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華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全臺詩》訂補
楊艷華
(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要要摘要要:《全臺詩》是目前所知對臺灣古典詩歌收錄最為完備的詩歌總匯,但因卷軼浩繁、成于眾手,其中的缺漏及錯誤也不少。現(xiàn)據(jù)筆者目力所見,指出其前五冊的幾處錯誤、缺漏處,給予辯誤、補正,以使此書更為完善。
要要關鍵詞:《全臺詩》;辯誤;補正
由臺灣學者施懿琳主持、臺灣多位學人集體編纂的《全臺詩》,是目前所知對臺灣古典詩歌收錄最為完備的總匯,它保存了大量臺灣古典文學文獻,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因卷軼浩繁、成于眾手,故各種疏忽、缺漏乃至錯誤在所難免?!度_詩》第一批出版的前五冊,收錄了明鄭時期至清咸豐元年(1661~1850)以前的詩作,現(xiàn)就筆者目力所及,對其中幾處進行辯誤、補正,以使此書更趨完善,同時也給其他閱讀者提供參考。
《全臺詩》[1]第四冊第293頁,有周漪詩一首《臺人品茗》,其提要曰:
周漪(?~?),字靜瀾,清道光年間以翰林任臺灣道,著《臺陽百詠》,今佚。這則提要存在錯誤。據(jù)編者交代,此詩收于連橫《臺灣詩乘》,又見于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此摘要乃參考了連橫《臺灣詩乘》而來。筆者檢閱連橫的《臺灣詩乘》,在卷四發(fā)現(xiàn)了這則材料:
近閱《陽羨名陶錄》,載周靜瀾觀察之詩,亦言臺人品茶之精。其詩曰:“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露重瓦溝鳴?!弊宰ⅲ骸芭_灣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供春者,吳頤山婢名,善制宜興茶壺者也;或作龔春,誤。一具用之數(shù)十年,則值金一笏?!卑矗河^察名漪,道光初以翰林任臺灣道,著《臺陽百詠》,余遍求之弗得。他日茍獲其詩,當刊諸《叢書》,以補文獻之缺。[2]
清代臺灣道是管理臺灣的重要官吏,如果周漪曾以翰林任臺灣道,當引起重視,但筆者查閱各種文獻,發(fā)現(xiàn)任職臺灣道者并無此人。既然連橫抄的是《陽羨名陶錄》,那么《陽羨名陶錄》是如何記載的呢?查《陽羨名陶錄》為清人吳騫所作,吳騫(1733~1813),浙江海寧人。字槎客,號兔床,貢生。該書分上下兩卷,連橫所見的上述文字見于卷下《談從》《文翰》兩處,但《陽羨名陶錄》所記這段材料的作者為周澍(靜瀾),而非周漪[3]?!蛾柫w名陶錄》只是在引用詩文時注明作者為“周澍(靜瀾)”,并沒有交代有關周澍生平的其它信息。這樣看來,是連橫抄錯了。那么,周澍(靜瀾)到底是誰,他是否擔任過臺灣道呢?
