查及對大陸高校學科建設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6):36-〗45.
[10] 蔣笑莉,王 征.研究型大學學科國際評估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0):44-〗48.
[11] 朱允衛(wèi),易開剛.對進一步完善我國一級學科評估的若干思考[J].科研管理,2006(1):156-〗159.
(責任編輯 馬雙雙)
The Foundation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World 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38 Sample Universities′ ESI Index
LIXingguo1,ZHANGLili2
(1.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Yanshan University;2. Department of Supervisory Audit,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4-〗01-〗01 to 2015-〗08-〗31 in ESI databas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ies, indexes, fields and rankings of ESI top 1% disciplines of Chinese 38 sample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ESI discipline indexes of 38 sample universitie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of all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sources and discipline fields of 38 sample universities is uneven, and the majority of disciplines ranked at the bottom. The number of ESI world′s top 100 disciplines and ESI top 1‰ disciplines is limited and gathered in a minority discipline fiel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SI disciplines, it is suggested that 38 sample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discipline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system of disciplines.
ESI disciplines;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world class disciplin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6-〗01-〗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6YJC880038);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201605040105)
李興國,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從事大學評價研究。
時間: 2016-〗10-〗29
10.13316/j.cnki.jhem.20161029.008
G647
A
1673-8381(2016)06-0038-08
張莉莉,助理研究員,從事高校行政管理研究。
網(wǎng)絡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1029.195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