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洋
努力創(chuàng)作群眾喜愛的電影
——以我創(chuàng)作的電影作品為例
◎沈 洋
與電影結緣,是2008年的事,之后,一共創(chuàng)作了兩部電影,一部叫《包裹》,根據(jù)我的同名中篇紀實小說改編,由我完成了電影文學劇本的初稿,并與編劇姚建云、宋艷珊共同完成了后九稿的修改完善。一部叫《我和三甲有個約定》,根據(jù)沈力同名中篇紀實小說和我2012-2013年在昭通市昭陽區(qū)永豐鎮(zhèn)三甲村當新農村工作隊隊長的故事創(chuàng)作改編,由我擔任文學策劃,由沈力擔任編劇。
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講群眾的事,說群眾的話,喜群眾所喜,愁群眾所愁,永遠站在人民群眾中間,以人為中心,以人性為本,創(chuàng)作出接地氣的影視作品,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堅持的創(chuàng)作底線。
先說說《包裹》吧。
電影《包裹》由云南金洋影視公司拍攝,于2012年5月28日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同月在全國150所高校同步放映,云南省委宣傳部于當年下發(fā)文件要求全省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廠礦學校組織觀看。該影片入圍第三十五屆開羅國際電影節(jié)“金字塔金像獎”主競賽單元,獲第四屆澳門國際電影節(jié)“金蓮花獎”入圍獎,獲第六屆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獎,云南文藝基金貢獻獎,并獲評為國家廣電總局和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10部優(yōu)秀影片之一。
“作為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心包裹項目獻禮之作,該電影以對貧困地區(qū)兒童教育的社會扶貧問題為關注點,深刻探討了公益捐贈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學性等話題?!边@是中國新聞網(wǎng)關于電影《包裹》的貼切評價。電影《包裹》以烏蒙山深處一個叫瓦巖的小山村為背景,講述了在鄉(xiāng)村代課一輩子不能轉正卻無怨無悔的蔣老師,與80后年輕教師吳立山為改變山村教育面貌,和當?shù)卮迕裣噱σ阅捕呻y關,相互溫暖的感人故事。80后教師吳立山在網(wǎng)上發(fā)帖呼吁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沒想到這一偶然的愛心行動竟然引發(fā)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心捐贈狂潮,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愛心包裹潮涌而來,在小鎮(zhèn)上堆積如山。圍繞分發(fā)處理這些愛心包裹,狹隘自私與寬仁博愛發(fā)生了一場劇烈的沖突,引發(fā)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終,是蔣老師和吳立山以他們無私的悲憫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當?shù)卮迕?,讓愛的雨露潤澤萬民,愛的春風吹遍山野。
該電影塑造了一組以代課老教師蔣老師和80后教師吳立山為主的鄉(xiāng)村教師、校長、郵遞員、村長等鄉(xiāng)村人物群像,以原生態(tài)的紀實手法,以真實細膩的觸角和感人溫馨的畫面,藝術地再現(xiàn)了當代貧困落后山村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孩子上學的艱難以及他們?yōu)楦淖兠\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抗爭。
電影《包裹》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堅持紀實風格,把一組組真實細膩的畫面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目光、長期風吹日曬呈“高原紅”的圓臉蛋、被凍得彤紅皴裂的小手、穿著大人的破鞋踩在冰水中開裂的腳、寒風中破爛的擋不住風雪的舊衣服等等,山里孩子這種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臥薪嘗膽、堅韌不拔的種種表現(xiàn),讓人傾刻間對烏蒙山里這一群苦孩子肅然起敬,同時又生出無限憐憫;代課老師蔣老師和80后教師吳立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情懷細致無微地關心著每一位苦孩子,關心著每一個需要關心的家庭,甚至常年不厭其煩地幫助當?shù)卮迕駨纳较聨粘S闷凡⒁患乙粦舻厮腿?,放下做老師的尊嚴和架子,幫孤兒王燕背豬到街上去賣,這一系列感人溫馨的場面,無不讓人對兩代鄉(xiāng)村老師無限崇敬。