據(jù)林文龍《清代臺灣書院講席匯錄》記:“周澍,字雨甘,號甘村,浙江名宿,以道自矜。乾隆三十一年(1766),張珽由福建漳州府擢臺澎兵備道,時周澍掌教海東書院,珽下之以禮,時論交稱之?!盵4](乾?。逗贾莞尽肪砭攀妮d有周澍的事跡,記曰:“周澍,字雨甘,號西坪,錢塘人,于書無所不窺,今古文兼諸家所長,詩宗盛唐,別出機杼。海寧陳元龍以侍讀承修《康熙字典》,延澍總理校刊事,雍正庚戌一甲一名及第,授修撰,典試湖南、江南,督學陜西,公允有聲?!盵5]但吳騫《陽羨名陶錄》所記周澍的字或號為“靜瀾”,卻沒有找到。
但在清代臺灣史上確實有一個叫周靜瀾的。臺灣學者陳益源、柯榮三近年新發(fā)現(xiàn)了“開澎進士”蔡廷蘭的《香祖詩集》抄本,里面就有幾首是寫給周靜瀾的。如《送周靜瀾觀察內渡之任浙東四首》,詩中提及道光十二年(1832)冬,周靜瀾平定臺灣動亂后擔任臺灣知府,又因軍功升授寧紹道臺。[6]另,蔡廷蘭還有一首《壽周澗東觀察六十韻》。因此,“靜瀾”“澗東”應該都是周彥的字號。筆者繼續(xù)查閱,(光緒)《江西通志》所記較為詳細:“周彥,字澗東,崧曉子,嘉慶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官御史。道光八年,黃河決,淮、徐六縣災,彥疏請賑并上治河十策。十二年,從平臺灣,賞戴花翎,授臺灣知府。清遺孽、肅海防,保甲、義倉、學校、書院次第舉行。升浙江寧紹臺兵備道,旋告歸?!盵7](同治)《鄱陽縣志》卷十《人物志》:“周彥,原名作孚,號澗東,崧曉子。嘉慶己卯進士,由兵部主事,歷授江南御史。……升浙江寧紹臺兵備道?!盵8]但周彥擔任臺灣知府的時間并不長,因道光十四年熊一本就接任此職,周彥則升任浙江寧紹道臺而去,所以蔡廷蘭稱其為“觀察”,并不表明周彥作過臺灣道,而是對他即將升遷職務的稱呼。
《清詩紀事·嘉慶朝卷》有周彥《孤雁》一首,曰:
萬里一飛雁,孤鳴向海東。云間無舊侶,天際任秋風。煙水菰蘆外,迴翔審顧中。莫將羅網設,未肯下晴空。
袁潔《蠡莊詩話》:“余在歷下,晤周澗東彥,即原名作孚者也。時為濟南書院主講,不時過從,得見《澗東全集》,佳句如林,未及多錄。聞澗東喪偶十年矣。有《悼亡》之作十首,思致纏綿。又作《并頭蓮》七律三十首以寄意。伉儷情深,體物工妙。澗東年未四十,矢志不娶,曾作《孤雁》詩,以謝媒者云云。此庚午歲所作也。事越八年,忽于戊寅五月,夢其夫人語之曰:子《孤雁》詩極佳,何不將第三聯(lián)改為‘煙水迴翔外,菰蘆審顧中’?則虛實并對矣,醒而識之,事亦奇矣?!盵9]文中的“庚午”為嘉慶十五年(1810),“戊寅”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周彥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此段文字可補周彥中進士之前的生平,從其所著《澗東全集》“佳句如林”來看,他是個能文之士。
《陽羨名陶錄》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而周彥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才到臺灣,所以《陽羨名陶錄》中提到的“靜瀾”不可能是周彥。筆者推測可能是雍正八年的浙江狀元周澍,因其曾任翰林院修撰官,且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曾掌教海東書院,極有可能了解臺人的飲茶習慣。但他“字雨甘,號甘村”,而無“靜瀾”的字號。 這樣,吳騫《陽羨名陶錄》中提及作《臺陽百詠》的周澍(靜瀾)仍需存疑,也許另有其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詩乘》和《全臺詩》中的“周漪”是抄錯了。
(一)章甫《賣愁謠》詩序斷句有誤
《全臺詩》第三冊第315頁章甫《賣愁謠》的詩序斷句有誤?!度_詩》文字為:
按湘中《草間余筆話》:“尤展成謂湯卿謀曰:‘天地茫茫,只有萬斛愁。予獨得九千斛,世人合得千斛耳。’卿謀曰:‘不然,萬斛愁,君獨得九千斛,世人又派去千斛,然則置我何地?還是萬斛愁,爾我各分其半,大家得五千斛。彼世人無與焉,此言頗得平否?’展成首肯。予曰:‘信斯言也,又將置余何地?’爰作是謠云?!?/p>
此詩序開頭第一句斷句有誤,應改為“按《湘中草》、《閑余筆話》”,且“間”為“閑”之誤。章甫詩序中提及的尤展成、湯卿謀分別是尤侗和湯傳楹。尤侗(1618~1704),字展成,一字同人,號悔庵、艮齋、西堂老人,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湯傳楹(1620~1644),字子輔,更字卿謀,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諸生。湯傳楹早擅才華,與尤侗為至交,甲申三月聞國變,悲憤而卒,年僅二十五。湯傳楹卒后,尤侗撰寫了不少紀念文字,并將其詩文整理刊刻。《湘中草》、《閑余筆話》為湯傳楹的作品?!断嬷胁荨妨?,現(xiàn)存《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30冊,該集附于尤侗《西堂全集》后?!堕e余筆話》為類似《世說新語》的小品文字,其中有尤侗的評語。
