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啃老,父母要反省
子涵是一名公司白領,畢業(yè)五年了,薪水收入還不錯,可是每月還是要伸手向父母拿錢。他幾乎每晚都約朋友出去玩,吃的用的都比較講究,有時幾次聚會就花光了一個月的薪水。子涵其實家境一般,父母平時生活也并不奢侈,不太贊同兒子亂花錢??擅慨攦鹤訍瀽灢粯氛f沒錢用了,媽媽總會一邊嘮叨著一邊又給他塞錢,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
直到有一天,子涵興奮地對媽媽說:“媽,我實在忍不了我老板了,我今天去辭職了,現(xiàn)在很輕松,你給我點錢去旅行吧!”子涵的媽媽無言以對。父親走上前,用力地扇了兒子一巴掌,這是他二十九年來第一次打他。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時刻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為了孩子長大后找到好工作、立足社會,很多家長從小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而在其他方面對子女的要求則越來越低。自己默默付出不問回報,孩子慢慢習慣了這種從自我角度考慮問題的模式。大多數(shù)啃老族,都是在父母默默付出和不求回報下,最終變成“成年嬰孩”。
另外,有些父母認定事事都要親自為兒操持,從未把孩子當做一個有能力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而子女也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父母會一直保護著。有時,子女依賴父母是一個事實,而其根源是父母潛意識里仍舍不得子女長大,即通過為他操持生活,讓子女繼續(xù)生存在自己的影響之下。長不大的子女必然會給父母帶來很多煩惱,這進一步強化了父母心中“孩子沒能力照顧自己”的觀念,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現(xiàn)實中的付出和心理上的依賴,讓孩子在啃老的路上越走越遠,父母可以怎么做?首先,對子女成長中的重大決定決策,要鼓勵他自己做決定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踐,父母可以給予引導但不要輕易插手。其次,父母對子女不能毫無要求,比如要指引孩子從小做事時要如何考慮父母的感受,再如父母生日、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應要求子女有所表示,給他們一個為父母付出的機會。還有,建立一個觀念: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讓對方離開自己,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最終有一天讓他有能力離開父母,而不是留在父母身邊。最后,子女工作后可以要求他交扶養(yǎng)費,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要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身份轉(zhuǎn)變:我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中老年健康》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