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務實 銳意創(chuàng)新
——從一個大學肄業(yè)生成長為水電界科技成果最多的院士之經歷與體會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建成一大批規(guī)模宏偉、影響深遠的水利水電工程的同時,也涌現出一批高水平壩工專家,朱伯芳院士正是其中一位極其出色的水利工程科學家。從提出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qū),并在世界范圍廣泛使用,到提出雙向變厚度支墩壩應力的理論解,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再到建立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理論體系、拱壩優(yōu)化理論方法與軟件、混凝土壩仿真分析方法以及數字監(jiān)控理念等四個新學科,結束“無壩不裂”的歷史等,這位創(chuàng)造了諸多世界“第一”的中國水利科學家,對其65年連續(xù)工作的回憶梳理,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濃縮的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科技發(fā)展史。本期《見證》欄目走近這位對我國水利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水利科學家朱伯芳院士,聽他講述經歷與體會,感知分享時代脈搏。
朱伯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8屆、第9屆全國政協委員。
筆者1948年9月以總分第一名成績考入國立交通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該系下設鐵道、公路、結構、市政工程等四個專業(yè),1950年三年級分組時選擇了市政工程組,準備畢業(yè)后從事都市建設工作。1951年9月以上海交通大學四年級學生身份到淮河實習,分配到佛子嶺水庫技術室設計組,原計劃實習一年后回學校再念一年書才正式畢業(yè),但次年大學本科改為三年,淮委通知我們已提前畢業(yè),并留在淮委繼續(xù)原來的工作。因此,1952年9月正式參加工作,放棄了原來搞都市建設的夢想,改行搞了一輩子的水利水電工程。迄今已連續(xù)工作65年,本文做一回顧。
參與設計了我國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壩,從零開始,為我國掌握現代混凝土高壩設計技術作出貢獻,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大壩混凝土標號區(qū)分技術
佛子嶺是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座混凝土壩(主壩為連拱壩,西端接平板壩和重力壩),梅山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連拱壩,響洪甸是我國第一座混凝土拱壩。曹楚生、裘允執(zhí)、薛兆煒、周允明與筆者是壩工設計主力,萬事開頭難,白手起家一無經驗,二無資料,但我們邊干邊學,許多設計方法和計算公式都是我們自己研究出來的,短短數年,完成了這三座高壩的設計,至今已60多年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這三座高壩仍正常運行,說明當時的設計是成功的。
這其中有幾點體會:一是勇于創(chuàng)新。當年全世界的混凝土壩都是全壩采用一種混凝土標號,筆者首次提出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qū),節(jié)省了大量水泥,迅速在全世界廣泛應用;首次提出雙向變厚度支墩壩應力的理論解,過去用差分法計算,兩人平行計算,20多天才能算出結果,現在用理論解,幾分鐘就能算出結果。二是工作縝密。梅山壩前有一大沖溝,壩基巖石暴露于沖溝中,當時筆者建議用混凝土包住暴露巖石,防止漏水,但因施工進度緊張未被采納,蓄水后高壓水侵入巖體,引起大變位,被迫放空水庫修理。如當初采用筆者設計方案,就可避免事故。三是視野廣闊。筆者早年參加工作不久,只是一名技術員,但工作勤奮,關心的不僅是自己的工作,而是放眼世界,謀劃水工結構學科的發(fā)展。比如1955年,建議水利部組團赴西歐考察壩工技術,被采納,10年后,美國也組團赴西歐考察壩工技術;建
鏈接
獲獎情況介紹
早期獲獎:
1953年,在安徽佛子嶺水庫指揮部被評為“治淮功臣”。
1954年,在佛子嶺水庫被評為“安徽省治淮優(yōu)秀青年團員”。
1956年,在治淮委員會被評為“安徽省先進生產者”。
五項大獎:
1982年,“水工混凝土溫度應力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84年,被人事部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
1988年,“拱壩優(yōu)化方法、程序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混凝土壩仿真與數字監(jiān)控”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獲國際大壩會議終身成就獎與榮譽會員稱號。
此外,先后獲水利部和電力部科技進步獎8項。
重要經歷、成果及著作介紹
1.參與了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的全過程,參加了我國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壩設計,為我國掌握現代高壩設計技術作出了貢獻,并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qū)技術,可節(jié)省大量水泥。
2.參加了新安江、劉家峽、三峽、小灣等一系列混凝土高壩的科學研究、設計審查和工程咨詢。