(二)章甫生卒年及年號換算有誤
《全臺詩》第三冊第304頁提要中,將章甫的生卒年定為(1760~1816),生年有誤,應為1755年。因本書第355頁有章甫一首《甲子(1804)年五十書懷》,甲子為嘉慶九年(1804),此年章甫五十歲,逆推當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另,本書第396頁有章甫《自題琴棋書小照》一首,其詩序曰:“丁未(1727)秋,蔣子光貴來自榕城,欲為予圖照”。按,此“丁未”系年應為1787年,此年章甫三十三歲。如按照編者系年在1727年,則此年章甫還未出生。另,本書第358頁,《丙午(1783)林逆之變予募義堵御戊申(1786)中堂福公奉命平臺志慶》,詩題中,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而非1783年,戊申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而非1786年。
(三)吳玉麟和柯輅生平有誤
《全臺詩》第三冊第73頁提要中,吳玉麟生卒時間闕如,中舉時間定為乾隆二十四(1759)年,有誤。經筆者考訂,吳玉麟的生卒年應為(1748~1817?),中舉時間為乾隆四十二年(1777),此年吳玉麟恰三十歲。[10]另,本書第76頁注釋第11條,轉抄作者詩注時發(fā)生錯誤,“冬署龍溪四十日”中,“龍溪”應改為“尤溪”?!度_詩》第三冊第281頁提要中,柯輅生卒年不詳,且記其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舉人。今已有學者考訂清楚,柯輅(1745~1830?),字瞻莪,號淳庵,福建晉江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舉人,曾在福建永安、詔安及臺灣等地任學官達20余年,后遷江西安仁縣令。[11]
《全臺詩》第三冊第256~258頁為李長庚詩,其前九首詩均殘缺不全。其原因編者謂據(jù)“典藏于福建廈門大學圖書館之《李忠毅公遺詩》抄本而來,該詩稿多已蠹蛀毀損。”筆者現(xiàn)依《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李忠毅公遺詩》予以補全(補缺處以圓括號標出)。
《舟中聞賊》:久滯波濤倦,萑符信乍傳。雄旗飄碧海,(犀)(甲)(耀)(蒼)天。赳赳貔貅壯,桓桓戰(zhàn)艦堅。潛師今夜出,紀績看當(先)。
《月夜舟中即事》:欸乃河中檝,輕移月夜舟。得魚思(斗)(酒),(有婦遠難謀)。
《月夜舟中即事》:輕欸河中棹,逍遙放夜舟。微風搖柳(岸),(涼月滿江頭)。(漁火明還滅),云煙散復浮。扣舷歌赤壁,天地一(蜉)(蝣)。
《春日即景》:漫步村前路,春融淑氣生。云開山(色)(翠),(風靜水波平)。(岸畔桃花綻),堤邊柳絮輕。歸途日已晚,林際忽鐘聲。
《祈雨》:四野如焚久,三農望已違。商羊(方)(欲)(舞),(石燕又爭飛)。(聚艾求神感),環(huán)茅麥已非。倒懸如可解,霖雨早(霏霏)。
《橫溪舟中即景》:咫尺塵氛隔,幽居鳥雀喧。蒼松列絕巘,翠柏勢參天。水(曲)(舟)(行)(滯),戈橫人欲顛。一番清意趣,隨處樂陶然。
《連日追捕蔡匪北竄聞與定師戰(zhàn)于羊山弁兵(被)(傷)(至)(重)(因)而作此》:征帆無順逆,逐浪似輕鷗。盜匪東西竄,雄師曉夜搜。相逢嫌落日,抱恨對孤舟。聞說羊山戰(zhàn),我心惻惻憂。
《舟行》:浩渺煙波里,難為一樣先。風潮分順逆,遲速判冰淵。(咫尺天涯遠),天涯咫尺前。人言未敢信,身歷始云然。
《寄懷從弟溫人輩》:揖別幾經年,流光如丸轉。思慕一(何)(深),(無從道悃款)。(往來執(zhí)訊?。咚赝ㄇ楹?。憶昔諸棣萼,同堂交(相)(勉)。(何期各分飛),(雁行忽中斷)。興言每及此,潸潸淚老眼。嗟予不孝軀,(豈復能追遠)。(浮名雖已成),負疚懷難遣。顧影獨抱慚,雙鬢兩邊滿。自嘆日(衰)(庸),(益覺精神短)?;厥淄枢l(xiāng),晨昏共繾綣。為問諸猶子,誰能驥足展。[12]以上是筆者對所見《全臺詩》前五冊中幾處錯漏的訂補,以為其他閱讀者提供參考。另據(jù)筆者所知,陳益源、柯榮三近年新發(fā)現(xiàn)了“開澎進士”蔡廷蘭的《香祖詩集》抄本,共錄詩56題115首;廈門大學劉榮平在福建省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游臺文人黃鶴齡的《不暇懶齋詩鈔》抄本,并整理校訂為《黃鶴齡集》出版,這些都將大大豐富《全臺詩》的內容。