在電影《包裹》中,我們力求塑造一組鮮活的、有著人性弱點但又無限悲憫,充滿良知的鄉(xiāng)村底層人物群像,通篇彌漫著愛的光環(huán)。蕎花可謂是這個電影里的“反角”,一個有口無心,十分潑辣,精明能干、有點自私心的村婦。這個角色代表了鄉(xiāng)村人物的極少數(shù),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群體,如果沒有這個人物出場,可以想見,整部戲就缺少了更大的矛盾沖突,缺少了生活中的麻辣味,戲就沒有嚼頭。而這樣一個人,在利益面前處處“狠爭”的一個“潑婦”,在蔣老師、小吳老師的感化下,最終“脫胎換骨”,主動把那些私藏起來的好衣服送到學校去,這些細節(jié),由粗暴到細膩,人文情懷正一點點向著心靈深處滲透。還有一些細節(jié),我認為也是充滿溫情的。如酒后升國旗唱《歌唱祖國》,蔣老師、小吳老師等人聲嘶力竭的動情吼唱中,讓觀眾也受到感染,對祖國的崇敬也一瞬之間隨著國旗的冉冉升起而愈加強烈;蔣老師為鄉(xiāng)村孩子們蒸熱自帶的粗糙食物、拉著孤兒王燕走出大山;村長抓鬮“耍心眼”照顧小谷穗;“自私”村民歸還衣物;吳立山甘當山里孩子王,與孩子們相互溫暖等諸多細節(jié),富有質感,無限溫情,感人肺腑。
再來說說由我擔任文學策劃,組織3000余村民參與,由昭通青年作家沈力根據(jù)其同名紀實文學作品改編的紀實公益電影《我和三甲有個約定》吧。該片長66分鐘,由昭通愛鶴文化和朱提影視公司聯(lián)合攝制,是一群昭通的電影文學愛好者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原生態(tài)非虛構公益電影。該影片精華版(30分鐘)獲得由中國農業(yè)影視協(xié)會(CCTV7)和八一電影制片廠主辦的全國首屆“情系三農”微電影大賽優(yōu)秀作品獎,云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國夢云南美”百部微電影展播優(yōu)秀作品獎。騰訊網(wǎng)、人民網(wǎng)、農視網(wǎng)、云南日報、春城晚報、云南網(wǎng)、云視網(wǎng)、云南電視臺、昭通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紛紛關注報道展播該影片。
該片以一群新農村指導員深入昭通市昭陽區(qū)永豐鎮(zhèn)開展群眾工作為主線,以全國文明村三甲村作為農村的一個縮影,全景式展現(xiàn)了新世紀的年輕機關干部駐村蹲點,走村入戶,了解民情,幫民辦事,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以文化提升和文明道德建設為著力點,另辟蹊徑,引領村民共建美麗鄉(xiāng)村的絢麗畫卷。在創(chuàng)作中,力求使影片親近大地,貼近群眾,緊跟時代。同時,又盡可能讓劇情幽默詼諧,形象鮮活生動,讓群眾喜愛。在創(chuàng)作拍攝過程中,我們以紀實的拍攝手法,顛覆了以往拍攝基層干部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嚴肅刻板、沉重僵硬、俯視眾生的傳統(tǒng)敘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娓娓道來,讓觀眾在賞心悅目、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對一個古老而現(xiàn)代的美麗鄉(xiāng)村的視覺檢閱,同時又令人深思,給人啟迪。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讓影片主題積極向上,故事淳樸感人,令人思索;不但向觀眾刻畫了一群自強不息的新時期基層干部形象的心靈美,還向觀眾呈現(xiàn)了和諧社會的大美,以及原生態(tài)風光的自然美,田園詩般的意境美,讓其具有濃郁的新農村特色。
電影《我和三甲有個約定》,有三個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
其一,探討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如何提升美麗鄉(xiāng)村文化元素的問題。誠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在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巨大而驕人的成績。農民群眾的住房變漂亮了,一幢幢小別墅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有的開上了轎車,日子過得十分舒坦。那新農村建設到這樣的程度,下步如何走,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那就是文明。本片正是探討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融入文化與文明的元素,在提升村民整體文化素養(yǎng)、文明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下工夫這樣一個十分重大而又是老百姓普遍關心關注的重要問題。影片中,無論是文化理念的引入,組織作家藝術家為鄉(xiāng)村捐贈文藝作品等,無不體現(xiàn)一個基層文藝工作者對于農村農民文化需求的關照與實踐。
