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睿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公安局刑偵大隊 118100
我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的完善
趙 睿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公安局刑偵大隊 118100
作為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回避制度既有其自身的價值,又為實現(xiàn)實體公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結合我國相關立法及司法實踐現(xiàn)狀,思考刑事回避制度的完善,并提出明確回避理由、擴大回避對象、合理化回避程序等建議,以期最大限度地為實現(xiàn)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回避制度應有的作用。
回避制度;刑事訴訟;訴訟制度
刑事訴訟中的回避制度是指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關系或其他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關系的司法工作人員,不得參與該案件訴訟活動的一種訴訟制度。其設立是為了確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觀公正的處理,確保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受到公正對待,確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實施過程得到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普遍尊重與信服。本文從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層面著手,分析該制度設立與運作之必要性。作為訴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回避制度有其被人們所追求、重視的屬性既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法律價值,還有對實體的外在法律價值,并且對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積極的社會價值。
訴訟制度之所以能存在、發(fā)展,最根本的一點在于:它解決人類糾紛具有的程序公正性。關于程序公正,美國法學家戈爾丁認為,它對糾紛審理和解決的實現(xiàn)方式有決定性影響,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程序正義的要求和標準:第一,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第二,結果中不應含糾紛解決者個人利益;第三,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英國學者貝克爾把法官中立視為“司法程序的心臟”或公正程序的最基本要件?,F(xiàn)代世界各國大多將程序公正作為刑事訴訟的重要指導原則,認為刑事訴訟價值不在于能夠得出客觀真實的結果,而在于能有一種產(chǎn)生公信力的“善”的程序,即“實體規(guī)則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人們關心的只是這些規(guī)則的實施應當根據(jù)形式公平的原則進行”?;乇苤贫鹊暮诵募丛谟诮古c案件有任何形式的偏私、偏見的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司法工作人員,參與該案的訴訟活動,它合乎程序公正諸多標準中最重要的裁判者中立性的內(nèi)在要求,是確保司法工作人員“外觀上公正”的基礎,是衡量程序公正與否的重要尺度。
程序的外在法律價值也稱工具性價值,主要從保證實體公正而言,實體公正即對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正確認定,是最終裁判結果公正。司法公正既要求司法活動體現(xiàn)正義,也要求結果體現(xiàn)公正,即在正當程序中實現(xiàn)實體真實。回避制度即是保障辦案人員能準確判斷已發(fā)生過的案件事實的程序規(guī)則之一。它要求辦案人員只服從于法律與事實,將可能有偏私、偏見的辦案人員隔離于訴訟活動之外,以防訴訟程序虛置,實體公正無法實現(xiàn)。所以該制度最基本的價值在于,它創(chuàng)造了實現(xiàn)實體公正的前提,是辦案人員客觀公正裁判的有力保障。當然,有時公正合理的程序并不一定能追求到客觀事實,但回避制度以其固有的內(nèi)在法律價值去保障實體公正的外在法律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回避制度蘊含的公正、秩序、效益等法律價值,與和諧社會內(nèi)涵有很多契合之處,可以說它是對和諧社會內(nèi)涵在法律層面上的推進。作為社會關系的重要調(diào)節(jié)器之一,刑事訴訟法既要實現(xiàn)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法律效果,還要注重追求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效果。
回避制度從程序上強調(diào)尊重當事人的行為自主,保障訴訟過程的公正性,有助于當事人從心理上真正承認司法裁判的公正合理性,從而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當事人的上訪、申訴,避免被害人以極端手段報復加害人及其家屬,從而引發(fā)新的社會沖突,同時使加害人真正悔過自新,降低再犯率。而不公正的訴訟過程難以完成刑事訴訟目的,并產(chǎn)生很多影響社會安定的后遺癥。正如我國有學者所說,利益再分配過程中的積怨,加上訴諸司法未得到公正救濟,給人帶來的絕望感,很容易把社會置于火山口上。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崩潰,社會動亂的發(fā)生就在所難免。
回避制度這一正當程序設計,亦有助于社會公眾對司法裁判權威性產(chǎn)生普遍的信任與尊重,即使裁判結果與其利益無關,因為程序不僅確保了正義的實現(xiàn),而且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了。這對營造尊重、信仰法律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積極意義,而這一氛圍的形成又對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建設的順利進行起到促進作用,這正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與應有之義??茖W合理的回避制度的建立,能切實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實現(xiàn),有力地約束司法工作人員進行公正裁判活動,防止司法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該制度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社會的有序發(fā)展。
[1]張世民.民事回避問題若干問題新探[J].蘭州學刊,1999,(1).
[2]張漢昌.對進一步完善我國訴訟回避制度的思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3]易延友.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
[4]劉本燕.完善刑事訴訟法官回避制度之思考.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6).
[5]張品澤.刑事回避對象之比較——兼評我國偵訴人員的回避.政法論壇.2004,(4).
[6]溫晉鋒,汪自成.我國司法回避制度的檢視.政法論壇,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