注釋:
[1]本文所有引自《全臺詩》的內容,均見施懿琳等:《全臺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后續(xù)引文不另注明。
[2]連橫:《臺灣詩乘》,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5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160頁。
[3](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7、335頁。
[4]林偉洲、郭啟傳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第86頁。
[5](清)鄭沄修、邵晉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94,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0頁。
[6]陳益源、柯榮三:《閩南文化札記》,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第119頁。
[7](清)曾國藩、劉坤一等修:光緒《江西通志》卷163,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5頁。
[8](清)陳志培、王廷鑒編纂:(同治)《鄱陽縣志》,見《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江西府縣志輯》第3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6頁。
[9]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嘉慶朝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869頁。
[10]詳見楊艷華:《清代學官吳玉麟的生平創(chuàng)作研究》,《龍巖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11]詳見王志雙:《清人柯輅及其稿本〈淳庵詩文集〉考述》,《閩臺文化交流》2012年第2期;楊艷華:《“閩中著述第一人”柯輅著述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年第1期。
[12](清)李長庚:《李忠毅公遺詩》,見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第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1~82頁。
〔責任編輯李 弢〕
The Amendments to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
Yang Yanhua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 is currently known to be the most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aiwan.In the collection,however,appeared som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due to the heavy workload of its thick volumes and different editors.This paper revealed several errors and missing parts in the first five volumes,and corrected them to perfect the work.
The Whole Taiwanese Classic Poetry,identify errors,revise.
楊艷華(1975~ ),女,山東聊城人,文學博士,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講師。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清代宦臺學官與臺灣文學研究 (1684~1895)”(15YJC751054);閩南師范大學科研資助項目:“元嘉詩歌研究”(SS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