其二,影片塑造了一群生動活潑的基層干部新形象。印象中,在以往的主旋律電影中,一提到基層干部,不是一臉正氣就是充滿沉重,顯得刻板、凝重。好像黨的基層干部不是生病就是犧牲,唯其如此才能把基層工作干好。而影片中的基層干部,無論是新農村指導員,村組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充滿智慧、幽默詼諧,在輕松、愉快、和諧中,讓一個古老而又彌漫現(xiàn)代氣息的新農村煥發(fā)出了一種朝氣蓬勃的旺盛生命力。
其三,完整記錄一個鮮活村莊的生存史。影片中,無論是三甲村美麗的自然風貌,迷人的田園風光,地道的語言對白,樸素的穿著打扮,純樸的民風民俗,熱情厚道的鄰里鄉(xiāng)親,飽滿的親情友情,村民的心理變化,日趨進步的文明程度,日漸提升的文化品位,這些無比鮮活的元素,無不訴說著一個村莊的發(fā)展史、生存史。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也許不太重要,但多年以后,影片所記錄下來的三甲村的真實狀態(tài),無疑會成為研究中國農村在二十一世紀初發(fā)生蛻變的一部重要文獻片,其重要的記錄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類學價值和社會學價值。
著名作家夏天敏先生在首映現(xiàn)場接受采訪時,也對影片的拍攝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這個電影有三個特點,一是由永豐鎮(zhèn)新農村工作隊自籌資金拍攝,投資很小,效果很好;二是由新農村工作隊組織自編、自導、自演,尤其群眾的表演很到位;三是以電影的形式來表現(xiàn)新農村指導員所開展的工作,實屬首創(chuàng),值得肯定。
今后幾年,我將一如繼往地在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跋涉,打算把自己的長篇小說《大救駕》和《萬物生》改編成電視劇本。
長篇小說《大救駕》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已完成25集劇本提綱的創(chuàng)作。該作品被改編成廣播劇在云南人民廣播電臺FM99香格里拉之聲、昭通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講述了明永樂年間,流亡皇帝朱允炆逃至云南,朝廷派錦衣衛(wèi)追殺朱允炆,朱允炆多次陷入危境,命懸一線的他,數(shù)次被云南各族人民拯救。在與錦衣衛(wèi)的對抗中,許多山寨被毀,許多人民和英雄蒙難,純樸的云南各族百姓用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全力救駕。在流亡途中,朱允炆嘗遍了獨具特色的云南美食,看夠了絢爛綺麗的云南風光,深切感受到了云南各族百姓的純樸、勇敢和善良。在被多次拯救嘗盡人間酸甜苦辣后,幻想著東山再起的逃亡皇帝朱允炆思想上得到了升華,放棄了根深蒂固的皇權思想,為讓國家安寧,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yè),他決定遁入境外夷方,去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云南的各族百姓用真誠、生命、鮮血,不僅拯救了一個帝王的生命,而且拯救了他的靈魂。
長篇小說《萬物生》則以一家三代人分別參與土改工作隊、四清工作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隊的人生歷程為主線,見證了鶴鎮(zhèn)六十年的歷史變遷,書寫了一個村莊在掙扎中蛻變的軌跡,彰顯了鶴鎮(zhèn)人各個歷史時期的世態(tài)人心,人性美丑,張揚了鶴鎮(zhèn)人百折不撓、堅韌抗爭、敢于創(chuàng)造的拼搏精神。
小說女主人公文雅琪,是市農業(yè)局農業(yè)科科長,精通蘋果栽培技術。因為全省統(tǒng)一從省市縣三級機關選派新農村建設工作指導員,文雅琪作為年輕干部培養(yǎng)對象被選派到烏蒙縣鶴鎮(zhèn)擔任新農村工作隊隊長。在鶴鎮(zhèn),文雅琪風風火火,任勞任怨,與群眾打成一片。在看準了鶴鎮(zhèn)發(fā)展蘋果產業(yè)的巨大潛力后,決心在鶴鎮(zhèn)甩開膀子大干一場。在說服了書記、鎮(zhèn)長后,得到了書記、鎮(zhèn)長的大力支持,鎮(zhèn)領導班子統(tǒng)一了思想,決定振興蘋果產業(yè),克服了種種困難,改造了大片果園,打造了蘋果文化生態(tài)園。在工作中,文雅琪與時任鎮(zhèn)長鐘澤產生了戀情,盡管因為兩人家族存在諸多恩怨,障礙重重,但最終抵擋不了纏綿悱惻的愛情。
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我會一直堅持自己以人民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始終圍繞人與土地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的行為與內心的沖突,人的靈魂與現(xiàn)實的碰撞,始終站在人民中間,寫他們想聽的,寫他們想看的,寫他們覺得親切的,能夠蘊藉心靈,打動人心的、接地氣的、正能量的影視作品。
(作者單位:昭通市文聯(lián))
責任編輯: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