3.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四個新的學科:
(1)首次建立了混凝土溫度應力理論體系,解決了大壩裂縫問題;
(2)首次建立了拱壩優(yōu)化理論,可節(jié)省10%~30%壩體混凝土,已應用于100多個實際工程,節(jié)省投資20余億元;
(3)首次建立了混凝土壩仿真分析方法,使混凝土應力分析水平顯著提高;
(4)首次建立了混凝土壩數值監(jiān)控理論和方法,使大壩安全監(jiān)控由過去的定性監(jiān)控上升為現在的定量監(jiān)控,大壩安全監(jiān)控水平大幅度提高。
4.著書10本,發(fā)表論文246篇,是我國水利水電界科技成果最多的一位學者。其中專著《有限單元法原理與應用》和《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與溫度控制》分別被評為我國水利行業(yè)和建筑行業(yè)被引用最多十書之一;2014年《Thermal Stresse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of Mass Concrete》由Elsevier集團在美國紐約出版。議我國進行第一個拱壩結構模型試驗,被采納;在全世界首次進行混凝土壩溫度應力研究,獲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人們的大壩裂縫問題。1974年,在全世界首創(chuàng)混凝土壩仿真計算,獲成功。1976年,在全世界首次開展拱壩優(yōu)化研究,獲成功,節(jié)省投資20余億元。1990年,在全世界首創(chuàng)混凝土壩數字監(jiān)控,獲成功。
參與我國一系列大型水電站的科學研究、設計審查與工程咨詢,提出了許多重要建議,并被采納
由于汪胡楨院士的推薦,筆者于1957年年底調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該院人才濟濟,筆者所在的結構研究所就擁有11位海外留學回來的專家,其中2位留美的,1位留日的,8位留蘇的。筆者只讀了三年大學,學歷很低,但因為參與過三個高壩設計,在當時就算經驗比較多的,而且通過刻苦自學,筆者的理論涵養(yǎng)也較好,因此,水電總局(現為水電水利規(guī)劃設計總院)、各設計院和工程局對筆者比較重視,經常邀請筆者參與重要工程問題的研究,委托給筆者的科研任務也較多,因而十分忙碌,每天工作11~12小時。
筆者經常深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現場,研究解決工程問題,比如古田、新安江、劉家峽、丹江口、桓仁、三門峽、小灣、拉西瓦、溪洛渡、三峽等不少工地去過多次,認真研究,積極提出建議,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但有時難免得罪一些權威人士。例如,當年一位老院士提出報告,建議東北葠窩水庫修建腹拱壩,水電總局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老院士介紹,根據光彈性試驗結果,在壩踵和拱頂雖有拉應力,但數值不太大,勉強可以過關。筆者看過研究報告后,發(fā)現只考慮了自重和水壓力兩種荷載,沒有考慮溫度應力,但葠窩水庫地處東北,氣候寒冷,單獨由溫度引起的拉應力就超過40 kg/cm2,遠遠超過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而且受拉范圍很大,葠窩水庫不宜修建腹拱壩。當時有些猶豫,如果不提意見,葠窩興建腹拱壩,產生大量裂縫,國家將遭受損失;如果提出意見,否定老院士的方案,難免得罪于他。反復斟酌之后,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提出自己的意見,最后水電總局采納了筆者的建議。
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在解決大量實際工程問題的同時,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四個新的學科
1.建立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理論體系,在世界上首次解決了大壩裂縫問題
混凝土壩裂縫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的老問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墾務局出版《混凝土壩冷卻》一書,介紹了一些簡單的一維溫度場計算方法;前蘇聯全蘇水電科學院提出了一維溫度應力計算方法。但混凝土溫度應力實際上是二維和三維的問題,當時基本是空白狀態(tài),筆者與王同生、宋敬廷等合作,建立了混凝土壩溫度應力的完整理論體系。
一是建立了混凝土壩溫度徐變應力分析的精細計算方法和軟件,可以考慮氣候條件、施工進度、溫控措施等因素,計算混凝土壩的溫度應力,如發(fā)現拉應力過大,可采取措施,從而避免裂縫;二是建立了各種水工混凝土結構溫度應力計算方法;三是糾正了過去只重視早期保溫的錯誤,提出“全面溫控,長期保溫”的重要準則;四是提出了各種不同條件下的正確溫控措施。目前我國已建成數座無裂縫的混凝土壩,結束了全世界“無壩不裂”的歷史。筆者撰寫的《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與溫度控制》一書,被評為我國建筑行業(yè)被引用最多的十書之一。
2.建立了拱壩優(yōu)化理論、方法與軟件,節(jié)省壩體混凝土10%~30%,節(jié)省資金20余億元
筆者與賈金生、饒斌、厲易生等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拱壩優(yōu)化理論、方法與軟件,可節(jié)省壩體混凝土10%~30%,工作效率提高10倍以上,已成功應用于100多座拱壩,節(jié)省資金20余億元。
3.提出混凝土壩仿真分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壩體應力分析水平
