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什么是腦力開發(fā)的最好方法?為什么逼迫式的學習難以成就孩子?腦力開發(fā)真有那么神奇嗎?為什么親子陪伴比早教班更重要?我們來聽聽臺灣著名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洪蘭教授怎么說。
陪伴是最好的“腦力開發(fā)”
很多孩子不快樂的來源是他們最親愛的父母。在父母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時,都是說“我是為了你好”,但是沒有人停下來想一想,英語補習班、心算班、速讀班、記憶班……真的是對他好嗎?即便是好,有這個必要嗎?
好多父母說,“孩子的腦是最珍貴的資源,不可以浪費”。沒錯,“孩子的腦力需要開發(fā)”,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腦力開發(fā)者,父母的關(guān)心與愛心是他的大腦最渴求的東西。把孩子帶在你的身邊,讓他聽到你每天所說的話,讓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觸的事,這就是最好的腦力開發(fā)。
因為他以后要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生存所必須會的技巧,他耳朵所聽到的,就是他以后所必須說的語音,還有什么比這些未來必用的知識更能開發(fā)他的大腦呢?
更何況,把孩子帶在身邊時,給他很大的安全感,一個在媽媽懷中或背上的孩子是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的眼睛骨碌碌到處轉(zhuǎn),敢放膽探索每一個新東西,而實驗顯示:早期情緒的依附經(jīng)驗對孩子后來的發(fā)展有很大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再昂貴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補習班,都比不上親子共處的時間和親子共讀時的效果。
讓大腦中的“原生木”自然成長
其實,腦力是不需要“開發(fā)”的,它需要正常的發(fā)展。就像一塊土地,里面已經(jīng)有很多歷年來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樹木所遺下的種子,如果有好的陽光和水,這些種子就會發(fā)芽,長出適合這個環(huán)境的樹來,欣欣向榮。
如果種了很多其他外來種的樹苗,那么原有的種子可能沒有機會發(fā)芽,因為所競爭的資源就是那么多,刻意栽種的概率,通常比自然發(fā)生的高一些,有的時候,外來種會長得很好,取代原生種,有的時候,外來種水土不服,長得不好,這塊地便變成了荒地。
那么父母的準則是什么呢?一個好的園丁應該密切注意每一棵新長出來的小苗,如果是想要的,護呵它;如果是不想要的,拔除它;如果有空間,手邊有喜愛的樹苗,可以在不妨礙原生樹苗生長的條件下,栽種它。
因此,教育孩子應以適應性為上,凡是適合他本性的能力,不需鼓勵也會自己顯示出來,凡是不適合他本性的能力,特別用力也不一定做得好。父母不必因為別人在彈琴,就趕緊送自己孩子去彈,說不定他本來的長處在二胡,但是因為逼迫練琴,把他本來的對二胡的興趣也抹殺了。
做父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愛心、信心與耐心是教養(yǎng)孩子的不二法則,不論時代怎么變,孩子永遠需要父母的愛與信任。
左右腦是同時工作的
大腦是個機動性的組織,絕對不可能只激發(fā)右腦,而讓左腦躺著不動,更不可能“讓右腦停工,甚至養(yǎng)成罷工的習慣”。有廣告說,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多用了他的右腦,“要復制愛因斯坦的成功經(jīng)驗,便是較早開發(fā)右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后捐了出來,并被做了詳細的分析,發(fā)現(xiàn)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3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xiàn)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后,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fā)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有關(guān),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信息。如果他母親每天逼他讀書寫字來“補差”、訓練他不強的左腦,他可能一直是瑞士標準局的一名小職員,混一碗飯吃而已。他的例子,反而是讓我們看到父母應該順其自然,就孩子的長處去發(fā)揮。
從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總共就是這么多財產(chǎn),哥哥分多了,弟弟就得少一點。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學習窗口打開有早晚
從演化上來說,每一種功能學習窗口開放的時間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比較晚,人類如果沒有這個特性可能活不到現(xiàn)在。
美國底特律兒童醫(yī)院的柴加尼醫(yī)生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情緒的窗口開的時間很短,他認為四、五歲之前的情緒經(jīng)驗,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會有長遠的影響。但是有的功能在任何年齡都有機會改變,例如沒有手的人,他的腳趾可以畫畫、寫字。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腦不需要花大錢去“開發(fā)”,愛因斯坦的媽媽,并沒有買這些昂貴的魔術(shù)方塊給他玩,他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天才絕對不是只會用右腦的人,他是放對“位置”的人?,F(xiàn)在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而被強壓了下來;更多時候他是忙著補習,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念父母要他念的書,被動地在過日子,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里。學習是個習慣,當孩子養(yǎng)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后,再好的天賦、再大的腦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所以,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長,順應而為,就會成就他。
(洪蘭 臺灣著名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