混凝土壩采用分層施工,施工時間歷經數年,應力狀態(tài)十分復雜,過去無法計算。筆者提出了一系列計算方法,包括分區(qū)異步長算法、水管冷卻等效熱傳導方程,混凝土徐變應力隱式解法等,使三維有限元混凝土壩仿真計算變得切實可行,計算結果符合實際,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壩應力分析水平。
4.提出混凝土壩數字監(jiān)控新理念,建立大壩安全監(jiān)控新平臺
儀器觀測只能給出測點的應力,不能給出全壩的應力和安全系數。筆者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混凝土壩數字監(jiān)控新理念,建立了大壩安全監(jiān)控新平臺,大幅度提高了大壩安全監(jiān)控的水平,使大壩安全監(jiān)控面貌一新,從過去的定性監(jiān)控發(fā)展為現在的定量監(jiān)控。
首創(chuàng)一系列世界先進的水工結構新方法新技術
除了建立上述四個新學科和發(fā)展徐變理論之外,筆者還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qū)技術、有限元等效應力、拱壩溫度荷載、地下結構山巖壓力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方法,納入我國重力、拱壩、水工結構等設計規(guī)范的有14項之多。
①首次提出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qū),節(jié)省大量水泥。
②提出有限元等效應力及控制標準,使有限元可用于拱壩設計。
③提出滲流場分析夾層代孔列法,可在大壩穩(wěn)定分析中考慮排水孔影響。
④提出混凝土壩反分析與反饋設計的概念與方法。
⑤提出混凝土壩水管冷卻新方法——小溫差、早冷卻、緩慢冷卻,可大幅度減小溫度應力。
⑥提出混凝土徐變應力隱式解法。
⑦提出地下結構山巖壓力計算方法。
⑧提出混凝土的半熟齡期,適當改變半熟齡期,可大幅度減小溫度應力。
⑨提出混凝土徐變的兩個定理,闡明了徐變對結構應力與應變的影響。
⑩提出庫水溫度計算方法。
?提出拱壩溫度荷載計算方法。
?提出重力壩加高的新方法,避免新老壩塊接縫被拉開。
?提出船塢和水閘溫度應力計算方法。
獻身水電60年:勇于進取,兢兢業(yè)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成果豐碩
筆者只讀了三年大學就參加工作,學歷偏低,平時忙于工作,未曾進修,之所以能完成大量科技工作,并當選院士,建立四個新學科,成為我國水利水電系統中影響較大、科技成果最多的學者,得益于有幸參與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的偉大歷程,在實際工程中得到鍛煉,關鍵是“勤奮、務實、創(chuàng)新”六個字,以及“工程經驗,理論涵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三者兼?zhèn)洹?/p>
一是勤奮。堅持三勤:勤于工作,勤于學習,勤于思考。70歲以前,每天工作11~12小時;目前88歲,每天工作6~7小時,最近5年,發(fā)表論文達50篇,根據中國科學院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統計資料,仍是全國水利水電系統中每年出成果最多的一人。二是務實。科技工作做到三條:來自生產,科研課題來自生產實踐,不是來自文獻;用于生產,科研成果用于生產實踐;高于生產,科研成果水平高于當時國內外實際生產水平。不滿足于發(fā)表論文,要求科研成果形成新的生產力。三是創(chuàng)新。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四個新學科:混凝土壩溫度應力,解決了大壩裂縫問題;拱壩優(yōu)化,可節(jié)省壩體混凝土10%~30%,工效提高10倍以上;混凝土壩仿真分析,計算結果符合實際;混凝土壩數字監(jiān)控,形成大壩安全監(jiān)控新平臺,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壩安全監(jiān)控的水平。此外,還首創(chuàng)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技術,提出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獲得廣泛應用。
三者兼?zhèn)洌阂皇秦S富的工程經驗,70歲以前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外出差,研究工程問題,因而熟悉水電工程;二是精湛的理論涵養(yǎng),通過刻苦自學,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61年找來北大數學力學系課程表,發(fā)現除了微分幾何外,筆者全學過,而且學得比他們更多。三是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畢生追求技術上和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斷地開辟新領域,不斷地獲得新成果。
1969年水科院被撤銷,筆者下放三門峽市郊大安村,住在荒廢多年的土坯工棚中,第一年在澆筑隊勞動鍛煉,第二、三年研究三門峽改建問題,后來無事可干,大好年華付之東流,決心自己找事干,把國外剛興起的有限元方法引入國內,與宋敬廷合作編寫了五個有限元程序,獲廣泛應用,又專著《有限單元法原理與應用》一書,出版后廣受歡迎,被許多高校用作教材,被評為我國水電專業(yè)被引用最多的十書之一。
回顧過往,下放三門峽10年,70歲后十幾年,這兩個階段,如思想稍微松懈,可能一事無成,但筆者仍辛勤工作,成果豐厚。
大學讀書只三年,工作已逾六十載。水利水電建設中,辛勤耕耘結碩果。設計首批三高壩,建立四個新學科。溫度應力已解決,拱壩優(yōu)化節(jié)省多。仿真計算成果好,數字監(jiān)控新平臺。發(fā)表論文二百四,出版著作十大本。國家國際五大獎,報效祖國赤子心。